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频博客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2019-05-24许丽君

新闻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第一人称新闻报道受众

许丽君

【摘    要】每年两会都是全国各大媒体报道的重头戏,也是各大媒体进行报道创新的竞技场。今年两会,全国媒体推出了例如AI主播、機器人主持、VR、5G、Vlog等高科技报道工具。其中,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短视频形态,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各大新闻平台纷纷推出《两会Vlog》《我的上会Vlog》等作品,这些作品视角独特、风格亲切,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和好评。本文借两会报道的契机,梳理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现状,思考其不足,展望Vlog新闻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Vlog;新闻报道;两会报道

一、Vlog及其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可能性

(一)什么是Vlog?

Vlog即视频博客,是“Video Blog”的缩写,指以个人为呈现主体,以其生活里的一段时间或某个事件为拍摄单位的一种短视频形式。[1]

Vlog源于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走红于2012年美妆博主詹姆的一条Q&A问答视频,国内首批Vlog博主受到大范围关注出现于2016年底。2018年1月14日,短视频剪辑APP小影在北京召开发布会,提出了“V光计划”,“V”代表Vlog,表明了将把Vlog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二)Vlog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可能性

Vlog最初被用来表现旅游、时尚美妆、美食、生活日常等主题,博主通常为个人。而今年两会期间,Vlog则被各大媒体纷纷用来做两会Vlog报道。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传统短视频热度下降。传统的短视频(比如抖音、快手)因时长有限,且目前内容已经呈现出同质化、低俗化倾向,受众的热度开始逐渐减弱。[2]

其次,Vlog兴起。Vlog兼具短视频的互联网传播优势和传统博客的个人化内容趋向,成为短视频的下一个风口,在中国年轻人群体(尤其是95后、00后)中已经获得认可和追捧。[3]2018年,欧阳娜娜凭借在美国留学的一系列视频日志,迅速提升了Vlog在国内的知名度。同时,微博、腾讯、哔哩哔哩等头部视频平台纷纷推出Vlog扶持计划,随之诞生了一大批Vlogger(Vlog视频拍摄者),并使得视频日志在国内留学生、自媒体人等小圈层内迅速普及。[4]

最后,媒体机构富有创新精神。新闻媒体往往拥有感知社会上新鲜事物最敏感的神经系统,踏着媒体融合的春风,在Vlog盛行之时,各家媒体也在积极探索Vlog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

二、Vlog在两会报道中的应用现状

(一)应用普遍化

在今年两会报道中,Vlog得到各大媒体的青睐,呈现出普遍化的运用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媒体性质来看,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站、新媒体,都推出了两会Vlog。由此可见,在媒介融合实践过程中,传统媒体已经历炼出了对新技术产品敏锐的嗅觉,和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媒体级别来看,推出两会Vlog系列内容的媒体,不仅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还包括扬子晚报、广西日报、浙江之声、安徽日报等地方媒体。这说明,在探索融媒体建设的道路上,各个层级的媒体都参与进来了。

(二)表达趣味化

今年两会Vlog的表达具有趣味性,给了受众一种全新的两会新闻观感。其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剪辑上。创造性的剪辑风格可以通过对镜头连接顺序和时机进行改变,让镜头在剧情进行的最佳时间中发生,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5]

首先,镜头的组接是视频剪辑中重要的一部分。运用蒙太奇和镜头变动等手段,较好地控制镜头的切换速度,可以使视频内容节奏感明显。比如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尧的《两会Vlog》,通过镜头快速切换,将记者在不同时空里的两次跳跃画面连接起来实现了时空转换的效果,还使画面变得十分有动感。中国网《两会Vlog|我是一个有梦想的记者》中,也通过画面的剪辑,将办公室和地铁这两个不同时空下的场景做了连接,实现了时空转换的效果。

