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2019-05-24苏艳芳庞晋雁李明进贾琦叶丹

求知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大学生

苏艳芳 庞晋雁 李明进 贾琦 叶丹

摘 要: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由网络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文章通过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界定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分类,从而构建合理有效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实现大学生健康成才成长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6-0030-02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所处的时空环境能够影响其心理和行为模式。网络心理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人们的心理过程及由此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网络心理健康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1]。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所构筑起的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人格和行为等;互联网对大学生网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侧面的,总体上呈现积极与消极并存交错影响的矛盾状态。

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文章中很多提到了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及其具体表现,也提出了基于此的对策分析和对策研究等,但没有把具体表现和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比较,未能解答这些具体表现是否就属于不健康的范畴,也未探索如何在不健康的某一方面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实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和立体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网络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高校学生多为“90后”,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在丰富大学生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其心智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给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全面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全方位、立体化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长成才需求为出发点,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本研究致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通过实际调查获取大量的现实数据资料,这些数据资料能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进一步提升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本课题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大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深入掌握网络对大学生心理过程的影响,归纳总结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为改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可以有助于网络道德、网络规范的建立、净化网络社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態环境。

(4)从教育管理者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和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差距,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关联度,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体系,通过政策制定、平台搭建、队伍建设形成体系的保障,有利于复杂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下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二)现实意义

(1)研究如何适应“互联网+”环境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应对互联网环境挑战方面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的主要成因之一,大学生因为网络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亦成为特殊的群体性问题。该研究可以有效地治疗和调控由于过度触网给大学生造成的网络性心理障碍,分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障大学生顺利、健康地完成学业。

(3)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须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本课题尝试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对网络心理健康标准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为大学生网络健康与否提供判断标准和依据,为如何界定、测量网络心理障碍问题提供参考。

(4)本课题将在分析现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行为倾向和网络动态,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网络观,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实现大学生健康成才成长的教育目标。

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策略

(一)现有研究基础和背景

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与现实情境中心理健康标准有所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建立在虚拟社会情境基础上的,因此需要借鉴心理健康标准的现有研究成果,对网络心理健康标准进行探索性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标准的研究仍存在争议与不足,以此为基础的网络健康标准维度的确定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中以中南大学胡凯老师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为理论指导。

根据目前学术界已有理论成果和实际经验,以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在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中,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来了解掌握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上网动机需求,探索网络对大学生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程度,分析和总结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

(二)研究与实践思路

1.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特性研究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掌握“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具体情况,分析大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探析网络对大学生心理过程及行为的影响,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分类,掌握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分类。

2.选定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维度

(1)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2)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

(3)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

(4)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

(5)有正常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并能以平静心态面对网上不友善的交往,能够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

(6)网络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3.判定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类型

根据选定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维度,判断大学生是否存在网络心理问题,并结合各类网络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而判定网络心理问题类型。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有七种:网络焦虑、网络交往障碍、人格障碍、网络孤独、网络依恋、网络成瘾、网络越轨等[2]。

4.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与成效,本文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划分为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 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和障碍性网络心理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共同构建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朋辈心理互助、心理品质培养、心理问题化解、积极心理干预、挫折抵御机制建立等各项内容为一体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33-135.

[2]俞凤茹,刘文焕,杨倩茜.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与自我调适[J].教育探索,2009(10):126-127.

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专项研究课题(WLWH2018-05)。

作者简介:苏艳芳(1983—),女,河北沧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