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灵的幽探

2019-05-24罗婷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性灵

罗婷

摘 要:天性及人生经历是形成绘画艺术语言特色的基础,经过艺术教育的陶冶和绘画技能的训练,最终会做出符合自己情性和志趣的审美判断,选择适合于自我表达的语言探索。文章以记述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在绘画艺术兴趣的驱动下,逐渐进入中国画较深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并在不断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了没骨画法作为创新研究的基点,进行开放式的创作实验训练,并形成了较为明确的风格化语言特色。

关键词:性灵;幽探;没骨画

笔者出生的东北松花江畔的绥棱县,是著名“中国黑陶之乡”,记得小时候随老师去参观黑陶博物馆,就被那黝黑神秘的黑色所吸引,虽然那时还不知道它的美到底是什么,但这种美妙的感觉留在了心底。离笔者家不远的地方有四平山和大青观,还有上集南湖公园,节假日闲暇时间大家都会三五成群与家人、同学好友去游玩。春夏之际鲜花盛开,到处弥漫着一股清新、芬芳的自然气息。我们在草坪上打闹嬉戏,如同欢奔乱跳的野兔,有时又俯下身来静静地观看一群蚂蚁“浩浩荡荡”的队伍,有时又被奇异、鲜艳的花色所吸引,心里不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为什么会给大地赋予如此多的色彩与美丽。回到家里又忍不住想用彩色的画笔把那鸟语花香的美景记录下来,所以笔者家里墙上都布满了自己随兴而画的小作品,爷爷奶奶经常竖起大拇指夸笔者是“小画家”,笔者心里就乐开了花。学校里美术老师还经常拿笔者的画当做范本给同学们看,看着同学们羡慕的眼神,笔者还真以为自己是一个“小画家”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由于经常得到身边人的夸赞,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小时候上美术课就觉得画画是件很奇妙的事情,在绘画的世界里感觉很快乐,能够体验到一种精神的放松和愉悦。考上大学以后,得以在专业院校学习中国画,在广西艺术学院学习的四年,老师们不但教给了我们专业基础技能,也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老师深知艺术个性的重要,在教学中小心地呵护着我们每个同学的个性闪光点,鼓励和引导我们把具有个性特色的那一点点精彩慢慢地完善,让它逐渐成长,使得我们在展示作品的时候不至于千篇一律,而失去艺术最可贵的精神——独特性。

作为一个北方人,笔者很喜欢南宁这座绿城,其一年四季鸟语花香,能带给人很多视觉享受和愉快的体验。笔者很庆幸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珍贵的四年,在这四年中,亲身体会到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原始和纯朴,见识了桂林山水的烟雨和迷离,还有云南西双版纳的百花齐放、生生不息的蓬勃之力。

广西花卉包罗万象,赋予笔者很多创作灵感以及取之无尽的题材。笔者个性疏朗但又不乏细腻,看到那些摇曳多姿的花卉和浓郁恣肆的色彩,就有一种画画的冲动,但又不愿意小心谨慎地勾勒和三矾九染,幸亏老师的引导,笔者慢慢找到了契合没骨画,惲寿平自然就成了笔者心摹手追的对象。笔者一边临摹恽寿平,一边写生,逐渐把恽寿平的没骨技法融进了创作,并且笔者个性中那点儿郁勃之气同自身的“急性儿”一起,若隐若现地呈现在画中。所以笔者的作品中少了一些恽寿平的静气,却多了一点富有跃动感的绰约风姿。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接触到了海派画家的小写意没骨画,特别是任伯年把色彩的点写式画法推到了极致。他用及其细微的留白法展示了平面空间和纵深空间里的物象造型及其结构,并很好地控制了水色的流淌和混溶,使其既有随机形成的天趣,又有规范约束的理性美。没骨画后经流转传至岭南居廉、居巢,将撞水、撞色法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尤其是绣球花水色用得精妙雅致,但他二人却因过于重视细节的真实而削弱了点写运笔的生动感,敷色也稍显轻薄。通过学习恽寿平、任伯年、居廉、居巢的没骨花鸟,笔者发现了天性中最能寄寓情感的特质——外静而内动,在别人的印象中笔者是一个安静的人,其实笔者内心有很多的激情,对于眼见的美好事物都有一种莫名的狂热情绪,不过这种冲动和激情往往被安静的外表所掩盖,笔者渴望把这种感情留住,化成笔底明丽的色彩和姿态摇曳的形象。在创作中笔者有意吸收恽寿平、任伯年和居氏兄弟的优点运用于画作中,并加强了写意率性的成分,希望能在笔者的画中展现一个清晰的“自我”。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画没骨画法的渊源,笔者查阅了许多画史画论方面的资料,并从图像资料里面上溯追寻历史名家的经典作品,仔细研究画作的材料、工具、技法以及背景知识,对没骨画法的历史演变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传统中国画艺术表现语言中的没骨法,据现有资料判断,起始于徐熙的“落墨”法,在他的作品《雪竹图》中可以看出,“落墨”法是不刻意勾线勒形,直接用淡墨一次性点染出枝干、竹叶的正反、偃仰起伏,松灵疏淡,颇有野逸之气。没骨画自五代徐熙、徐崇嗣开创之后,有一段相当长的沉寂期,没有出色的名家和作品传世,直到清初恽寿平续接前缘,将其发展成为雅正清和的独特画风。恽寿平的作品中敷色单纯,清静雅洁,枝干花叶造型舒展,柔曼畅神,保持了与他的书法一致的审美追求。而清代中期崛起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海派”画家任伯年更是将没骨画法推向一个更加自由、抒写的高度,敷色落笔都用写意笔法,简洁干脆,略有刚正之气,交叉重叠的前后空间是利用了结构留白的方法,自然而不造作,别具风格。但是在此之后,除岭南居廉、居巢有所新创,没骨画法渐呈没落之势。目前全国致力于没骨创作实践研究的画家中,较为成熟的画家是天津的贾广健,他的没骨画法的形象结构可以说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赋色似乎失掉了恽寿平那种雅逸平淡的清韵,又没有任伯年用笔的那种干脆和刚正,结构留白也显得拘谨呆板。除贾广健之外尚没有一个画家能够在此领域引起画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品评。没骨画法的欠发展,无疑给我们年轻的后学者提供了一个探索创新的空间和机遇。

