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根管与一次性根管治疗慢性根尖周炎效果的临床观察
2019-05-27柳长义
柳长义
(辽宁省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辽宁 本溪 117022)
慢性根尖周炎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多由慢性感染引起,主要病变位置为患者牙齿根尖和周围组织,临床表现以咀嚼不适为主,临床检查可发现冠变色或深龋,探查牙髓时发现不存在活力反应[1-2]。临床治疗多采取根管治疗方式,且一次性根管效果较为理想,牙周刺激性较低,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根尖周炎恢复。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常规根管与一次性根管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44颗牙齿)。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5~48岁,平均(31.23±2.55)岁;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24~49岁,平均(32.14±3.05)岁。全部患者均出现咀嚼不适、牙冠变色等症状,两上述资料两组患者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根管治疗,彻底清理患者龋部,将其中的填充物排出,随后清理根管内残留物质,具体可使用拨髓针,填充过程中合理消毒,具体使用樟脑酚,待满足根管填充指征后,填充龋部,1个月后进行复诊。
观察组行一次性根管治疗,做到开髓、根管预备与填充一次性完成,根管预备应用手用Protaper镍钛器械,操作过程中配合冲洗,具体行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交替冲洗,并对根管进行润滑,待预备结束后,对主牙胶尖拍摄X线片,保证预备位置与牙根间距离为0.5~1.0 mm。对根管进行干燥处理,行根管填充,选择Cortisomol根管糊剂,待填充操作结束后,拍摄X线片,显示根管填充均匀、到位后结束操作,并告知患者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第一,疗效对比,痊愈:治疗半年后未出现自觉症状,咀嚼功能恢复正常,X线片结果显示根尖周情况正常;好转:治疗半年后不存在自觉症状,患者可咀嚼,X线片结果表明根尖周病变范围缩小;进展:治疗半年后患者出现自觉症状,咀嚼功能未恢复,X线片结果显示根尖周病变无变化或病变加剧,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4];第二,疼痛发生率对比,使用VAS评价量表,满分10分,0~3分为无痛感,4~6分为轻微痛感,7~10疼痛难忍,疼痛发生率=轻微疼痛率+疼痛难忍率[5]。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 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就疼痛发生情况而言,观察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发生情况[n(%)]
3 讨 论
慢性根尖周炎是一种常见口腔感染性病变,发病部位多为牙齿根部或其周围组织,以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较为常见,临床症状以不适为主,严重时会伴有脓包和牙龈肿痛情况,临床多采取根管治疗方式,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根尖周炎患者根管内长期存在病原刺激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为慢性炎症,临床治疗需清除根管中的刺激物,并进行有效填充,以此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6]。本次研究选择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常规根管和一次性根管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就疼痛发生情况而言,观察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第一,常规根管治疗注重根管消毒,在根管预备过程中在其中内封药物,借以达到良好的抗感染效果,但是临床有研究指出,根管填充无需在完全无菌条件进行,同时治疗效果受根管填充严密程度影响更大;第二,一次性根管治疗注重感染控制,在根管预备时使用手用Protaper镍钛器械,从而在保证根管上段和中断有效扩大和清理后,对根尖段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根管内感染被推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缓解疼痛状况。同时一次性根管治疗填充选择Cortisomol根管糊剂,主要成分包括氧化锌、多聚甲醛和松龙醋酸盐,是一种高效封闭剂,其中含有丰富的类固醇药物,可有效作用于渗出液,减轻其压力,进而缓解根尖周水肿情况,提高患者舒适度,避免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情况[7-8]。综上,针对慢性根尖周炎患者而言,相较于常规根管治疗,一次性根管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对患者牙周组织刺激较小,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