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国》中“哲人王”的建构之路

2019-05-27夏康宇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17期
关键词:城邦理想国

夏康宇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提及的最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哲人王”治国,在其看来“知识即美德”在“哲人王”身上才能得以体现。因此,文章在对于追寻哲学家应具有什么天性才能推动哲人作为城邦的统治者和保卫者,以及怎样挑选和培养哲学家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文章将以此作为基础,在对城邦概况进行分析的同时引出柏拉图“哲人王”治国理论提出的原因以及“哲人王”怎样进行继续培养方面的相关论断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邦;哲人王;理想国

“城邦”作为基础点,我们需要在其中探索出合理合适的发展策略,就需要更加完善的清楚“城邦”的正义究竟是什么,怎么实现等等,也就要求我们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在于什么,才能找出良药,对症下药。

一、对于“城邦”问题的具体分析

“城邦”的建立,需要我们从中寻找属于“城邦”的正义在于何处。苏格拉底从多个方面源头来对于构建城邦进行了分析。比如在教育问题方面其强调应该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通过广泛的文化教育对于个人进行培养,通过追寻整个城邦的正义来看待个人身心发展的方面,是其由大见小的方面。俗话所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常常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被冲昏头,从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也就是对于城邦特性方面,柏拉图认为城邦所存在的问题在于政治方面的“无知”与“自私”,这就需要采取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就是为之后“哲人王”治国的理念提供了理论来源。在这之前,对于城邦所存在的两个方面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对于“政治无知”的具体表现

真理与意见的区别就在于“无”、表面现象的“有”以及实质意义上的“有”,也就是说“意见”是“知道”与“不知”两者之间的存在。第一个区别“无”就是“没有”,也就对应“无知”;第二个区别表面现象的“有”则对应的是“意见”,最后一个区别实质意义上的“有”对应的是“知识”。在当时,许多智者的思想处于整个城邦的主流方向,他们总会用许多方法力图解决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然而,他们总是试图以国家去适应个人方面来协调两者关系,却不知道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则和普遍的大众大同小异,不能作为一名智者应该有的特殊性,所以,所谓“智者”所具备的知识就变成了空洞无力虚伪的知识。这就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相去甚远。这样一来,也就真正意义上造就了这一群人的无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一群人的存在就加重了政治无知方面的程度。还有一个方面的“无知”则体现在“统治者”身上,在这一认识里,柏拉图对于民主制度下过度的自由进行了批评,在包容性下的民主制度,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秩序散漫没有正义可言,统治者可以出于自身的意愿来进行统治,没有任何的限制,只有过度的所谓自由。如果在制定原则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没有底线的自由和平等,那么整个城邦的正义也随之被破坏,“无知”也会反复存在。这将大大将城邦发展前进的脚步抑制于所谓的自由之下。

(二)对于“政治自私”的具体表现

在“自私”这一范畴中,柏拉图则用“寡头政制”来进一步进行了批判。“寡头政制”的特点在于其统治者的选举以及一个财产最低准入机制。在这样的城邦中,统治者因为自己的私欲常常将自己与收入低下的民众之间产生极大差距和不满,从而导致暴力革命。这样一种根据财产资格来进行等级划分的制度,让城邦里富人进行掌权,而对于贫穷的人则是轻视,从而就会加速整个社会的不稳定,也就是说,在自私自利,只为钱财服务的社会里,智慧、知识的作用显然已经起不到作用,从而只会使得城邦变得松散而不坚定,这样存在着富人与平民内讧的城邦体制里,面对外来侵略时只会不堪一击,成为别人口袋里的傀儡。因此,在“自私”方面,柏拉图从个人上升到政治上的层面,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因为“私人方面”的原因企图获利只会对整个城邦造成停滞不前的后果。

从“无知”与“自私”两个方面,柏拉图对于城邦所存在的一些不满不难看出。在对于其建构的城邦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才能将其与现实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在这其中,柏拉图对于“私有制”的批判也体现其中,其认为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欲望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才导致了城邦社会混乱无秩序的局面,虽然在构建“理想国”的过程中,許多制度不能忽视其包容性,但是城邦的正义必须是作为构建“理想国”的基本出发点以及最本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需要选择更加合理的治理方式,这其中就包括国家的分工,每个人各司其职、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哲学王治国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核心内容。在了解了“城邦”所存在的问题所在之后,对于为什么要采取“哲人王治国”的方法则需要进一步回答。

