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脑梗死后遗症家庭护理的效果影响
2019-05-27王杨
王 杨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精六科,辽宁 开原 112300)
对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来说,其在发病之后需及时给予有效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但是当其病情稳定之后,往往需均要回家休养[1]。因此,对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来说,家庭是其主要的修养、康复场所
[2]。因此,家庭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康复就发挥着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家庭护理效果,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积极探索的问题。长期的实践以来发现,良好的健康教育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3]。本文就主要对健康教育对脑梗死后遗症家庭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从2015年~2016年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选取80例实施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包括40例和对照组包含40例。观察组40例研究对象,共包含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在59~79岁,中位年龄(64.6±5.2)岁;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8例、高中学历10例、初中及以下学历12例。对照组40例研究对象,共包含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在57~78岁,中位年龄(65.3±4.7)岁;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9例、高中学历11例、初中及以下学历10例;其中汉族34例。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资料之间的分别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本次研究实施前上报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入组研究对象均签署了入组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
1.2 临床方法:两组患者在出院前均给予常规家庭护理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以家访、电话随访等形式在家庭护理期间给予持续的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实施如下:①康复训练指导: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家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促使其持之以恒的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和语言康复训练。严格遵医嘱服药治疗,不适随诊,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家属掌握肢体被动运动和肢体按摩的方法,在出院后每日对患者进行被动运动锻炼和肢体按摩,以此来促进患者康复[4]。②日常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家属加强患者皮肤护理,按时翻身;指导患者每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指导患者家属每日要给予患者营养丰富、低盐、低胆固醇,维生素丰富的食物[5]。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别以(%)和(±s)形式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运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检验结果以0.05为水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康复效果比较: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前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情况,均在同一水平,P>0.05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恢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分,±s)
表1 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分,±s)
组别 肢体功能 语言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40)38.53±8.57 65.46±18.46 50.04±5.54 82.18±11.64对照组(n=40)39.25±9.04 50.47±17.38 49.75±5.86 65.35±10.25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及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77.86±14.53)分、(87.64±12.75)分、(79.74±16.36)分、(57.47±15.57)分、(4.74±1.14)分;对照组分别为(59.35±14.25)分、(64.36±13.36)分、(63.25±17.47)分、(48.36±16.53)分、(3.15±1.42)分。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及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本次研究中,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向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显著地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认知度,提高了其家庭护理依从性和家庭护理能力,从而显著提升家庭护理效果[6]。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在家庭修养期间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康复效果,促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