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困境及策略研究
2019-05-27石伟
摘 要: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也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稳步建设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对此十分重视。但目前我国社区心理服务刚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构存在着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不成熟,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缺乏,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专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缺乏的困境问题,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相矛盾,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策略,本研究提出了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建立政府精神卫生工作中心,在责任区设立的初级心理服务工作站;将网格化管理运用在社会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建设中,积极遏止和降低社区群众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心理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整合高校、医院、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并且以此为依托,采取合作共建模式,有效提高整个社会居民的心理健康心理素养。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困境;策略
进入21 世纪以来,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并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拓展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的社会心理服务。
一、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
在我国,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虽然密切相关,但在学术研究中内涵则不同。首先,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过程和谐一致,能够良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心理状态。[1]正常的认知功能、积极稳定的情绪定、全面的自我评价、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能够环境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社会心理学则是关于人与社会环境交互影响作用的一门科学,其重点关注人是怎样创造、改变环境,并且研究环境又是怎样影响和塑造人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因此,社会心理服务既包含了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同时也意味着运用心理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满足社会需求,还包含了运用心理学学科成果来影响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也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稳步建设的重要举措。[2]
二、我国社会心理服务构建与实践的困境
(一)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不成熟
20 世纪末,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心理服务行业对国家、对人的重要性也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国外社会心理服务非常普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开展,甚至已经覆盖到乡村地区。但在我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在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居民渴望建立一个服务健全、体制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来提供个体心理辅导、成长发展咨询及减压、情绪疏导等心理服务,同时这种需求在不断增长。[3,4,5]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刚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不成熟,即社会心理服务理论体系、方式、方法以及运行模式均还未完善和形成,心理服务行业的管理体系与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相矛盾,因此我国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缺乏,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
由于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还处于摸索阶段,并且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但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则缺乏足够的资源来开展最基本的社会心理服务,更有甚者很多地区的社区没有心理服务部门,居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心理服务。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形式是以社区为单位,在社区里不定期的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但是讲座主题内容涉及面较为狭窄,加上每年开设的数量有限, 因此,难以解决社区全员居民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专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缺乏
在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考试取消之前,已有部分人群取得了三级或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件,但是真正能够开展心理服务实操的人员并不多;在专职社会工作人员中,科班出身、接受专业的心理专业培养、具备心理服务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也很少;除此之外,高校在设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培养模式也带改变,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三、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政府精神卫生工作中心,责任区建立精神卫生工作站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建立政府精神卫生工作中心,其主要職责是对责任区的社会心理服务提供国家政策引导、规范心理服务行为、提供资金支持、落实人员的配备及后继的培训、强化心理服务监督。责任区建立精神卫生工作站,它是在责任区设立的初级心理服务工作站,是社区、街道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该精神卫生工作站要在政府精神卫生工作中心的指导下,对周边居民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专题讲座、心理测量、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心理健康服务活动,掌握社区、街道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积极预防、干预、及时转介以及愈后跟踪.政府精神卫生中心作为指导者、监督者与评价者,要定期对责任区的精神卫生工作站进行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心理健康网格化服务
信息在心理健康预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人们心理健康信息的收集、甄别与共享都直接影响到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水平。根据Foster和Kesselman的定义,网格是建立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它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为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资源。针对社会心理服务管理机制和规范化水平不高的难题,将网格化管理运用在社会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建设中,有助于社区心理健康工作者在第一时间掌握“问题”群众的资料,全面掌握社区群众可能存在或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了解其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形成原因以及诱发因素等相关信息,做到早预防、早干预、快速控制和处理,积极遏止和降低社区群众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三)提高心理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
首先应在社区群众尚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做到有计划、有层次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发放心理健康知识传单,使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能够掌握有效的心理健康保健措施,不断增强自我心理的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产生心理疾病;对那些特殊群体居民,如遇到突发事件,应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扶,及时在心理上对他们进行疏导,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居民,要结合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机构,帮助居民及时疏导,完成心理康复。 对于具有精神疾病的居民,严格根据我国精神卫生法,及时转诊到社区医院的精神科,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加强宣传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知识,使群众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个体报以正确地认识,改变传统的偏见,为有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个体塑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确保愈后正常生活.
(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专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社会心理服务的开展必须整合高校、医院、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并且以此为依托,采取合作共建模式,才能高校提高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首先各地诸多高校均设有心理学专业,心理学高年级学生和专业教师可以为社区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他们能够甄别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指导社区居民正确应对心理问题,同时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创伤后危机干预服务。医院则负责精神病、人格障碍、神经症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并对治愈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提供相关人员培训、督导服务,也负责提供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工作。由此就可以形成以政府精神卫生工作中心为核心,责任区精神卫生工作站为平台,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联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高校、医院、社区各部门根据各自的不同职能,积极集中社会心理服务所需要的人、财、物,才能有效提高整个社会居民的心理健康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侃.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王芳,刘力,许燕,等.聚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27(Z1):98-107.
[3] 陳传峰,何心展,宋修竹,等.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6):364-366.
[4] 王军,张寿宝,李永超,等.社区居民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调查[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9(1):71-73.
[5] 刘影,张灵聪.中国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U].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6):88-91.
作者简介:石伟(1989.02- )女,河南焦作人,心理学硕士,黄河交通学院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