其次,音乐是视频播放的重要构成部分,与视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视频中加入合适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使音乐更有画面感更直观,而且还可以有效强化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印象,起到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作用。[6]今年各大媒体推出的两会Vlog中都使用了背景音乐,音乐的风格一般是根据视频内容决定的,用轻音乐来搭配轻松的主题,用有趣的音乐来搭配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比如人民法院报《两会Vlog|政协闭幕啦!》在后期制作中,为视频添加了当下流行的背景音乐《触电》,表达记者在政协闭幕之后轻松的心情,也带给受众一种放飞自我的感觉。

三、Vlog在两会报道应用中的不足

(一)内容缺乏创新

各家媒体推出的两会Vlog,其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新。

一方面,将镜头对准两会记者,记录记者的工作状态和感悟。这类作品既有以央视网记者小杜《我的上会Vlog》为代表的记者手记,向观众展示记者采访两会的工作行程,又有人民网人民视频制作的《两会夜归人》Vlog,邀请部分Vlog创作者走进人民网一号演播厅,讲述他们的两会故事。

另一方面,将镜头对准代表委员,记录他们的工作状态。这类作品不仅有以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尧《两会Vlog》为代表的现场采访,和正在谈论提案的委员们互动,并请他们直接面对镜头向观众讲述自己正在谈论的话题,还有中国网制作的《不一样的“开箱”!代表进京带了啥?》,向观众展示代表委员们的行李箱。

还有用视频形式记录两会记者为了抢占报道C位而拼命奔跑的画面,为观众展示了两会报道中记者不为人知的工作状态。

除了这三方面,今年两会Vlog的内容没有更多的创新了。

(二)大屏语态浓厚

在今年的两会Vlog中,大部分媒体记者还没有很好地转换身份,从一个电视现场记者的报道状态,进入一个Vlogger状态。也就是说,他們在做两会Vlog时,大屏语态浓厚。

《中国经济周刊》的《两会Vlog|带你走进总理记者会》,记者全程无出镜,拍摄的画面是会议现场,同时,记者用演播室主播的口吻对现场的画面做播报。央视网《我的上会Vlog:代表委员驻地“探营”记》中,记者完全以一个出镜记者的身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报道,没有与观众产生其他的交流。

不管是播报口吻,还是报道口吻,都属于传统的“大屏语态”,不适合用来做Vlogger的语言。因为出现在Vlog中的,不是出镜记者,而是Vlogger。他/她既具有记者的属性,更需要具有Vlogger的属性,甚至后者的角色比例更大一些。[7]

(三)质量参差不齐

Vlog是作者将日常精彩的瞬间用充满个人风格的动态视频呈现,它是一种视频博客。然而,也有不少媒体忽视了Vlog本质,出现了随意给新闻片段贴上#两会VLOG#标签的现象。有些媒体以假乱真,用几张图片拼凑成几十秒的内容,便声称自己是Vlog。比如新华视点的《两会Vlog|没想到两会记者这么拼》,便是用了15组照片,展示两会记者的工作状态;浙江之声的《两会Vlog|全国人大代表张世方:发挥宁波舟山港龙头基础作用,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便只是播出了人大代表张世方的受访画面,与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无异。

四、从两会报道看Vlog新闻的发展方向

Vlog作为目前很火的短视频形态,能较好地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如果将Vlog应用到新闻报道领域中来,会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今年两会Vlog中,也出现了比较优秀的作品,《中国日报》推出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便是其中首屈一指的Vlog作品。现结合该案例,对Vlog新闻应用做出展望。

(一)主题日常化、生活化

《小姐姐两会初体验》这一系列Vlog总共有五期,分别是:“我穿什么才能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报道两会?”,“代表和委员一定要追吗?”,“那些在两会会场的外国人究竟在干什么?”,“怎样制作一个两会爆款视频?”,以及“两会接近尾声,返回温暖的家!”。[8]

这一系列Vlog中,第一期“我穿什么才能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报道两会?”以其生活化、日常化的主题,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每一个受众都能在这个Vlog中,感受到自己与记者的相关性,甚至愿意慷慨留言给出建议。

因此,如果Vlog新闻能在选题上做到日常化、生活化,将更容易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二)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亲切感,培养观众沉浸式观看体验

