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的发展对策研究

2019-05-23蒋理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7期
关键词:万众创新创新驱动科技创新

蒋理

[摘 要] 科技创新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内容,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方法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运用互联网思维,抓住“互联网+”的本质,分析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定位与内涵,分析“互联网+”的作用以及“互联网+”科技创新的特点,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式协同全面创新体系。通过分析“互联网+”科技创新的几种模式,提出“互联网+”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最后对未来“互联网+”科技创新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互联网+;创新驱动;万众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7. 079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07- 0189- 05

1 引 言

我国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但是,我国以前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要素驱动,依靠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来驱动经济发展,这导致了资源消耗过度,成本过大,有时还破坏了生态环境,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各种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都面临着较大压力。实际上,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如果还按照原有的模式发展下去,将无法保证我国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严峻的形势表明,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2 科技创新的定位与内涵

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国家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但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因此,抓创新应首先要抓科技创新,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不仅仅是科技概念,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经济概念。创新就是将各种要素形成一种新的组合,带到生产体系中,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过去讲科技创新,总是把它限制在科技的领域里,围绕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大学、科研院所创新等,容易把科技和经济割裂。为此,《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就提出了“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科技创新不能局限于科技,还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把科技和资本、市场、管理等要素进行有机的整合,将技术变成产品和收益。

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这三种类型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研究,是为了探索、认识事物未知的内在本质和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而产生新思想和新理论,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知識创新的价值实现,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创新,如各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创新,其核心是利用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管理变革,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种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发展引领的管理创新,也是当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技术加上各种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假设的集成。

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在各方面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科学水平和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技术产业的实力还不够雄厚,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度还不够高。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过时的管理体制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障碍,创新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激励并保障创新的环境还有待完善,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水平有待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还有待提高,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弘扬。

我国的科技创新目前正面临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应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做好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并完善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全流程体系。

3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的特点

3.1 “互联网+”与创新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在互联网与经济的结合、与创新的结合方面谋篇布局,把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手段。近几年来全球技术创新的成果大都来自互联网及其有关的领域。在我国,“互联网+”也以其独特的功能,为我国创新驱动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和新驱动力。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只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使用,不是只建一个网站就可以了,而是要利用各种网络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全方位的渗透到传统行业中,使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创造出各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生态。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本质就是为了创新。

“互联网+”一定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一定要开放平台,并且在平台上链接一切,使人、物、服务、机构之间甚至是世间万物全部互联,打破原有的壁垒和边界,从而不断颠覆原有的流程,实行变革,带来连接的价值。

“+”本身就是一种跨界,为变革、开放、融合提供了环境和手段。敢于跨界,创新的基础才会更坚实,很多颠覆性的创新都是跨界产生的。融合协同,群体的智慧才有可能汇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加垂直。融合还可以使得各方面的合作伙伴甚至用户也参与创新,提高开放度,增强适应性。

互联网让创新更容易,互联网所特有的人人参与、共同协作的模式,将创新和创造几乎随意地赋予了更多的人,让任何地方、任何人变得更具有创造力。互联网将众多的小个体汇聚在一起,就意味着有任何可能性。互联网可以汇聚智慧、汇聚技术、汇聚资金,在新的协作法则下不断地创造奇迹。

总的来说,“互联网+”其实就是利用互联网去整合、去创新、去改变其他行业,去发掘其他行业的潜能,从而使得这些行业获得新的发展的机会和动力。

3.2 “互联网+”科技创新的特点

“互联网+”科技创新促进了科技创新的民主化,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式协同全面创新体系。以前的创新主要是由科技人员和企业家来完成的,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进入了一个人人可以创新的时代。

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想法和创意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传送给企业,企业也可通过互联网给用户提供一些相关的软件工具,让用户自己进行局部修改完善或重大创新,用户也可和企业有关人员一起共同开发和设计适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在开放式协同全面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外部互补型创新资源来进行创新,吸引大量不同类型的主体一起进行大众参与式的创新,使研发设计人员、客户、供应商、服务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风险投资机构等主体都参与其中,各主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创意和经验开展创新。借助这些外部的创新力量来加快企业自身的创新速度、提高创新的效率、强化创新能力,最终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由于互联网可使人们随时发生交互和联系,交际成本几乎为零,而产生的收益可以趋于最大,这使得过去人们由于时空隔离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无法进行的多种创新,现在变得完全可行。通过研发和创新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聚合创意,同址设计和研发,直至定型,分布式生产,使所有人都获得参与创新的技术手段。

