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友壶”的制作
2019-05-28周鹏
周 鹏
图1 三友壶
紫砂壶在诞生的时候,还只是一种简单的日常用器,其质朴的形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久远的古陶器,很多紫砂壶的外观甚至是直接从之前盛行的瓷器上继承而来的。不过随着茶文化的盛行,人们逐渐发现,紫砂是一种绝佳的饮茶器具,而喝茶在古典的文人社会是日常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紫砂壶也由此沾染上了许多文人特有的文化元素,图1“三友壶”就是典型的“文人茶器”。
从历史流传下来的点滴中,我们可以看到《卢仝烹茶图》上的鬲形三足朱泥茶壶、煮泉风炉、朱泥单柄壶及双层朱泥茶壶等,由于朱泥等茗壶的制作要在晚明才会开始,所以可以推断紫砂文人茶器的真正兴起必然是在清代。从中我们不难分析,饮茶自宋代起就是文人间交往必不可少的社交行为,在明代中期以前,紫砂茶器并未在文人交往之中占据主流,但明代又确实是紫砂陶发展的一个高峰,因为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铺垫,让世人知晓了紫砂的存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为其后文人阶层的介入提供了引子,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日常广泛性,让紫砂并没有当时文人社会的高高在上,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文化气息,所以即便是专为文人交往而设计制作的紫砂壶,也带有十分通俗易懂的民间民俗风味,“三友壶”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笔者在学习和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也认真了解了紫砂壶过去的历史,努力了解种种形态诞生背后的文化。在中国传统寓意当中,松竹梅一直经久不衰,这三种植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它们都能够凌冬而立,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因此具有了“岁寒三友”的统称。所以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三友”往往被视作松竹梅的另一种称呼。由此衍化,自然无需一定要在严寒中才能目睹它们的风采,而紫砂“三友壶”正是简便的提供了这一可能,将三者的性格特质浓缩于一把壶上,让人们能够一边喝茶一边观赏它们的风采。
“三友壶”正是在继承传统文人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自我解读,这把壶在制作的时候,不拘泥于仅仅形似的基础,而在各个部位的细节转折过渡上尽可能的做到顺其“自然”。在过去很多紫砂花货作品中,“三友壶”可以归类于“树桩壶”的形态类目中,松竹梅三者的形态完全的糅合在一起,既紧密相合,又各不相同,其中经典优秀的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之中的特质,以及工艺技法上的高超巧妙。不过眼前的这把“三友壶”却并非如此,而是采用了更为简洁的装饰手法,将茶壶的壶流、壶钮、壶把塑造成各自不同的部分,而壶面则如同光素器一样光洁圆润,这在整体的形象上显得清爽、简洁,松竹梅三者的特性可以看做是单纯的茶壶装饰,但在同时亦散发出淡淡的文人风味,给人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感受。
这把壶的壶流制作成竹节的样式,但却并非是彻底的竹节流,其塑造装饰的重点不在壶流本身,而在从流节上衍生而来的一段竹叶,贴塑的竹叶以鲜嫩的色泽彰显自己的存在,但却浅尝辄止,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扩张和延伸;同样壶把的表面肌理被塑造成松树皮一般,并配合壶面的曲线做相应的耳形调整;壶钮也是如此,梅枝钮加上贴塑的鲜梅贴塑,让这三者看起来就是独立的点缀,散乱在整个壶体之中,但当将这所有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现,壶身轮廓的曲线,非常巧妙的将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拼图一般,无论哪一种装饰延伸开来,都能自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松竹梅三者的气息并不浓厚,但却淡淡的萦绕其间,带有文人交往中特有的“点到即止”,让人感受到干净和清爽的文艺风味。
造型与内蕴的结合,并非是单纯的形体形态的组合,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融合外,还需要有将这些元素协调统一的创作智慧。局部的塑造有时候并非是越繁越多就好,相反,用最少的工艺步骤,表现更多的内涵特点,反而是技艺高超的体现。紫砂壶艺的创作在于思考,不拘泥固定的形式,不简单重复过去的经验,用个人独立的情感,表达自身独有的艺术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