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
2019-05-27朱琳
摘 要:一直以来,我国学生的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重点,忽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不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后,我国逐渐开始对新时代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品格与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笔者为探寻更好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立德树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综合教育转变,对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中笔者从追溯核心素养体系的起源开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研究,并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分析出构建核心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其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另外,通过了解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新畅想。
一、追溯核心素养的起源
相较于众多发达国家,我国的核心素养发展起步较晚,在1997年,由经济组织首次提及“key competencies”,这便是核心素养的前身。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在十八大中,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也明确了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式,阐述了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的研究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他不仅跨学科,跨领域,更根据国际关系、时事政治等紧密相连,也因其复杂性与丰富性一直被教育工作者所广泛关注,其本质是深入研究我国教育工作的实质。
随着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入展开,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再次发布关于课改的指导意见,本次发文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涉及的若干重大领域,其中重点强调要研究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将其作为评判教育工作好坏的标尺。至此,“核心素养”一词首次明确出现在课改的文件中,这也意味着我国正式开启以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为重心的新课改正式开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沉积已久的教育弊端。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
核心素养在1997年,由经济组织首次提及,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解释。美国信奉科技主宰核心素养、日本强调工作能力的重要性,而中国则注重品质的培养,但不论是以技术论长短还是以能力争高低,其本质都是在探寻教育工作的未来方向。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该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在大学生的课改中又该占有怎样的位置?面对众多的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了众多信息,融汇了中西方的观点,发现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明确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品格与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除各国家间的内涵理解不同外,对于国内各学者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部分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可以分层次进行解读,并将其进行结构化剖析,进行追本溯源,寻求真谛。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核心素养的概念需要反复校对,其概念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核心素养的内涵。
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的不同论点,我们可以看出,直至目前为止,研究员们并未给出一个标准化的定义与内涵来很好的阐述核心素养的本质。但众多的言论中,主流思想仍是以明确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品格与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素养的内涵,任何的科学技术与工作能力都无法凌驾于人的品质之上,所以发展符合我国发展规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德育教育,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有全新的见解,灌输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与价值导向
(一)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近年来,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大力推行下道德与法治教育被提上日程,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将时政教学融入至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以经典案例为依托讲解法律知识,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加深学生记忆,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日常关注时政的习惯。使学生了解我国发展规划,懂得我国目前发展现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符合时政教学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弊端。首先,我国教育体系仍处于传统教学阶段,以教授为主,一味灌输学生书面知识却未曾注重实际应用。其次,有教无类但需差别对待,对于现代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單独的个体,需要教育工作者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学工作应源于生活,而非脱离实际。只有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有较为真切的感受,从而找到学习的目标,若将教育剥离于生活,对学生而言,学习便变成了一种负担。这些弊端不仅滞后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及法治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除此外,科学技术水平带动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市场化的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企业间的不良竞争导致社会受到不良言论的侵袭。大学生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影响,建立扭曲的价值观。此时,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时政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工作重点,针对市场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选择适当案例,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教育,循序渐进的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时代的发展不仅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社会文化与教学理念的提升,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新时代是智能时代,这个时代的开启或许颠覆我们以往的生活模式,所以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新时代所需的人才需要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品格与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也要拥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举措明确了国家时政热点教学常态化的决心,借以课堂教学,传递时政教学的价值理念。时政教学的价值不在于提升学生知识水平或获得高分,而是带领学生建立社会道德感,了解社会政策,培养法律意识,保证正确的思想方向。
众所周知,教育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反之亦然。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带动教育工作的革新。为了更好的区别于传统教学,现代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注重现代学生的需求,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兴趣,并将这些元素很好的融入与教学方式中。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产业蓬勃发展,所以当代大学生对计算机的求知欲明显提升。计算机的使用对大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方面而言,计算机可以使我们更快捷的获取想要学习的知识,但消极面来说,网络游戏与网络不良言论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此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提醒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根本就是综合性的培养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以应试为目的教学,而是建议学生劳逸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为日后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我们最初提出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满足新时代大学生课改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观点。
四、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认定与构建原则
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基本架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通过上述内容的综合分析,总结出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三个基本原则,分别为可迁移性、不可替代性与不可补偿性。
1.充分展现核心素养的时效性、针对性与可迁移性
核心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保持时政教学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来维持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各种渠道获取最新的实时信息,如电视新闻、网络新闻、广播、报刊等。在获取最新的资讯后,时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加工,以确保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时,能够快速攫取学生注意力,使其对时政信息产生好奇心理,从而进行关注了解,潜移默化的被同化,产生迁移作用。
2.充分发挥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
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与其他学科相比,政治类教育过于单调,多数属于枯燥的法律条文,使学生在存在抵触心理,不愿死记硬背。针对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以抵消学生们的抵触心理。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或讲真实案例改编为舞台剧等形式。捕捉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时下热点,以最近比较火爆的“网红莉哥刑拘案件”为例,带领学生展开讨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因网络诸多不良言论导致思想扭曲。这一环节中核心素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核心素养的不可补偿性
摒弃以往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讨论中,使其产生融入感,继而更加积极的学习。除此外,教育工作者应提出时政要点,安排课后讨论话题,让学生多渠道自主获取时政信息素材。在之后的道德与法治课上进行分享。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结合到实际,更有助于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关注时事政治的良好习惯,也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快速养成。这一环节中,知识的获取或许可以后期补足,但核心素养若为养成,是不可补偿的。
(二)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潜移默化的引导。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而言,我们可以整合成三种思路进行分析。
首先是自上而下型构建。这种构建方式是指研究人员根据现有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构建框架,确认框架后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充分调研基层民众的意见,以丰富原有核心素养体系的架构。其次是自下而上型。这种方式正好与之前的方式相反,事先做好基层调研工作,充分了解民众的意见,选取其有益于工作的意见进行体系框架的构建。最后一種方式,来源于美国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经验,这是采取混合型的方式,既有自上而下的框架构建,也有自下而上的充足调研,将两种方式很好的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不仅节约实践,也更好的整理资源,促进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进程加快。
五、结语
基于以上描述,我们清楚认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中国教学体系中仍处于劣势,注重理论而轻忽实践,在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仍需不断汲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教育经验,并与我国的教育现状相结合,融入中国元素,打造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佚名.新时代大学如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大学(研究版),2018,355(6):43-47.
[2] 赵培禹,李尚滨,纠延红.体育融入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体系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 2018(4):77-79.
[3] 薛秀娟,王茜.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No.264(6):59-62.
[4] 周艳芳.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小学一年级
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知识窗(教师版),2017(12):52-
52.
作者简介:朱琳(1989.02- ),女,汉族,山东淄博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