二、“哲人王”治国的必要性

建立城邦,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无法全面达到或获得更多的东西,我们需要在城邦里形成特定的职位分配,也就是要有明确的分工在整个城邦里,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也就导致了在不同的天性范围就会决定每个人所从事的事情的不同,柏拉图认为这样一种天性不同的方面就决定了一个理想的城邦需要有统治者,辅助者以及生产者三个等级构成。那么其中统治者作为顾全大局的重要面就需要极高的“智慧力”才能为理想城邦的建立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哲人王”作为治国角色也就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所在。哲学家天性方面就有一种“永远热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生存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物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能作为或成为哲学家从而对城邦加以领导,“哲人王”必定是拥有着某些特质所在的。

(一)德治是基础

“哲人王”将一生都用在追寻美德的道路上,不追求物质上肉体上的快乐。而且“哲人王”在追寻美德的过程中对于“真”的执着以及对于一切“假”的憎恶都是其最基本的原则所在。在这一基础上,哲人所具备的敏于学习,强于记忆、勇敢以及大度的天赋对于其在进行国家管理施加德治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柏拉图认为德治是一系列制度实行的重要前提保障,只有将“哲人王”所具备的正义、勇敢与节制的优良品德普及于人民群众之中,理想的城邦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才能更好将城邦中的“真”与“善”更好的实现。

(二)哲学知识是理论来源

哲人作为经验与美德兼具一体的人物,在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上都会超越于常人,因此,也能更好的接收哲学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对整个城邦的治理离不开存在于“哲人王”大脑中理论来源。只有具备了真理知识的人,才能“分辨观念本身与含有观念的各种实物,既不把物体看成观念,也不把观念看成物体”只有能够明辨真假是非的人才能更好的作为统治者,柏拉图所建立的“哲学理念”也彰显了这一特质的重要性,作为“哲人王”,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理性的观念才是统治整个城邦的重要之处所在,不能因为肉体趋势而冲动的做出决定,而是要以理性二字去认识真知,感受真知,传授真知。当然,具有“哲学知识”储备只是成为“哲人王”最基本的一个要求,还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能力才能称之为最全面的哲人。

(三)“王政”政体是稳定性所在

《理想国》一书中第八卷苏格拉底对于五种有缺陷的政体进行了批判,包括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治以及僭主政制。其认为在贵族政制中普遍的素质逐渐降低,因此和谐方面就会受到影响,好战之人就会变成统治者,从而贵族政制就会逐步转化为荣誉政制,即对荣誉有着无限的追求,并慢慢的转变为需要用金钱来维护或维持自身荣誉,从而也就转变为了寡头政制,在这一政制中,有钱的人会越来越有钱,而贫穷的人也会越来越贫穷,城邦内部的贫富差距加大也就会促使内部矛盾的冲突加速,爆发暴力革命,随之向民主政制转变,贫穷的人通过暴力革命维护自己的权利,建立民主政制,虽是民主,但其包含的意思是无底线的自由,一个国家没有约束只会导致整体秩序的缺失,最终“物极必反”,只有通过另一个反面,也就是“极权”的方式来改善混乱的局面,从而就发展成为了僭主政制,民主的相反面也就是极端的控制权力,导致极权的产生。这样五种政制都不是柏拉图在建立“理想城邦”是所想要效仿的政制,其认为这五种政制都是存在着许多缺陷的,只会在建立理想城邦的过程中成为绊脚石,而不是助力器。因此,柏拉图认为要想建立理想城邦就必须采用“王政”或“贵族政制”的方式来进行统治,这就与其所提倡的“哲人治国”的理念相互呼应,在其看来,哲人作为城邦中最具智慧的人,是能够将其心中“善”的理念普及整个城邦。这一种政制的建构能更好的使城邦各司其职的能力以及思想导向更加的统一有利。从而,就如前文所提到的关于政治上的“无知”与“自私”,就能通过哲人自身的学识渊博和优秀品德逐渐的减弱甚至消失不见,整个城邦就能够朝着“理想型”更进一步。这与我国所提倡“贤人政治”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两者最相似的地方,我认为在于“道德”两个字,许多西方国家都是用法律以及制度来约束政治权力的使用,而“哲人王治国”与“贤人政治”最相似的地方就在于两者都通过以“道德”这个标准来衡定掌握政治权力的原则。当然,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发展历程都会为两者的这一关于“贤人”、“哲人”的标准会有许多不同并且发展程度也会不同。

