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联合腹针治疗急性腰扭伤33例
2019-05-24蓝丽君
魏 停 蓝丽君
浙江省云和县中医医院 浙江 云和 323600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关节及软组织扭伤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其中从事体力劳动者,尤其是重体力劳动者以及偶然参加运动或劳动而事先又未做体力活动准备者发生尤多,致使关节周围的韧带、筋膜及肌肉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局部气滞血瘀、血脉痹阻,进而出现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笔者采用平衡针联合腹针治疗急性腰扭伤3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针灸科门诊连续收集65例急性腰扭伤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联合针刺组33例,常规针刺组32例。其中联合针刺组(联合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在24~69岁之间,平均45.88±11.98岁;就诊时间为1~5天,病程平均4.09±1.91天。常规针刺组(常规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在26~66岁之间,平均44.97±9.25岁;就诊时间为1~5天,病程平均3.66±1.77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如下标准:①患者有腰部扭伤史,病程在5天之内;②患者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不能侧弯、翻身、坐立等,需保持一定强迫体位,以减少疼痛;③患者腰部肌肉紧张,触之僵硬,或可触及条索状结节,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曲度有改变。
2 治疗方法
2.1 联合组:采用平衡针联合腹针治疗。取穴:气海,关元,水分,外陵(患侧),气穴(患侧),腰痛穴(位于印堂上1.5寸),与腰部明显压痛点相对应的腹部定位取穴。操作方法:患者选择仰卧位,腹部充分外露,准备完毕后,嘱患者放松心神及躯体,所选各穴位均使用75%酒精常规消毒,尽量避开毛孔和血管,将0.25mm×40.00mm毫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快速刺入穴位,腹部穴位均直刺进针0.5~1.0寸,手法宜轻柔,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腰痛穴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针方向:双侧腰痛或中间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侧平刺,右侧腰痛向左侧平刺,腰上部疼痛向上平刺1~2寸,行提插捻转法,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得气,针刺得气后嘱患者适当屈膝屈髋,向两侧适当活动腰部,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轻者治疗1~3天,重者治疗3~5天。
2.2 常规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腰痛点、委中、后溪、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选择俯卧位,诸穴均采用75%酒精常规消毒,尽量避开毛孔和血管,将0.25mm×40.00mm毫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快速刺入穴位,均直刺进针0.5~1.0寸,针刺得气,手法宜轻柔,泻法。留针20分钟,运针1~2次,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5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局部疼痛感进行评价;采用“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进行评价功能障碍情况。
3.2 疗效标准: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急性腰扭伤的相关标准拟定:治愈:腰部无疼痛感,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但不能做过度腰部活动;无效:症状无改善。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治疗后1.91±0.95△▲2.29±1.62△组别联合组常规组例数33 32治疗前5.64±1.56 5.47±1.59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腰痛JOA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腰痛JOA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腰痛JOA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治疗后21.12±1.95△▲18.09±3.05△组别联合组常规组例数33 32治疗前8.94±3.35 9.53±2.96
4 体会
急性腰扭伤,属于中医学“腰痛”“伤筋”等范畴,多为经气运行受阻,气血壅滞而成。《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曰:“跌扑外伤而腰痛者,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不通也。”针刺能够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效用,而针刺的选穴、角度、方向等又有所讲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缪刺篇》曰:“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腰痛穴针刺治疗手法正是基于此法。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不仅包括突然外力致使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损伤,还包括腰椎小关节紊乱或错位等引起组织炎性充血水肿、渗出和黏连等刺激神经末梢,出现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
平衡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文远教授在中医心神调控理论基础上结合西医神经调控学说,经过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而创造的现代针灸疗法[2]。该疗法经外部刺激调节人体的平衡,达到人体天生的、自然的平衡状态,通过刺激神经传达给大脑中枢,进行自我平衡修复,并维持这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平衡针对各种疼痛病症,尤其是急性疼痛的即刻疗效显著。动物实验表明,平衡针能提高动物的痛阈,调节血清中β-内啡肽和5-羟色胺的含量,进而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功能,刺激疼痛反射及外周和中枢机制,发挥快速镇痛的作用[9]。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平衡针刺信号阻滞疼痛信号的传递、抑制皮层痛放电神经元的数量有关。
腹针疗法[3]是一种临床上适应症广泛的新型针灸疗法,以神阙经络系统为核心,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思想。它认为经络系统应分为两部分:先天经络系统和后天经络系统。在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内有一个先进的调控系统,即神阙经络系统,它对全身具有宏观调节作用。腹针疗法与中医学理论密切相关,不仅可以治疗许多慢性病、疑难杂病,还可以像传统针灸一样疗效立竿见影。本次腹针疗法选穴引气归元(关元、气海等),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具有调理脾胃、补肾强腰等功效;患侧外陵及气穴等不仅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功效,使之能够上输下达肢体末端,而且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选用与腰部明显压痛点相对应的腹部定位取穴,有阳部病变取阴部,有前后对应取穴之意,疏通局部经气。两种疗法的联合应用,中西医理论优势互补,更好地指导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应用,达到活血行气、通络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