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新模式探讨※
2019-05-27白俊杰张小勇王婉隽
白俊杰 焦 楠 袁 娜 张小勇 王婉隽*
(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9)
近半个世纪以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近四十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基于历史原因,我国当前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普遍健康需求。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的继续教育事业是针对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毕业后教育的主要形式,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但是,近十年以来,继续教育学历呈现下降趋势,职业技能教育、短期培训等教育形式逐年上升,本文以此为启示和切入点,以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办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基础,开展了专项研究,进行阐述。
1 当前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与现状
我国三十余所中医药院校开展的继续教育模式大体可以为两种模式,分别是:学历提高类模式和非学历提高类模式。其中,学历提高类模式是指由高校开办的学历教育,培养对象为在职从业人员,办学层次有专科和本科两种,根据办学形式的不同,又分为函授教育、夜大学教育、全脱产教育以及远程教育[2]。这类模式是我国中医药人才从低学历层次走向较高学历层次的必经之路,其中函授教育与远程(网院)教育模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尤其是适合农村与基层医疗单位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提高教育。非学历提高类模式是指为了满足中医药在职从业人员在学识水平方面有所提高的需要而开展的各种教育项目,诸如各类培训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等[3]。
目前,从招生数据上看,学历教育逐年减少,非学历教育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见表1。
表1 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人学历教育录取情况 (人)
从表1可以看出,2013年—2017年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录取人数逐年下降。从录取总数来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较前一年数据2014年下降18.7%,2015年下降17.1%,2016年有所回升,2017年下降近50%。各层次报名人数也相应比例有所下降。
图1 北京中医药大学非学历教育招生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2013年—2017年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录取人数逐年上升。开展非学历教育主要依据社会需求临时举办,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无论从招生班次还是人员数量来看,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2 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对策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了“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任务,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继续教育事业的现状,转换思路,创新教育模式,着眼于毕业后教育是可以有效提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就中医药院校而言,大力发展毕业后中医药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的必然要求。传统中医中药文化、“廉、简、验、便”的适宜技术在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面向大众的健康养生教育、中医中药文化基本知识传播和中医药基本技能培训都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同时,中医药继续教育对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社会对中医药服务的新的形势和需求,中医药院校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创新、协调、持续、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快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一是以创新理念为引领,在方法手段上,坚持改革创新,加快从学历教育向毕业后教育方向转变。要运用现代化手段,运用互联网+服务平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最大程度激发健康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以协调理念为引领,实现院校教育与社会调节的良性互动。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统筹协调,加快从“学历型”向“非学历型”转变[4]。面对新时期、新领域、新人群,加快继续教育职能转变,重点解决职业人员结构不合理、机构分布不均衡、培训服务不充分的问题。加强政府、院校、社会组织的有效衔接,以政府部门政策指导为依据和动力,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培训管理和组织体系;三是以持续理念为引领,构建继续教育的长效体系。聚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加快院校的教育服务的持续性步伐,发挥其“正规军”作用,有计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着力解决职业人员可持续、全覆盖问题,释放院校的潜力和活力;四是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提升服务人员社会适应性。进入新时代,继续教育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和向往,要扩大培训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加快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办学转变。据调查,目前,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岗位胜任力和社会适应性较差。院校要不断拓宽服务功能、调整服务结构,提高开放协同效应[5]。要改革中医药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倒逼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匹配改革。要利用好院校组织、专家、学生的丰富资源,更多开展应用型、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最大程度的释放其正能量。要以包容开放的理念,接受不同类别、不同工种、不同群体、不同岗位的服务对象,充分体现院校公共性,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五是以共享理念为引领,构建院校管理新格局。在体制机制上,加快院校教育机构职能转变,构建政府、院校、社会组织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和措施,指导、鼓励以公立协会学会为主的社会力量,承担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建设,为培训对象服务。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探索院校和社会资本合作,强化共建共享和联动机制,推进培训单位联运发展,持续壮大培训师资队伍,更好服务国家、服务行业、服务群众[6]。
鉴于当前医教协同的背景,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同等学历研究生教育。目前,高层次学历需求的人群逐年上升。各高校开展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无法解决在职人员业余时间学习的现实困难,因此,开创高层次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学历提升模式,更符合毕业后教育的理念[7]。
(2)开展西学中教育。伴随《中医药法》的出台,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社会需求下,以政府的政策指导为依托,开展西学中教育与培训,是目前具有极高探索价值的继续教育模式之一。六十年前,北京中医学院作为倡导者和主办者,在国内首先开设“全国西学中班”,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成就了多位国内外知名的医学家、学者、教育家,为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后,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朝阳学科,开展西学中继续教育有助于医学领域多学科的融合,值得探索和研究。
(3)开展执业能力提升教育。依照中医药学科设置,针对学生毕业后从业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开展专题教育,比如临床科室专病诊疗、包括医学统计学在内的管理实务等等操作性较强的培训工作。执业能力提升教育是较为符合当今世界毕业后教育的主流模式,在国外是必修项目,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体制化、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格局[8]。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有必要将执业能力提升教育作为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的新领域去开拓。
(4)开展职业水平提升教育。比如针对社会从业人员开展适宜技术培训,针对西医人员开展中医药知识与临床应用培训,针对在职人员进行的高水平科研思路与方法培训,本项内容也可以成为学校教师发展的一项补充措施,针对中医药养生保健品研发和推广的专项培训等等。
(5)开展专项师资教育。在体制机制上,加快院校教育机构职能转变,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探索院校和社会资本合作,强化共建共享和联动机制,指导、鼓励以社会力量,承担各级各类培训,由高校为其培养师资,有效提升授业人员数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9]。
4 结语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医药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模式,是解决目前学历教育萎缩困境的重要途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及中医药决策部署,明确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路径,重视并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领会“四个意识”主旨内涵,探索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善继续教育工作格局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历史的使命使然,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是高校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