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丙卡特罗单用与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研究
2019-05-28吕文丽闫敏
吕文丽 闫敏
【摘要】目的 研究盐酸丙卡特罗单用与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院内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基础上将其进行编号分为两组,各41例。对比组单用盐酸丙卡特罗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丙卡特罗与盐酸氨溴索联合用药方案。
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肺炎疾病治疗过程中,盐酸丙卡特罗联合盐酸氨溴索的治疗方法比盐酸丙卡特罗单用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盐酸丙卡特罗;盐酸氨溴索;小儿肺炎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9..02
在婴幼儿群体中,肺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症,患病原因主要为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病原菌入侵以及婴幼儿肺部功能为发育完全等,另一方面,作为婴幼儿的家庭护理人员,应该在春季和冬季两个季节做好疾病防护工作,避免幼儿患病[1]。当患儿患病后,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全身发热、喉腔咳嗽、肺部湿啰音方面。当患儿病发后,如并未及时就医处理,很容易对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于院内分析了盐酸丙卡特罗单用与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院内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基础上将其进行编号分为两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1~4岁,平均年龄(2.44±1.28)岁;对比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4岁,平均年龄(3.16±1.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比组单用盐酸丙卡特罗治疗方法,给予患者服用阿奇霉素分散片(黑龙江诺捷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H20057906),用药量按照患儿体重5 mg/kg的比例服用。同时服用盐酸丙卡特罗药片(上海迪冉郸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H19983013),用药量为12.5 μg。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盐酸氨溴索(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公司,H2003060)进行消费肺炎治疗,用药量按照患儿年龄不同分层次给药,90 d~1岁患儿给药次数控制在一次10 g;2~4岁患儿给药次数及药量控制在一次15 mg,每日喂服三次。期间要求患儿空腹服药。
1.3 观察指标
根据院内自制小儿肺炎治疗效果评价表以及治疗满意度评价表,分别对两组小儿肺炎患者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小儿肺炎患者治疗效果
通过对比得出,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小儿肺炎患者治疗满意度
通过对比研究得出,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根据大量的小儿肺炎临床资料调查研究表明,该种病症是在多种病原体感染下所形成的,与成人相比,婴幼儿在呼吸道腔管上比较窄,不仅支气管内的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能力也比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婴幼儿呼吸道的消除能力以及咳嗽反射能力,致使患儿喉腔内的分泌物无法及时从体内排到体外,最终造成慢性阻性小兒肺炎[2]。当小儿肺炎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时,采用盐酸丙卡特罗联合盐酸氨溴索的治疗方案,对于小儿肺炎的患病程度能够有效缓解,促进痊愈。
盐酸丙卡特罗是一种β2受体兴奋剂,并且其效力十分强劲,在肺炎治疗中,对于支气管的扩张能够产生强久、持续促进作用,在抗过敏方面也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小儿清蛋白诱发性组胺释放上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应用其治疗后,患儿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痛苦,在咳嗽症状缓解上也比较明显,具有显著的平喘和祛痰药效。但单独使用此种药剂进行治疗时,无法对消小儿肺炎患者喉腔分泌物进行稀释,影响患儿喉腔内痰体排出效率。
在上述小儿肺炎治疗基础上,将盐酸丙卡特罗与盐酸氨溴索进行联合使用,能够更好的对患儿体内支气管腺体分泌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高度优化分泌粘稠度较低的浓痰稀释效率。在此期间,对于患儿体内痰液在呼吸道顺利流动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小儿肺炎疾病治疗过程中,盐酸丙卡特罗联合盐酸氨溴索的治疗方法比盐酸丙卡特罗单用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普成和.小儿肺炎患儿应用盐酸氨溴索加盐酸丙卡特罗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6(4):103-104.
[2] 范英丽.盐酸氨溴索加盐酸丙卡特罗对小儿肺炎的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21(19):134-135.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