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看《我不是药神》

2019-05-29郭海涛甄橙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药价药神

文/郭海涛 甄橙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药学院

2.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

2018年7月,电影《我不是药神》首映,好评如潮。很多影评人对影片中的细节做了详细的解读,力挺这部影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很多新片上映,在人们对这部影片的热情慢慢冷却的时候,本文从医学领域再来谈谈对这部影片的感受。

《我不是药神》的故事主线围绕着抗癌神药格列宁展开,高额的药价是很多病人根本无法承受的。在影片中,患者进行了抗议活动,他们对于如此昂贵的药价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在患者眼里,诺华公司无非是想多挣一笔钱,这种天价抗癌药的出现似乎是一种没有道德良心的行为。

因为身处医学领域,知道新药研发的艰辛,所以在大家都同情患者的时候,很想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理解格列宁昂贵的原因。影片中格列宁的真身就是抗癌神药格列卫。100多年前,科学家西奥多提出肿瘤细胞的产生说设,但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他的假说没有被证实,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直到1956年,彼得对费城染色体的发现,使整个癌症的研究领域为之一震,1973年罗利教授发现22号染色体特殊的易位现象存在特殊的致癌机理,又过了10年,美国科学家终于找到这个特殊的机理。20世纪80年代末,汽巴嘉基公司(现属诺华集团)启动了一系列寻找蛋白激酶抑制剂的项目。以此为起点,经过各种优化和修饰,以及后续的临床实验,伊马替尼(格列卫的前身)不断地完善,后来以格列卫的身份正式问世。整个研发上市过程耗时40多年,投入经费大约50多亿美元,所以当格列卫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价格确实十分昂贵。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好的影片,观众对影片中程勇的做法表示理解,而在影片中药企被推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人们对当下高昂的药物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的确,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飞速上涨的药物价格也是现实。但是一味地抱怨高昂药价对现实是没有帮助的,作为医药企业,盈利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要发展,企业的员工要生存,盈利才能给企业带来活力,才能为后续的研发带来动力,医药企业并不是慈善单位,每一款新药的研发,其背后的科研经费是巨大的,为了医药企业的发展,有些药物的价格只能定得比较高。如同影片中所说每一款药物的价格都是合法的。另一个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就是中国的药业相比于国外,目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不是短期内的努力就可以弥补的,参照格列卫的研发和上市过程,对比相应时间内中国学术界,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医药企业的生态链,都与国外存在差距。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已经看到了这种差距,国务院提出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的覆盖广度,着力推动创新创业群体的多元化。在医药领域,我们要努力从仿制药生产向创新药研发转变,因此创新药研发应该是被鼓励的事情,更多的创新药研发出来才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维护健康,减轻病痛。

正如有位影评人所言: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错,每个人都是为了活下去,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却不得不在一起斗智斗勇,甚至你死我活。你看,命运和现实都是血淋淋的,它们才是最大的反派。

如何在仿制药与创新药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平衡价格高昂的创新药?如何让普通百姓在绝望时看到创新药带来的希望?美国HATCH-WAXMAN法案就是经典的成功案例。希望中国也能够出台这样的法案,既保护创新药企业的利益,又使仿制药生产能够及时造福于患者。在众多矛盾之中,寻找利益平衡点,使新药能够惠及百姓。现实是骨感的,谁都不是药神。政府-社会-科学家-民众,从全方位、多角度看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才能得出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希望中国的药物研发能够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希望中国的药企可以大步前进,希望更多的生命可以得到救治!这是每一位医学人的由衷心愿。

猜你喜欢

我不是药神药价药神
集采药价“痩身” 护航患者“钱袋子”
中国药神李时珍
《我不是药神》
徐峥 从“猪八戒”到“药神”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自我较劲”成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与宁浩五度合作 徐峥:电影营销越来越难做了
《我不是药神》在沪举行发布会
《我不是药神》海报特辑双发
遏制药价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