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到底“中”在在哪哪

2019-05-29徐中平徐卫东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承气汤中医学观点

文/徐中平 徐卫东 刘 卓

“中医”一词,最早可见于《汉书·艺文志》:“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的“中医”,指的是中等水平的医生。约200年前,一名英国传教士医生在中国出版了《西医略论》一书,书中首次将中国固有医学与现代医学加以区分,并将中国医学称为“中医”1。此后,提起“中医”一词,人们一般便认为是对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的称谓。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为角度单一,不利于人们(尤其是

中医从业人员)完整地理解中医的内涵和实质。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并不断发展、成长,对中医之“中”字的内涵必须深刻理解。笔者认为,“中”字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族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天人相应、因势利导、亢害承制、法于阴阳。这个“中”不完全是地域或民族概念。概言之,凡是体现中

中中医医之之““中中””““中中””在在有有中中华华文文明明特特色色的的指指导导思思想想

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起于中华文明,处处体现着中华民华民族传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切诊疗思想和方法都属中医范畴。不论人种和执业地点,只要是运用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五行等思想和理论治病的都是中医。按照“道、法、术、器”的层次讲,只要“道”和“法”符合中医理念即可,而不必过于纠结应用何种“术”或“器”。常有人攻击某位中医挂着听诊器、某个机构进行剂型改革等等,凡此种种,皆源于不能完整理解中医之“中”。在民国时期,著名医家张锡纯曾使用“阿斯匹林石膏汤”治疗外感邪热入阳明胃腑、斑疹之毒郁而未发等证,他认为“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2阿司匹林虽为西药,但却是在中药四气五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的,所以此番应用亦属于地道的中医疗法。2008年,邓家刚所著《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出版,书中按照中医药的性味归经、禁忌配伍等理论和术语对400余种化学药物的特征进行了阐述3,为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新思路。这二者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西药中用的典范。

中医之“中”,中在承前启后的自身定位

中,是“中段”的意思,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它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一直以来,中医里就有种厚古薄今的观点,认为四大经典无可超越。更有甚者遵一家学,执一御万,认为“书不读秦汉以下”,与祖先不一致的观点皆有“离经叛道”之嫌。但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人类的体质在变,疾病谱在变,中药作物的性味也在变。中医要想在当今时代立足和发展,又怎能不因变而变呢?每一门学科都是在自我质疑中不断进化,中医学亦是如此。例如明清时期兴起的温病学派就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伤寒论》中的学术思想。医圣张仲景重视阳气,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对阴液的调护;对于阳明腑实证,仲景有攻下热结的三承气汤,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五承气汤,不仅有寒下的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还有攻补兼施的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传统的不一定优于现代的,只要传承了中医的根,又何妨以包容的姿态去吸纳新的理论观点与科技发明?所以,在今天做一名中医师,要比在古代难得多,既要厚古而不薄今,还要创新而不忘本。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王唯工教授,他经过多年的研究,用共振的观点解释了经络、穴位以及循环理论,找出了脉象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并成功发明了脉诊仪,丰富了中医的脉象学说,也为中医与现代科技找到了新的接轨点。

中医之“中”,中在阴阳平衡的治疗目标

圣人云:“不偏之,谓之中”。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衡,不是阴或阳的偏盛就是阴或阳的偏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偏的问题解决了,病也消失了,这就是“中”。搞不清这点,就容易“矫枉过正”。也许是受到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影响,反正“人参杀人无过”,有的人就盲目进补,本身营养过剩,反而非得让医生开点膏方。为自身利益计,有些医生也顺水行舟,乐此不疲。从这个“偏”到那个“偏”,就是不“中”。

中医之“中”,中在中正平和的诊疗手段

“猛药起沉疴”是句正确的话,但正确的话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至少包括两点:第一,必须是沉疴。第二,此沉疴非猛药不能起。而反观时下,“霹雳”手段常常见到:动辄使用大剂量乌头附子红白二丹;开膛破肚甚至成为家常便饭。这里面当然有利益驱动和水平不够的双重原因。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医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和学术修养水平,尽可能把“中正平和”贯穿于用药和诊疗的全过程。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王新陆教授曾讲过中医泰斗李辅仁先生的用药特色。在李老的处方中,虫类药几乎不用,大剂量的药不用,性味峻烈的药不用,有异味的药不用,有毒的药不用。他强调中病即止,药须平和,补勿过偏,攻勿过猛。可见,只要辨证精准,对药性的理解准确到位,平和的药物亦有治大病之功。

结 语

中医学的长河奔流至今,已然是波光粼粼、明珠璀璨。对于身处其中的中医人来说,一生会遇到许多的学说、流派,也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甚至是与自己原本所学相悖的、全新的观点。而“医者易也,有不易之定理,有变易之通变”,中医学的核心就在于告诉人们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这一核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省病诊疾,也在告诉我们做人、做学问,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原则和底线,也要有随俗为变、随时为变、随潮流为变的开放与包容。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中医人如何在变与不变中继承、发展中医?笔者以为,一“中”字以概之,足矣。

猜你喜欢

承气汤中医学观点
四承气汤思辨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经方实验录》大承气汤医案浅析*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观点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