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地区高校韩语专业学生翻译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2019-05-27郑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4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京津冀

摘 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为共同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在诸多领域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和技术,因此其中对韩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文章在此背景下通过研究京津冀高校韩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翻译职业素养,并通过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出培养翻译职业素养的相关策略方案,力争提高学生翻译职业能力,并且能够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提供参考性数据和建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培养高素质韩语翻译人才解决方案,为区域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京津冀;韩语翻译;翻译职业素养;翻译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语言类专业毕业生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而中韩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对于高校韩语专业学生来说,学习韩语的目的无外乎在于应用和研究两个方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影响下,本区域对韩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一直呈现较高态势,更多的韩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而且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对于所需韩语专业人才的韩语能力要求,尤其是对翻译能力的要求也在提升。更多的则是应用韩语直接从事包括口译、笔译、会议翻译等在内的中韩的互译工作。因此,韩语翻译能力以及翻译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提高韩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方法和培养翻译能力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并整体提高韩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职业素养。

一、翻译职业素养的定义

首先,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为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因此,在翻译职业素养层面上可以说翻译职业信念指的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等。应该是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认真、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的职业信念;在翻译职业知识技能层面上,应该是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运用能力;在翻译职业行为习惯层面上,也可以说是在职场上或者進行翻译工作中,作为翻译从业人员按照国家标准之翻译服务规范需要达到的标准,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韩语翻译职业素养培养中的问题

在韩语翻译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现阶段高校韩语专业多重视对学生进行韩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应用韩语进行中韩互译的翻译能力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根据学信网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目前,京津冀地区开设韩语专业的20所高校均在第3或第4学期开设有韩语翻译类相关课程,周课时为2(4课时,共开设1(2个学期。同时,使用的相关教材多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3(2016版翻译类教材,其内容存在严重老旧等问题。同时,本文以京津冀地区高校韩语专业学生及教师为对象,搜集了424份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其中78.39%的学生表示学习过或正在学习翻译类课;希望翻译类课程开设3(4个学期的学生达59.32%。而在韩语翻译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真实效果进行5分制的评分调查中,42.08%的在校生评分为3分;表示对翻译不感兴趣或毫无兴趣的在校生仅为3.81%;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均有通过学习韩语翻译类课程,提高自身韩语翻译能力的意愿。但在翻译类课程对其韩语能力的提高效果上评价较低。由此可知,本专科阶段现有的翻译类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翻译类课程的需求,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每学期课时较少,使学生无法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无法进行翻译训练,进而缺乏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翻译能力。但目前高校在其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又固守陈规,仍然保持2(3个学期的翻译类课程的设置。认为只有韩语综合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进行翻译类课程的授课,严重影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同时,口译、笔译、中译韩、韩译中的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无法逐层递进,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需求,更无法满足现阶段区域内各企业的人才需求,所以导致学生往往即使在本专科阶段学习了一定的翻译类课程,有了一定的翻译能力,但毕业后无法进行翻译类相关工作。在对学生翻译职业素养的培养上无法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何能够通过课程改革,让翻译类课程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对翻译类课程评价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整体提高学生翻译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高校韩语专业学生翻译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韩语翻译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主要应从翻译职业信念及准则、中韩跨文化交际、知识技能三个方面进行。本文通过高校韩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翻译类课程的改革、师资及教学资源的改善等方面,对如何进行全面的韩语翻译职业素养培养进行详细阐述。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翻译能力培养

构建一个明确的翻译能力培养体系,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翻译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对翻译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目前高校培养方案中缺少对于翻译能力培养的专门叙述,多为“培养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专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叙述;因此,本文根据刘宓庆(2003)、文军(2004,2005)、王树槐和王若维(2008)等诸多学者对翻译理论和翻译能力构成因素的研究,结合本文数据分析,研究构建了“IT4翻译能力培养模型”,力争逐层逐项对翻译能力进行培养。切实有效的在人才培养中明确翻译能力培养目标。“IT4翻译能力培养模型”中“I”指口译(Interpretation),“T”指笔译(Translation),“4”指的是“初级翻译、中级翻译、高级翻译以及职业定向翻译”4项内容。

