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实践课程研究
2019-05-24徐哲
徐哲
摘 要: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由“粗狂式”教育到“精准式”教育的发展历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趋“精细”化,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部分专业由于其专业特殊性,在具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遭遇了瓶颈,财经类专业便是其中的一例,尤其是在民办高校的财经类专业,本文意在通过对对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针对于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建设体系,为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是高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专创融合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民办高校由于其特殊性导致面临诸多发展阻碍,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民办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相对匮乏、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同时也与民办高校自身对的发展定位息息相关。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在创新创业教育日趋“精准化”的背景下,开展創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专业为依托,又要考虑到教育成本投入与创业成果的平衡,理工类专业因其实践性强、易出成果等原因往往受到青睐,而财经类专业因其难以实现短期的成果呈现转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往往被忽视,这为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发展课题。财经类专业由于其专业的限制性,立足于专利发明类的创业成果往往很难达成,这就需要通过针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系统开发来弥补短板,实现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突破。
一、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
通过对当前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梳理可以看出,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矛盾:
(一)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缺乏连贯性,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认知片段化
学生获取创新创业实践知识的途径往往是通过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创业讲座。但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中,学生学习到的创新创业知识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例如开设创新创业基础概论课、创新创业政策分析课,缺少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案例课程的开设,这就造成了学生难以获取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知识;而相关的创新创业讲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内容,但这类讲座往往缺乏系统性、连贯性,造成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认知的片段化,难以形成对自身创新创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认知体系。
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中,实践课程更多地只能依托于一些大赛的开展,以此来间接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但各类大赛虽然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但也面临着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内容僵化,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目前在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矛盾是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内容缺乏与专业内容的匹配,缺乏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课堂内容的开发,具体表现在创新创业课堂所讲授的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性知识,没有拓展到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内容,在专业课课堂中对于创新创业内容涉及到的少之又少,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内容。难以根据教学情况和市场变化规律,解决民办高校的财经类专业创业实践课程整体构架调整问题。
(三)专业性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力度相对薄弱
在当前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性的创新创业导师相对比较匮乏,这其中有此类专业的专业特性限制问题,同时也是由于没有有效的利用校企产学研用合作所带来的资源。目前的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随着相关实践的不断推进,运作模式已较为成熟,但实际功效往往还是倾向于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方面,企业人才资源没有系统性的运用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具体到专业的,同时企业人才也具有此类行业的实践经验,这对于专业性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建设是极具促进作用的。
二、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构架
通过对当前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梳理,可以看出,要想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从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探索符合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的路径几个方面来搭建其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一)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有效利用教育资源,能够进一步加深民办高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构架,丰富、健全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为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综合能力是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因而需要结合当下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特点及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整体构架,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引入相关学科的课程,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交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以专业课程建设为例,可以通过在专业课中引入《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课程,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市场动态、市场发展规律。与此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将新引入的拓展性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积极地应用到创新创业实践中,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范围,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认识范围,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与此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与教师“教学相长”共同提升的目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视角
在具体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学生的力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创业视角。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中通过采用实际问题导向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能够高度参与的方法,灵活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开设诸如《创业案例研究》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根据财经类专业的特性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点由技术性创新转移至商业模式、商业发展前景、财经类理论革新等方面,拓展学生的视角。
构建起课堂教学交互反馈评价KPI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主要围绕着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课堂内容的反馈,调整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以实现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指导。
(三)以院校、专业为基点,探索符合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的路径
民办高校的财经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可归结为“5+3”模式,具体可归结为校内通过专业实训课堂,举办专业化、个性化的大赛,构建“一对二”创新创业指导模式体系构建——两个老师指导一个学生,借鉴创业周模式,组织学生参与本专业创新创业市场调研等五项措施的联动,构建校内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体系。校外通过“创新创业企业课堂+校外实训”模式,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高水平的技能大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性的创新创业项目及课题等3项措施,构建校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通过专业实训课堂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的在实践过程中扎实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在实践中巩固自身的只是构架。通过举办校内的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大赛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赛促学,同时这些大赛本身所具有的实践特性也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构建“一对二”创新创业指导模式主要是解决部分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外聘创新创业教师缺少专业知识缺乏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认知这一问题,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构架起具有专业性的创新创业实践认知体系。通过创业周模式,可以系统化的开展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性讲座,通过有计划的邀请政府及行企专家,集中而系统性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避免了零散性的创新创业实践讲座所带来的体系不完整、片段化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创新创业市场调研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本专业在创新创业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进一步认清本专业的市场发展前景,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针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可以强化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力度,结合当前的学分制改革,适当予以倾斜,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活力。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建设也是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的一个有效的方式,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已经出现了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但也存在缺少专业性的问题,因而可以通过建设以财经类专业为主导的创新创业社团来解决这一问题,社团指导教师的组成以财经类专业教师及相关行企的外聘创新创业导师为主,引领学生参与相关的大赛及项目。除此之外对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赛事需要进一步的宣传,扩大宣传的覆盖面,結合学生的切身利益进行宣传。
(四)构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这里所指的“专业化”除创新创业技能型的专业化外,还包含有对于当前财经业、金融业等财经专业相关行业领域认知的专业化,依托专业教研室、校企合作企业及专业老师的人脉资源,组建由学科专业教师、校外行业专家、企业特聘导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以实现“三个结合”+“一个服务”,即“校内外结合”、“专职兼职结合”、“理论实践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作用不仅在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同时还应该参与到“创新创业构想到实践到成果转化的服务”中去,进一步发挥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能量,真正让导师团队参与到创业实践课程实践指导的全过程。
结语
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要想实现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民办高校进一步转变教育思维和定位,将财经类学生的培养目标由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财经类人才,这样将有助于民办高校在新常态、新业态下的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化服务。在专创融合背景下具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发展改革构架,只有如此才能指引民办高校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以此为实践基础,推动其他相同处境的专业的专创融合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邓晓开.“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1):9-10.
[2] 孙月发,吕炳君,王炳章.“创教融合”模式在高校的应用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03):18-19.
[3] 周昊俊.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9,41(01):199-200.
[4] 何 苗,王 婷,王保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7):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