笔者自学习中国画以来,由于天性使然,对没骨画情有独钟,自觉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立志独专于没骨艺术语言的钻研与练习,并将这种随意抒情而又不失形象特征的画法与广西地域花卉的写生相结合,并融合现当代其他绘画艺术语言形式,创作出具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没骨花鸟画作品。

如何做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的作品,是一直困扰笔者的难题,仅仅停留在对前人观念和方法的重复和仿作上,即使嫁接、糅合了许多前人的技法,也仍然是拾人牙慧,没有学术意义和艺术价值。艺术贵在创新,笔者参考现代艺术的许多作品和技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探索,总是显得支离不成系统,画面总是有一种不和谐不完整的遗憾,且肤浅寡味,单薄庸俗,于是放下画笔,转而在书籍、理论层面试图寻找开启心灵的钥匙。《庄子》有关“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有两句:“道也,进乎技矣。”“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是说技术的精湛纯熟自然会引导艺术创作达到体现“道”的层面,对客观对象深入细致进行了解才能不期然与它的精神相遇而流露于笔端。笔者从中受到启发,于是不再困惑、犹疑,开始了踏踏实实的创作训练,扎实锤炼综合技能,并思考如何通过绘画语言表达一些生命的体验和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在具体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收集了大量有关没骨画的高清范图以及相关文字材料,进行了图像分析和资料研究,对没骨画的技法、原理进行了归纳分类,并与其他形式的中国画做了对比,总结出了没骨画法是可以与写意、晕染等画法相互交叉和重叠的。这使笔者深受启发并决定在创作中以没骨画法为主,掺用晕染、小写意、大写意以及山水画法中的皴擦点染,以最终画面效果为准,不拘泥于单一的没骨画法。思路一打开,笔者就进入了具体的绘画实践,不断进行探索试验,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尝试性的探索:第一,在各种不同材质的基面上作画。基面材质不同,与水色接触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具有巧夺天工的妙趣,非人力所能及,如果在后续的加工染作中运用得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以各种水质液体与不同性质的颜料调配使用。成分不同的水液与颜色调配也会产生各种新鲜的视觉效果,加上作者的临机妙裁,因势利导,可以转化为画面结构系统的有机部分。第三,作画技法在没骨的基础上,参合其它画法。用笔着色以没骨为主,再根据画面具体结构和造型的需要,还可以借鉴水彩、油画或者工笔勾勒填色、晕染、烘托等技法,不论古今、不论中西,皆可为我所用,最终是要为画面的效果和表达的情愫服务。第四,构图突破传统“折枝法”等惯用方法,掺以西方构成和其它绘画形式的构图法则。画面结构经营不局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折枝法”及“宾主”“开合”“疏密”等结构关系,可以大胆吸取现代绘画的构图原理,逐渐形成具有现代视觉效果的构图形式。以上四个方面的尝试可以解决创作者因循守旧的心理困扰,呈现出新鲜出奇的画面效果,但容易产生拼凑、凌乱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绘画主体的审美判断和对画面诸因素的统调驾驭能力,如果能够把绘画各元素统一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把新的技法元素纳入完整的系统结构之中,呈现为和谐统一的画面,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旨趣情感,就会成功转化自己的语言系统,完成自我绘画体系的建构。

通过没骨画法的探索与创新实验,笔者的个性倾向渐趋显明,并有了较为系统的语言体系,总结如下:一是没骨画法与分染法相结合,既有材料相互作用自然显现的肌理效果,又能表现水色相撞相融产生的浑然流动之美感,還能避免单纯使用没骨法而产生的平薄浮躁感。二是没骨画法与现当代构成形式相结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绘画技能的基础上,立足于时代前沿,放眼世界,把现当代绘画艺术的优秀成果作为吸收和学习的养分,使自己的没骨花鸟画艺术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三是没骨画法与广西地域特色花卉相结合,使传统艺术文脉借助当地花卉题材展现文化艺术的魅力,也借此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传达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绘画之路漫长而美好,未来还有很多提升和发展空间,希望自己在绘画的这条道路上奋发努力,在艺术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与时俱进的好作品。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性灵
王永收
浊世中的一曲清歌
品悟性灵,教学山水游记类散文
抒写性灵:论写意油画的形态特征
“性灵”与邓以蛰艺术观中的人生论美学取向
从《五山堂诗话》看菊池五山的清新观
建构“性灵”山水
返璞归真 独抒性灵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抗争”因素
歌德的魔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