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2019-05-28朱佩强
朱佩强
小儿腹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常由多病因、多病原体引起,其主要特点是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正常频率且性状发生改变,常伴有全身症状以及一定程度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1]。主要临床症状为粪便稀薄或有黄绿色水便,呈蛋花汤样,少数混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黏液或脓血,精神不佳,出现发热、呕吐、脱水后口渴等[2]。按照病程长短,可以将腹泻分为慢性腹泻和急性腹泻两类,慢性腹泻指病程大于2 个月或间歇期在2~4 周之内的反复腹泻,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病因所致,发病因素非常复杂;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一般为2~3 周,病因多样,通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所致[3]。慢性腹泻较易引起患儿营养不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急性腹泻发病迅猛,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儿死亡。本研究主要分析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为该病在临床上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203 例急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8 例,女性95 例;年龄3 个月~5 岁,平均(2.53±0.17)岁,其中<1 岁患儿54 例(占55.56%),1~3 岁患儿102 例(占72.55%),3~5 岁患儿47 例(占53.19%);从发病至住院的时间为24.64~72.21 h,平均(58.69±6.28)h;临床表现多数伴有头晕、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大便多呈淡黄色或黄绿色,有黏液,无脓血。
1.1.1 纳入标准 ① 年龄≤5 岁;② 大便次数每日至少3 次,且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呈稀糊样、稀水样、蛋花汤样,含黏液,无脓血;③ 大便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10 个/HP[4]。
1.1.2 排除标准 ① 患有先天性肺炎、贫血、消化道闭锁以及炎症性胃肠道疾病等;② 有非常明显的呼吸系统病征和症状;③ 脂泄病或囊胞性纤维病;④ 营养不良或食物中毒;⑤ 大便排泄量<3 mL;⑥ 医护依从性较差者[5]。
1.1.3 伦理学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审批号:KY-2016-01),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统一由医护人员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管对急性腹泻患儿入院后新鲜粪便进行取样,采集样本3~7 mL 于2 h 内送检,接种于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操作,具体可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6]。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出情况,以及不同年龄和性别患儿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出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常见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 203 例急性腹泻患儿中,检出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患儿129 例,检出率63.55%。
2.2 不同年龄段患儿常见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段患儿之间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03 例不同年龄段患儿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出情况
2.3 不同性别患儿常见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 不同性别患儿之间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03 例不同性别患儿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出情况
3 讨论
腹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肠道疾病,多表现为肠黏膜分泌旺盛、肠蠕动加快所致的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稀薄,可含有异常成分。急性腹泻发病迅速,排便次数可高达每天8 次以上,排便时常伴有腹鸣或肠绞痛等,多发于婴幼儿[7]。有研究显示,每年因急性腹泻诊断错误、治疗不当而死亡的婴幼儿人数高达200 万,是继肺炎之后第二大类导致儿童死亡的疾病[8]。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急性腹泻患儿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其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以期能够为该病的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此外,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在临床也非常常见,应注意与普通腹泻相鉴别[9]。
本研究显示,203 例急性腹泻患儿中,129 例检出常见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63.55%。其中1~3 岁年龄段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最高(达70.59%);男性和女性患儿的常见微生物检出率没有区别。
综上所述,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与患儿性别无关,但与患儿年龄有关,1~3 岁年龄段儿童更容易发生由常见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腹泻,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当予以重视,同时注意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