对于“哲人王”治国的必要性所列举的三个方面,从思想层面再到其天性的使然,都是其成为国家统治者的必然性所在。柏拉图对于“哲人王治国”的理念,直到今日对于很多国家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为很多国家在进行国家的建设时,都会通过其许多理论理念来作为参考。

三、“哲人王治国”的建构之路

在了解了城邦状况以及哲人作为特定情境下所充当的角色之后,我们就需要对于怎样培养“哲人”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哲人”虽然从出生就被挑选出来进行特定的培养,但不是每个人拥有了好的天性或是潜力就能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哲人”。智力与能力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对于公民德性方面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其通过教育、培养以及引导的方式对于哲学家的培养进行更深刻的探析。

(一)加强“哲人王”的德性修养

“哲人王”所具备的勇敢、大度、节制等优良的品质都是需要在其生活学习上要进行加强而获得的。就拿“勇敢”来说,“哲人”在这方面应该比平常人在面对死亡时更加的坦荡,不畏惧,不怯懦,活着的一天就是寻求真理的一天;再之则是“大度”,哲学家需要一个宽大的心胸去接受质疑以及批评,不会因为小事斤斤计较,也不会在乎利益得失,这是最基本的品德之一;最后对于“节制”来说,哲学家能够对自身的欲望进行加减法,不能过度的追寻肉体上的快乐,而要始终制止自己对于物欲方面的追求,做一个能够控制自身得到自由的人。

(二)关于“哲人王”的教育培养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统治者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必须要把诗歌和故事中的模仿进行相应的减少,并且划定范围性的去进行模仿。而在学习方面,应该将音乐方面与体育方面的学习结合起来,对于统治者的培养才能更多的更全面的和谐发展。心灵与身体的教育对于培养统治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注重心灵上的培养或只重视身体上的培养,只会呈现出两种极端方向的发展趋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即“良好的培養和教育造成公民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上一代更好的体质,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目的,还有利于人类的进步。这一阶段是对于儿童时期的培养方式。当被挑选出来的人成长至青少年时期,就需要重新挑选更适合作为统治者的人继续培养,这其中就需要通过一些劳苦的身体锻炼以及参加战争来对于其中表现优异的孩子进行选择,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到了中年时期,就需要通过制造诱惑来对于培养对象进行节制方面的培养,看其是否能得到个人的正义,即理性、激情与欲望三个方面,即智慧、勇敢以及学会节制方面是否能达到作为领导者的层次。过了50岁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最高层次的培养,即是否能看到高层次的事物,除了已经在学习知识接受知识方面达到一定境界是所要去往最高的境界,在灵魂上是否能够洞察出“善”与“真”。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治理城邦真正的“哲人王”才能得以实现,构建“理想城邦”的主要领导者需要经历不同方面的考验,当时是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国家与民众,时刻对于国家利益进行关注,与国家共存亡的人,这样的人,在其发展历程中,是要经常接受考验并且要通过考验才能最终成为的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培养,使整个社会在“统治者”领导的基础上,实现各司其职,合理分工,才能逐步实验“善”与“真”。

“哲人王治国”的构建之路是复杂并且有着许多艰辛考验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不同的克制自身,避免错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哲人王治国”理念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之下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当然,其理念对于今天的许多现代国家依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建构之路虽然充满挫折,但其所能够为整个城邦带来的幸福是不可估量的。在此,对于这一伟大理念的提出深表敬意。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2]崔燕.“建构的”哲人王之路——柏拉图《理想国》第六卷核心问题探析[J].社科纵横,2012(02).

[3]廉洁.邓颖.柏拉图“哲人王”思想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06).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城邦理想国
理想国叠影之魅
大理:梦游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解读
从人性到城邦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论《理想国》中的城邦正义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幸福观
赵子旦:优雅女人的“理想国”
赵子旦:优雅女人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