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与模式探析
2019-05-24郑巧玲
郑巧玲
【摘 要】声乐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备课程,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师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声乐教学并未能提高应有重视,不仅教学目标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模式也难以紧跟时代步伐。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声乐教学效果。本文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与模式,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216-01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问题分析
(一)声乐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大中专的声乐教学目标意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与技能技巧,从而全面提升其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业素养。但是实际缺乏针对个性化学生的教学目标。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面对较少接受过系统音乐训练的学生,设置的美声、民族歌曲如《北京颂歌》《龙船调》等,都不适于学生接受,而且也很难用于日后幼儿音乐教学中,需要进行针对性调整设定。
(二)声乐教学模式单一落后。伴随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也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但是一个弊端就是容易造成片面化的教学模式,不结合实际情况,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落后,还是采取班内集体授课的形式,缺少音乐感知、理解、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学前歌唱教育相脱节。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提升教学目标针对性,满足差异化学生需求。在优化设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的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师,毕业后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3到6岁的幼儿。因此,要围绕教学主体毕业后针对的教育对象,科学确定教学目标。而且要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制定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实际及未来教育需求。
(二)准确设计教学内容,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旨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基础情况,根据其基础薄弱的特质,正确设计教学计划与内容。比如将声乐课与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幼儿歌唱教学等内容有机结合,向学生传授吐字、咬字、呼吸、发声、姿势、共鸣等声乐知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三、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优化探索
(一)实施较为浅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练习发声、识谱,可以依照教授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方法,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同样都是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在歌曲曲目的选择上,也建议选择浅显的歌曲类型。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师职业要面对的也是广大的幼儿期孩子,其正处于变声前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欣赏水平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从适合孩子认知、接触的动物、物体及人物有关的歌曲入手,像火车、汽车、月亮、星星、小乌龟、爸爸、妈妈等,《爸爸去哪儿》《数星星》《小兔乖乖》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如选择《大家一起向前走》这首欢快的flash儿歌,不仅音乐旋律优美、诙谐,而且易于肢体模仿,比较适合引导幼儿进入音乐的美妙世界,增添童年乐趣和艺术氛围。
(二)实施灵活丰富的教学模式。结合学教法、范唱法与共唱法,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通过学教法,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学生和教师的两种身份,既能学习声乐知识,又要运用声乐知识模拟教育学前儿童,通过范唱法,由专业声乐教师进行范唱,以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舒缓的节奏感染学生,让学生置身于想象互动中,再将这一教育形式吸收掌握,运用到日后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激发幼儿演唱、表现的欲望。共唱法就是要由声乐老师带领学生一同演唱歌曲,教师与学生在领唱与伴唱的角色切换中,掌握声乐学习与教授的科学方法。如教师教学生唱适合学前儿童演唱的《感恩有你》,将会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时,可以采取唱歌、弹奏、跳舞、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并选取与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相关的素材,体现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如在进行《孤独的牧羊人》曲目教学时,根据这首欧洲民歌中出現的人物如牧羊人、王子、农夫、年轻的姑娘、喝啤酒的男人等,声乐教师可以根据歌曲故事情节与人物,结合学生特质及乐器、舞蹈能力,将角色合理分配给学生,让其自行编排《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掌握与积极探索声乐教学的技巧。
四、结语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正确设计教学目标与模式,做到与幼儿音乐教学相接轨,全面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以及幼儿音乐艺术培养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国策.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与模式探讨[J].艺术教育,2018.
[2]朱婕平.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J].音乐时空,2015,(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