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晓声:要做人文的医生 也要做人文的患者

2019-05-29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梁晓声人文精神医学

记者/尹 晗

作者单位/《医师报》社

3月1日,中国医师协会第一届医学与文学高峰论坛在龙城常州举行。作为国内首个行业协会搭建的医学与文学跨界对话的平台,本届论坛以“文学也是一味‘药’”为主旨,聚焦医学与文学的关系,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会专家们就医学、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会后,《医师报》记者专访了梁晓声先生,倾听梁晓声先生畅谈医学与文学的跨界与交融。

“我国的医疗资源还很有限,而医生面对的又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患者群体,这就很容易使医务人员在繁重的工作中迷失,将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简化成缺少人文关怀的机械性行为。而一个没有丝毫人文气息的医院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地方啊!”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梁晓声说。

医生不是神,但医生这个职业却很像神职

梁晓声在谈到自己对医院最初的印象时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得了很严重的沙眼,两只眼睛都肿了起来。当时,我的父亲正在外地,母亲在上班,没人带我去医院,但我知道医院是治病的地方,于是就懵懵懂懂地一路走去了医院——那是哈尔滨市道里区的一所公安医院,医院不大,离我家大概两站车的距离,但当我走到的时候,医院已经快下班了。”

梁晓声清晰地记得,当时两位穿白大褂的护士正准备下班,见到未带分文的他走进诊室,两位护士二话不说,立刻帮他冲洗了沙眼。“我记得非常清楚——一位护士帮我把眼皮翻开,另一位护士拿着棉签,用一把像长嘴小茶壶一样、装满药水的小壶反复为我冲洗,洗完后还给了我一盒红霉素眼药膏。我回到家,几天后眼睛就好起来了。”梁晓声感慨地说:“这种对医护的感恩之情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我想如果人间真有天使,那么,他们一定是医生、护士的样子。”

梁晓声表示,医生不是神,但医生这个职业确实很像神职。而从事神职的人,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形成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他说:“每名医生心里大概都有一种神圣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谈文学的思维带给医生的好处。”

做一名有人文精神的患者

梁晓声说:“医生也是人,一上午看了几十位患者,难免会有倦容呈现。如果医生在回答我的问题时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我肯定会立刻感受到。但我不会发火,而是闭上想询问的嘴巴,尽快结束谈话。我不会要求医生在一上午滴水未进的情况下还对我百问不烦。实际上,当看到医生的倦容时,我更多的是感到心疼,我知道他太累了!不耐烦是身体对疲倦的本能反应,而这时,作为一名患者,如果继续用无关紧要的问题贪婪地占有医生的时间,是不是也有些冷酷呢?我们患者也要有一种人文精神。”

“另外,我也尽量要求自己看病时不去托人,不走后门。因为这对别人很不公平。”梁晓声说。2016年前后,梁晓声的胃出了“问题”,于是他平生第一次前往肿瘤医院就诊。医院很大,患者很多,梁晓声有些不知所措,于是,他请肿瘤医院一位相识的领导带他去做检查。虽然那位领导提前和医生打了招呼,但在“插队”时,梁晓声还是明显地感到了医生和患者眼中流露出的反感。他说:“从此之后,我就要求自己,既然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现状,那么,我的一切都应和普通人一样。我在书里写满道理,却要在生活中到处求人,走后门吗?”

文学,只是一味“药”

“目前,仅北京的人口就达到了将近3 000万,而医院却基本没有增加。因此,当我们谈文学、文化和医学人文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一个事实——我们的患者实在太多啦!”梁晓声表示,文学、文化与医学人文在面对中国特色的医院时,很难真正落地。

他强调医生要有文学思维,希望医生能够关注科学以外的人性,而不是强求医生让每位患者都感到如沐春风。文学可以作为医学的补充,在文学思维的指导下,医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疾病、帮助患者。但应注意,过度强调文学对医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毕竟,文学只是一味‘药’嘛!”梁晓声说。

猜你喜欢

梁晓声人文精神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