今年的两会Vlog中,大部分记者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角度,他们手持摄像装备,用自拍的姿势出镜。《中国日报》的系列报道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也通过这样的视角还原了一线时政记者的日常。

新闻报道中以第一人称为主的叙事方式,又称“我”叙事。“我”叙事所具有的谦虚感,会使新闻报道容易贴近受众,让受众受到尊重并被平等待之,比之较冷漠的第三人称及其高高在上的超脱的叙事姿态更有亲和力,它在吸引受众并建立亲切好感的印象中有着独特的润滑剂作用。[9]

第一人称叙事还能给受众提供沉浸式的观看体验。Vlog中拍摄者对着镜头讲话是第一人称的,给观众以“他在对我说话”“我可以回应”的隐喻权利。[10]这种第一人称的语用移情可以为观众实现“在场”感,甚至可以唤起受众的情绪波动,如人山人海的采访现场,让记者小彭的采访之路充满了悬念。同时它又便于受众更好地“进入”事件的空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事人”,提升观看专注度。[11]

(三)注重人格化表达,拉近与受众的情感距离

《小姐姐两会初体验》这一系列Vlog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记者小彭对着摄像机,不停地说话,她要么描绘现场,要么干脆自说自话。作为第一次报道两会的记者,她从不介意自己的毫无经验,反而大方地将这些告知观众,并请观众来为自己想办法。言语间,一个活泼可爱的记者形象跃然屏幕外。记者小彭这种人格化表达,与Vlog的人格特性要求不谋而合,这才有了我们所熟知的该系列Vlog爆款。

Vlog强调的人格特性,要求视频内容能让受众在观看时结合个人经历与文化背景加以诠释,进而产生直接的情感连接。[12]Vlog追求的这种人格化表达,对于希望根据受众心理进行话语形态重构的新闻媒体们来说意义非凡。[13]一期好的Vlog,大部分内容都应该来源于拍摄者的自我表达,无论是在镜头前的“滔滔不绝”,还是在镜头后的“喋喋不休”,人格属性都非常强烈。这种拟人际沟通,让受众接触到的不再是冰冷的信息,而是具备一定个性的“人”,由此产生互动愉悦感。

在新闻报道的语境下,人格化表达有利于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提高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增强两者之间的黏性。

结语

Vlog强调以个人为呈现主体,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其生活里的见闻。Vlog最初被用来表现旅游、时尚美妆、美食、生活日常等主题,博主通常为个人。而今年两会期间,各大媒体纷纷用Vlog来做两会报道,并呈现出应用普遍化和表达趣味化的特点。但今年两会Vlog也存在诸如内容缺乏创新、大屏语态浓厚、质量参差不齐等不足。作为兴起于民间的小众平台,Vlog在今年两会期间已经得到了诸多媒体的青睐,并在两会报道中大放异彩。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Vlog也可以被应用到其他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去。在未来的新闻报道应用中,Vlog要注重主题日常化、生活化,叙事第一人称化,表达人格化。

注释:

[1][3]隋岩,刘梦琪.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特点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18(11).

[2]宾振宇.Vlog中国发展现状与前景浅析[J].视听,2019(03).

[4]张衡.Vlog:视频舶来品的 中国机遇在哪里?[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2-18.

[5][6]岳辉.基于剪辑师视频剪辑技巧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19(04).

[7]宋晓阳.两会Vlog 哪家是大V?晓阳特训营微信公众号.2019-3-8,https://mp.weixin.qq.com/s.

[8][11][13]vlog+两会+可爱=?,2019-3-10,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9UINJAJ05148FPG.html

[9]操慧,周皃.新闻报道的“我”叙事:一种亲和力的构建方式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

[10]张昕.Vlog 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视觉说服视角[J].青年记者,2018(06).

[12]黄家圣.论视频博客兴起背后的传播转向[J].记者摇篮,2018(09).

(作者: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广电系教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第一人称新闻报道受众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