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焦虑症用药规律分析
2019-05-27刘柏炎
贾 平 刘柏炎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073;2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益阳 413000)
焦虑症(AD)是一种精神性疾病,临床常见的有广泛性焦虑(GAD) 和惊恐障碍(PD) 两种形式。广泛性焦虑是以持续的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心理疾病。惊恐障碍是以反复出现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并伴有莫名的担心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1]。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对症使用药物,但抗焦虑类药物经长期临床观察存在依赖性、起效缓慢、诸多不良反应之类的缺陷;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追溯古书并没有“焦虑症”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将其归纳为情志病范畴,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理论,临床观察研究显示中医在治疗焦虑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本文收集了2000—2018年中医药有效治疗焦虑症的相关文献,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阐明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现代临床用药,提高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运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以“焦虑症”主题词,“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为副主题词,检索2000—2018年的相关文献,共搜索到文献306篇,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59篇。
1.2 纳入标准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或惊恐障碍)无其他并发症;中医药治疗有确切疗效,总有效率在80%以上的文献;有完整方药(汤剂、颗粒剂、中成药)的论文,包括病例分析、专家经验。
1.3 排除标准 焦虑症同时伴有其他并发症;因药物及甲亢、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等躯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焦虑;中医药治疗疗效不明确;同时使用西医治疗或者其他治法,如针灸、心理疏导等。药理研究、动物实验、综述类文献。
1.4 统计学方法 按照《中药学》教材[2]统一中药名称,中药别名、俗称统一修正为中文正名;加工或炮制的中药、表示道地药材的附加名均使用原名;将醋柴胡统一为柴胡,干地黄统一为生地黄,生甘草、炙甘草统一为甘草,山栀子、炒栀子统一为栀子,枣仁、炒酸枣仁统一为酸枣仁,山萸肉统一为山茱萸,将符合条件的所有方剂的中药输入Excel 2003中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用药分析,统计单味中药总数,分析单味药使用的频数以及其所属中药类别及药味比等。
2 结果
2.1 单味中药用药频率分析 在59篇文献中复方总数为74首,单味中药总数为115味,总用药频率为975次,用药频次大于20次的分别为甘草、茯苓、柴胡、白芍、酸枣仁、半夏、当归、远志、黄连、牡蛎、龙骨、黄芩、栀子、枳实。见表1。
表1 74首治疗焦虑症方剂中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及频率
根据上述表格,在本次研究中医药治疗焦虑的单味中药中频次大于30次的高频药物分别是:甘草、茯苓、柴胡、白芍。下面即对这4味药物的药性、功效等进行简单的归纳分析:
甘草:在74首方剂中,使用的频次高达44次,遥居榜首。甘草在《中药学》中归属于补虚类药中的补气药,其药性据历代著作所写有微凉、平之分,而在《神农本草经》:“味甘,平[3]”,《药性赋》:“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4]”,到现代逐渐形成甘草其性平之理论,性平则无寒热之偏倚,诸方即可合用以调和诸药。对于其功效,《日华子本草》云:“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甘草有生用与炙用之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云:“生用则入少阴清热解毒,炙用则入太阴补中益气。”临床上针对焦虑症,以肝郁化火、痰热扰心者多合用生甘草以清热而养心阴,以脾气不足、心气虚损者多以炙甘草甘合补脾益心气。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肺脾肾心经。《药性赋》:“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心惊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本草汇言》:“温而不寒,利而不燥,补而不滞,解结热,散结气,而又无消伐之虞”。茯苓平而无寒热,甘能缓能合,淡可通利,对于脾气亏虚,心气不足表现为心悸、失眠、气短等症状的焦虑症患者,常合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等健脾合中,益气养心。
柴胡:入少阳经、厥阴经,味苦性平而稍寒,是疏肝利胆之佳品,《日华子本草》云:“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肝胆不舒,气机壅滞,肝郁化火,胆郁痰扰,发而为惊悸、焦虑、失眠、坐卧不安等,临床针对此类常采用逍遥散、逍遥散加味等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化痰;惊悸甚者,发而为惊恐者,柴胡龙骨牡蛎甘草汤以疏肝解郁、重镇安神。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苦能开泄,酸能收敛,一收一泄,调畅气机。女子以血为本,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临床上肝郁型焦虑患者以女子居多考虑有此因素影响。“肝藏血功能正常,则肝体条达,疏泄正常,人体则少有情志之害;反之,肝之阴血不足,肝失条达、柔和之性,则稍遇情志佛郁,即成肝郁气滞之证[5]”。肝气郁滞者以白芍配合柴胡、茯苓、甘草、薄荷等疏肝解郁,调畅气机。
2.2 中药根据功效分类使用频率及药味比率 在治疗焦虑症的74首复方中,使用中药115味,根据中药学对中药的功效分类,计算不同类别中药在治疗焦虑症上使用的频次及相对于总药味数,不同类别中药所占的比例。结果显示补虚类药物所占药味数最多,其次依次是清热类药、活血化瘀药、安神类药及化痰类药物。见表2。
表2 115味中药治疗焦虑症根据功效分类所用药味及药味比
3 讨论
西医学认为焦虑症其病因主要是与遗传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随着现代社会变化及外界因素的影响,焦虑症患者越来越多。现代医学治疗焦虑症主要以抗焦虑、抗抑郁、抗精神病三大类药为主,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在焦虑症发病中的重要性,心理治疗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途径。彭万秀[6]研究发现,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团体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更为明显。但是不可否认西药治疗有起效慢、依赖性等缺点,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大、容易耐受。而综合来看中医治疗有着很好的疗效。
焦虑症中医学相当于“郁证”“惊悸”等病证,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主要是以情绪波动起伏,伴随失眠、心悸、口干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综合本次研究统计分析的结果,中医药治疗焦虑症用药频次超过20次的依次为甘草、茯苓、柴胡、白芍、酸枣仁、半夏、当归、远志、黄连、牡蛎、龙骨、黄芩、栀子、枳实,其中用药频数大于30次的分别是 甘草、茯苓、柴胡、白芍,基于其气味药性,大多属于甘平类,甘能合能缓,平而无寒热,合方而用无攻伐、寒热之弊,均可调和药性。此外,通过此次对治疗焦虑症所用中药进行功效归类,结果显示:在115味中药中,共涉及17类,中药味数超过12味的类别分别是:补虚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紧随其后超过10味中药的类别是:安神类、化痰类及解表类;焦虑症患者临床上以中老年居多,人到中年,年事渐高,肝肾渐亏,而肝体阴而用阳,肾精亏虚不足以涵养肝木,肝体失养,疏泄失职,郁而化火,煎灼津液,阴精愈亏,或炼液成痰,痰瘀互结,蒙蔽神窍,发而为郁证。运用补虚类药如甘草、当归、白芍、党参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清热类药如黄连、黄芩、栀子等清热泻火除烦,活血化瘀类药如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通利血脉,运用酸枣仁、远志、龙骨、首乌藤、合欢皮等安神类药安神益智定惊,临床治病,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诸类合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长期调服,亦可治愈。
由此可见,在治疗焦虑症上中医重在益气养阴、清热安神、活血化瘀,而且中医在疗效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充分掌握前人在中医治疗焦虑症上的用药规律,加之以继承创新,必将使中医药治疗焦虑症更上一层楼,为焦虑症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