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灵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2019-05-24北华航天工业学院065000张颖博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065000) 张颖博 刘 宝
【提 要】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分析心理健康和心理灵活性的关系,探讨心理灵活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心理灵活性相关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心理灵活性状况,包括接受与行动问卷第二版中文版(AQQ-II)和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CFQ);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对象为我省三所高校的在校学生,采用现场发放、现场答题的方法。结果 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各维度得分中,认知解离得分最高,经验性回避得分最低;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标准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的抑郁、焦虑标准分(P<0.05);大学生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与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四者均有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灵活性对抑郁、焦虑均有显著地预测作用(P<0.05)。结论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灵活性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心理灵活性对心理健康有很好地预测作用。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协调、和谐,以及适应职业要求和社会准则的一种良性状态[1]。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从性格特征和情绪情感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很少有关于心理灵活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2]。心理灵活性又称心理活力,指的是有意识的个体充分接触当下,并在个人价值方向的指导下坚持或改变行为[3]。心理灵活性是Hayes提出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疗法)的核心内容与最终目标,而ACT疗法是“第三代行为主义疗法”的典型代表,它通过认知融合、接纳、此时此刻、情境化自我、承诺和澄清价值观这6个方面来提高个体的心理灵活性[4]。目前,心理灵活性主要通过认知融合和经验性回避来反映,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认知融合和经验性回避与个体的焦虑、抑郁、压力等不良状态均有着密切的联系[5]。
因此,本研究通过认知融合和经验性回避来反映大学生的心理灵活性,并研究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探讨心理灵活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省三所高校的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由三所高校的教务处负责发放问卷,在每个年级中采用随机表法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0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581人,女419人;年龄16~25岁,平均年龄(19.13±1.37)岁。
2.研究工具
(1)接受与行动问卷第二版中文版(AQQ-II)
接受与行动问卷第二版中文版是由中科院心理所曹静[6]等人在2013年采用“双翻”程序将Bond[7]等人编制的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翻译而成的汉化版,问卷内容共包括1个维度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7分制评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灵活性越低。该问卷的平均一致性系数为0.883,重测信度为0.800,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合本研究应用。
(2)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CFQ)
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张维晨[8]等人在2013年采用“双翻”程序将Gillanders等[9]人编制的认知融合问卷翻译而成的汉化版,问卷内容包括认知融合和认知解离两个维度,共13个条目。其中,认知融合9个条目,认知解离4个条目,与AQQ-II相同,每个条目采用7分制评分,其中认知解离条目采用反向计分。认知融合和认知解离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936和0.764,CFQ总分与抑郁、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该问卷同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合本研究应用。
(3)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
SDS和SAS均由William W.K.Zung 编制,共20个项目,要求研究对象根据最近一周的实际感觉进行作答。该量表采用4分制计分,其中10个项目反向计分,10各项目正向计分,所有项目的分数之和为总粗分,SDS的总粗分与抑郁程度正相关,SAS的总粗分与焦虑程度正相关。两个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本研究的应用。
3.统计学分析
将问卷所得全部数据资料采用Excel和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大学生心理灵活性的统计分析
AQQ-II和CFQ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心理灵活性的每题平均分为2.788,在各维度得分均数中,认知解离得分最高,经验性回避得分最低,具体见下表1。
(1)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在不同年级的差异研究
将大学生按照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四类,将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灵活性及其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灵活性及其各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下表2。
表1 大学生心理灵活性的描述统计分析
表2 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在不同年级的差异
(2)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在不同来源地的差异研究
将大学生按照不同来源地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类,将两类大学生在心理灵活性及其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来源地的大学生在心理灵活性及其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体见下表3。
表3 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在不同来源地的差异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统计分析
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抑郁的标准分为47.17±8.09,焦虑的标准分为35.24±6.17,高于全国常模的41.88±10.57和29.78±0.46,对大学生抑郁、焦虑进行分组,结果显示,1000份有效问卷中,抑郁的有248人,抑郁总检出率为24.80%;焦虑的有285人,焦虑总检出率为28.50%。具体见表4。
(1)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不同年级的差异研究
将大学生按照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将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及其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里健康及其各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5。
表4 大学生抑郁、焦虑分组
表5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不同年级的差异
(2)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不同来源地的差异研究
将大学生按照不同来源地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类,将两类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及其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来源地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及其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6。
表6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不同来源地的差异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灵活性相关性分析
对大学生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与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四者均为正相关,且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7。
表7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灵活性相关性分析
*:P<0.05,**P<0.01。
4.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1)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对抑郁的回归分析
以抑郁得分为因变量,心理灵活性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和认知解离对抑郁均有显著地预测作用(P<0.05)。具体见表8。
表8 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对抑郁的回归分析
(2)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对焦虑的回归分析
以焦虑得分为因变量,心理灵活性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和认知解离对焦虑均有显著地预测作用(P<0.05)。具体见表9。
表9 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对焦虑的回归分析
讨论
从我国最近几年高校频繁发生的寝室恶性事件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外界影响因素的增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较为普遍的就是抑郁和焦虑[10]。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给予高校大学生更多正确地引导,有助于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11]。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多从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等个体特征方面进行,而很少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灵活性问题。近二十年来,心理学界关注和研究较多的“第三代行为主义疗法”在融合东方哲学内涵的基础上,借助灵性、辩证法等理念,应用灵活多变的治疗技术来使个体的心理灵活性得以提高[12]。从心理灵活性的角度来看,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来说,心理干预的目的不应该是消除负面情绪,而应该是提高心理灵活性[13]。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比较严峻,抑郁和焦虑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且抑郁的检出率高达24.80%,焦虑的检出率高达28.50%。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灵活性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灵活性与大学生的年级和来源地无显著关系,心理灵活性的三个维度与大学生的年级和来源地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和来源地对大学生的心理灵活性无显著影响。抑郁和焦虑与心理灵活性的三个维度(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认知解离)均有较为显著地相关性,说明心理灵活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而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和认知解离对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均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综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灵活性的相关性较为明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应多从心理灵活性角度考虑,通过对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和认知解离的研究来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