APP下载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心血管专家王伟民教授专访

2019-05-29陈晶钰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医患人文病人

本刊记者/陈晶钰

王伟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华医心诚医生集团发起专家之一。长期以来坚持临床一线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冠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的诊治,尤其在介入性心脏病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承担或参与了86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北京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目前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三五)“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早期康复质量评定改进体系对AMI后HF发生率影响的研究”项目。担任北京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心脏学会委员、美国心脏介入协会委员。

春日午后,我穿过医院熙攘的人群,走到住院部走廊深处,等了一会儿,就看见身穿白大褂的王伟民教授,快步从旁边的电梯里走出来,此时他刚刚做完一台手术。王教授把我们带到他的办公室,来不及寒暄,便开始了访谈。

本期人物专访,让我们走进这位奋战在临床一线多年的心血管专家,沿着他的医路历程,倾听他的心声。

记者:首先请您谈谈如何理解医学人文?

王伟民:医学人文是综合的,包括临床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提法是很好的,但是国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医生主要考虑的是疾病,但随后的问题,比如病人的医保问题、隐私问题、社会问题、情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都不涉及,如果谈到医学人文,这些都是应该关注的事情。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医生看完了病,治好了,病人说谢谢,之后就结束了。我想在其他国家,应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这种提法是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只是看他的某种疾病,这样考虑更为完善一点。

虽然都说对病人关心的一句话也能体现人文关怀,但这是狭隘的人文,还是要把病人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等问题和病理学结合在一起去看待,把病人的具体困难解决了才能去说这是人文,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但是我们医生现在能做的,除了治疗,可能就是从话语上去抚慰病人。我们现在对做过手术的病人都会定期随访,做一些情感上的交流,来聊聊天,冬天了你要注意保暖啊,不要感冒了之类,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的工作,并不会去考虑到这是医学人文,这就是我应该提醒病人注意的方面。

记者:请您给我们讲讲在从医过程中,最让您印象深刻,最让您感动的,与病人及家属或同行的故事;在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您对青年医师有何建设性意见?

王伟民:我从毕业到现在,已经行医36年,主要是从事临床工作,有很多事情让我一生难忘,有对病人好的结果,也有很遗憾的病人去世。我总觉得不管做什么,从我穿白大褂第一天起,首先做的事情要对得起病人,把病人治好了,有的家属都跪下来表示感谢,我也很激动,但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有时候病人出现了并发症,出现了意外,我觉得很内疚,这都是一个正常的心理过程。我做临床医生最深的体会是虽然现在有很多的技术,很多的医疗手段,但扎实的临床基本功还是非常重要的。最难忘的是30年前,我早期做介入扩张的时候,有一个病人是外地来的,右位心,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当天晚上病人出现血压下降,而心电图正常的情况,我们那时就很纳闷,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第二天早上病人突然出现较大的呕血,大量的出血造成出血性休克。最后,尽管我们给他想了很多办法还是没能抢救过来。我们给他做的球囊扩张手术,当时在全国一年也做不了几十例,而且还是高龄病人。这个事件虽然过去30年了,我依然感触特别深,我们那时候年轻,只看到我们都能做这个手术就很了不起,但是忽略了临床上的细微观察,如果能再细心一些,很可能这个病人会避免一些恶性事件,当然即使是仔细观察了也可能还是相同的结果,但起码要考虑到这个方面。所以为什么有时候我讲课的时候,有的人讲技术,我就会反问,你们在临床怎么样,是否掌握了病人的整体情况。我们做临床工作的,不能只追求某一项技术,那样就会变成一个手术匠,而不是一个全面的心血管大夫。

所以,对于年轻医生来讲,第一,要重视临床,重视医学人文,真正为病人着想,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第二,对自己的专业要专研,要深入,要有创新,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记者: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医患关系?

王伟民:医患关系是人为造出来的,故意把它作为一种关系来处理。我觉得中国的医患关系还是好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坏。大家都在看病,都信任医生,所谓的医患关系不好,一定是存在各种原因。有人说中国看病难、看病贵,我说中国看病最不难,最便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回国看病。医患关系都是互相的,医生以病人为中心这是第一位的,作为患者来讲要理解和信任医生,我相信没有一个医生是希望把病看坏的。我接触的病人,都跟我关系很好,他们对我都很信任,可能是我有点名气,同样一个问题,他也会来问我。其实,作为北京大学教学医院,低年资医生是执行上级医生的医嘱,也许是在某些方面解释不到位,所以病人才不信任。我也能理解,病人都喜欢请高年资大夫去看,请名医去看,也愿意选择去大医院做手术。其实除疑难杂症以外,普通病,教授看和住院医看是一样的,大医院和县医院的治疗方案也是一样的,有些都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方案。所以医患之间更多的还是要互相理解和信任。

手术中的王伟民教授(左二)

记者:对于您个人来讲,现在这种工作状态、工作频率会觉得特别累吗?

王伟民:我已经习惯了,工作了36年,大概有33年没有休过假,很多年都不知道休假是什么概念。早期当医生的时候,要做临床试验,要做动物实验,要学习开会,要会诊,要查资料写文章,如果一年有一个星期的假,那一定是特别奢侈的了。其实越是有一定年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医生,似乎越是没有休息时间。去年我狠下了决心休息了一周,但期间还是会考虑术后的病人,尤其是特殊病例的总结和随访。

记者:您最喜欢的名人名言能跟我们分享下吗?

王伟民:名人名言很多,对我们来讲,永远不会忘记,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再多的名言都比不上这句名言。当我脱了白大褂混迹在老百姓中间的时候,我就是老百姓,但一穿上白大褂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我觉得这句话很俗又很不俗,但对我来讲是最有用的。

记者:如果您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突然倒地的人,会不会施以援手?

王伟民:我肯定会的。比如在飞机上,只要播报问询有没有医生,我肯定会去看一下。每个职业都有每个职业的特点,医生的特点就是当你看到病人,别的事情就全忘了。我觉得医生从职业道德上来讲,在中国知识分子里应该是最高的。医生的底线就是要把病人看好,尽管他水平不够也是想把病人看好,不会去应付了事,这就是底线。而且医生付出得最多,整天就是看书,新技术进展太快,所以必须有大量的时间去翻阅文献,进行学术交流。而且越是年长的医生看得越多,所以希望年轻人也要多看一些书。

记者:未来您有怎样的期待和愿望?

王伟民:第一,现在来讲,我到这个年龄了,身体要健康。第二,心态要好。期待我的学生能够追赶上我,给我退休做个铺垫,我觉得这是最理想的。您问我有多大的期望,有些是国家层面上的,比如医改,能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现实一点,就是能为病人服务多少就为病人服务多少,仅此而已。

后 记

采访接近尾声,王教授又要开始下一台手术,这是一个临床医生的日常。正是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每天忘我的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生命护航,才能使我们身心无挂碍地去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人生目标。每思至此,不禁肃然起敬!

猜你喜欢

医患人文病人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谁是病人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人文社科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