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

2019-05-25李春梅陈昶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李春梅 陈昶

摘要:全面准确认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既要理性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轨迹,同时又需要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呼唤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己经整体上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當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所呈现的现实变化的客观反映,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现实依据,对准确认识并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轨迹

历史的进程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时代的变化具有客观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准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的内容及特点,把握其客观规律,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基础,对当代中国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正确把握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变化。可以说中华民族已经彻底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同时将逐步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性飞跃。“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三者不仅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也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时期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而各时期阶段性特征的运动和发展促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从历史变迁的轨迹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八大准确把握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明确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我们党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现状,做出的科学且客观的判断。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我国的GDP总量增长了近十倍,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但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仍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甚至于部分地区的人民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正因如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规范的表述,“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十五大到十八大,我们党结合社会实际问题,逐渐丰富了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使之超越了原初的设定与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深切体察社会现状后作出的科学判断,这将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的总体状况以及根本要求,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化所呈现的重要标志。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新特征呼唤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在社会发展的各阶段中,有且只有一种主要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社会发展已经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而新的阶段性特征必然呼唤着主要矛盾的转化。

经过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已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201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8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国的社会生产在各个方面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早已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所不相符。当前,我国虽然已进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但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发展动力仍过于依赖物质资源以及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性矛盾以及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问题并存,人口经济与生态空间之间尚未达到均衡,农业综合效益以及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发展过程中所突显出来的正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就发展的不平衡而言,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个人发展和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虽然目前我国GDP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已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水平,但相较于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目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这种发展的落差以及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格外突出;从发展领域来看,目前我国的航空航天、高铁、桥梁等技术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依然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产品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升级,因此在发展领域方面同样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个人与社会发展之间来看,大多数人仍处于以物的依赖为主阶段,一些人在物的占有欲支配下,只看到物质利益,看不到劳动对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的作用,忽视精神生活的需要,忽视促进自身个性要素全面发展这一人的自为目的。因此虽然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没有平衡发展,社会诚信、道德等问题还很突出,这种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就使得个人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发展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就发展的不充分而言,主要表现在供给、民生、市场等诸多方面。在供给方面,目前我国虽然供给体系庞大,但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需求,对高品质的个性化需求则供给不足,同时,供给结构对时代需求的适应性还不够高,无法及时提供有效供给。在民生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住房贵、就医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同时,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居民养老问题需引起广泛重视,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仍然艰巨。在市场方面,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性进步,但由于我国在很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使得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总之,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内在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人民群众的需求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马克思认为,需求的数量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生产决定需求,同时需求又反作用于生产。改革开放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腾飞,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满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己经整体上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转向将深刻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生产,这也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了其现实依据。

对于准确把握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把这种新的需要确立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从物质生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与和谐社会需要三个角度进行认识和把握。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它包括了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就物质生活需要而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早已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稳定的工作、可靠的收入、公平的教育以及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而就精神文化需要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文化娱乐生活也已不再贫乏,电视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以及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使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变得豐富多彩,因此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它包括社会安全需要、社会保障需要、社会公正需要等多层次的社会需要。人民群众不仅仅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有着更高水平的需求,同时也希望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提供更为广泛、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全面推进公共安全教育工作,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更可靠的生活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制度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总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己经向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人民的整体需求已经逐渐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又促使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的理论概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标志,更是我们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科学且精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J].新湘评论,2012(1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