通过“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定向”4级内容,结合口译、笔译,以及京津冀地区市场需求,分别进行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进而形成“初级翻译能力,中级翻译能力,高级翻译能力以及职业定向翻译能力”,形成四位一体的翻译能力培养策略,结合张瑞娥(2012)“经过再范畴化的翻译能力构成体系总结列表”,对翻译能力及翻译能力培养进行再范畴化。初级翻译能力的范畴属于条件性翻译能力,包含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知识能力等内容;中级翻译能力的范畴属于本体性能力,包含对文本和翻译本体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等内容;高级翻译能力的范畴属于实践性能力和评估性能力,包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查询、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相关资源和工具的能力,转换能力,策略能力,职业导向能力、对译文进行评估、反思和总结的自我评估能力等内容。

(二)改革翻译类课程

现阶段翻译类课程的设计内容几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贸易、文学等诸多领域,在高层次翻译领域,对译者拓宽知识面,进行多领域翻译知识储备,提高整体翻译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在本专科阶段课时较少的翻译课程当中,过多的涉及各类领域专业词汇,常用语及译法等内容,会给学生一种“贪多嚼不烂”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理解翻译理论,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无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本论文提出在本专科阶段应该以提高翻译能力为目标,改变传统的翻译类课程设置,在第1学期开设以翻译能力为中心,进行韩语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提出整合传统综合韩语、基础韩语类课程,对其进行全面改革,重新规划和完善翻译类课程设置。以翻译能力的培养来改变传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培养目标,改革翻译类课程的教材、授课内容、课程设置等,在本专科的初中级能力培养阶段专门培养基础性翻译能力,而不是综合运用能力。根据翻译文本的难易度结合口译、笔译,分别设置初级翻译、中级翻译、高级翻译,对应本专科阶段不同学期的授课内容。

(三)完善师资与教学资源

完善师资进而提高翻译能力培养的效果,需要在教师自身翻译能力、对翻译教学的观念和认知、翻译教学方法及手段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京津冀地区高校韩语专业教师90.48%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但翻译专业毕业的教师或有企业翻译工作经验的教师并不占多数,有46.4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自身翻译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工作。因此,首先韩语专业教师翻译能力的提高能够最直接有效的提升翻译类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于翻译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整体的翻译能力。

改变以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为主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翻译教学模式,教师发挥辅助作用,翻译课程即为翻译实践过程,在过程中提升学生韩语翻译能力以及对翻译工作的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韩语的理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只有在韩语翻译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韩语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对韩语以及韩国文化了解深刻,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翻译职业的热爱程度,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翻译职业素养,最终在韩语翻译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还应该在多媒体应用等手段上进行学习和提升,提高教师自身应用音频、视频、PPT、移动智能终端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应用计算机翻译软件、互联网在线翻译、各类手机翻译APP等电子信息技术,以及“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教学软件进行智能设备终端教学。以及在微课、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企业合作创建翻译实习实践基地、翻译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同时,在基于本文提出的“IT4翻译能力培养模型”开发新型现代化翻译类教材等方面也需要韩语专业教师们共同努力建设。

四、结语

职业信念可以塑造,职业技能可以学习,职业行为习惯可以培养。只有拥有正确的信念、良好的職业技能和行为习惯,以及不断努力进取的态度才能够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能力。因此,高校韩语专业学生翻译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和当今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也是高校促进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必然产物,只有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就业竞争力,才能让高校韩语专业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静莹.浅析高校韩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创新性探索[J].知识经济,2016(11).

[2] 彭燕.翻译职业素养培养的多元化路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3] 刘博杰.韩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1).

[4] 郭蕾,高职高专的韩语翻译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01).

[5] 王庆云.韩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

基金项目:2018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韩语专业学生翻译职业素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07230;研究生毕业论文《京津冀地区韩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伟(1984- ),男,河北秦皇岛人,讲师,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韩语教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韩汉翻译。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PACTE翻译能力模型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翻译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