共建的创新平台和新技术孵化器都是开放的。各创新主体在同一创新平台上,对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进入平台的新思想、新创意不仅有平台各主体的科研成果和各种创意,各主体也可利用国内外的创新成果并根据企业家的需求,利用创新平台不断产生新技术,从而为企业家不断提供创新思路。在同一平台中,从科技创新成果到新技术采用就不存在转移,而是协同创新的共同成果。

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跨组织、无边界、开放的创新网络组织,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流动顺畅、配置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使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万众创新转变,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全面协同创新,培育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智能产业,将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4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的几种模式

4.1 智能个性化定制设计

一般产品体现了设计者的个性,强调该产品与众不同,但没有体现需求者的个性,而每一个消费者都希望依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环境,购买到时尚的、自己喜欢的、彰显个人气质的并且负担得起的商品。

个性化定制设计要求设计者在其设计的产品中体现出需求者的个性。由于个性化需求定制设计工作量巨大,为了低成本、快速完成设计任务,需要智能化设计系统的支持。

个性化定制的智能设计包含如下三個阶段:

首先,通过互联网收集用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再把用户个性化需求智能转换成产品的全局特征属性。

然后,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对用户的消费水平和价格承受能力进行分析,再根据产品的全局特征属性对产品成本或价格进行自动评估,如果用户能够接受该价格,则继续完成智能设计,如果用户不能接受该价格,建议用户对个性化需求进行修改,然后再进入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智能设计循环。

最后,根据产品的全局特征参数进行智能化设计,得到设计方案或设计结果。

设计完成后,可利用3D打印等技术使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迅速转化为产品,大大缩短创意转化为产品的周期,从而快速响应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4.2 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是指具有不同领域知识的多个设计主体(包括设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用户、其他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人员),在不同的地点,围绕同一目标,在统一协调的环境下,采用群体工作的方式参与设计和管理工作,并在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信息交换、相互协同和消除冲突,从而极大地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缩短设计周期,满足用户“个性化产品”的需要。

协同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1)多主体性。设计活动由研究设计者、用户和项目管理者等多人参与,这些参与者具有各自的领域知识和经验,每个主体大都是互相独立的。

(2)分布性。参与者不受地域限制,可分布在世界各地。

(3)协同性。协同设计必须运用通讯协议、冲突检测、仲裁机制等多种技术和管理机制,协助各个设计者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4)共同性。多个设计人员要实现的设计目标、所处设计环境和上下文信息是相同的。

(5)灵活性。协同设计的体系结构是灵活的、可变的,参与设计的人员数目也是可以动态减少或增加的。

此外,协同设计还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等特性。

4.3 众创

随着产品的复杂化、知识需求的多样化、资源的限制、需求的个性化和竞争的加剧,创新活动由组织内部研发人员独立完成越来越力不从心,要求有新的创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的转移越来越容易,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交互、分享知识,催生了巨大的知识资本存量,外部不同知识与不同个体的不同已有知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产生不同类型创新的可能性。当人们把复杂产品模块化后,很多创新活动可以由一个人单独、快速、低成本完成。组织开始把创新活动扩展到组织外部,发展了开放式的创新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出台了很多鼓励、扶持创新的政策,支持创建了一些支持个人与组织创新的平台,使个人具备创新的“动机-机会-能力”,众创亦应运而生。

众创是在现代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热爱者利用创新平台实施创新并且通过互联网发布或出售创新成果,创新需求者通过互联网搜寻和获取创新成果并加以利用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

与其他创新模式相比,众创具有如下特点:

(1)众创的参与主体可以是个人而不是组织,并且个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也很薄弱。组织一般都以使用创新成果、搜寻创新成果和发布创新主题的客户形式参与。

(2)众创离不开互联网。不仅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创新成果发布与搜寻都依赖于互联网,而且很多创新本身就是基于互联网的。

(3)在众创模式中,大众创新者的创新活动主要由兴趣驱动,大众的创新活动没有高成本的创意产生和创意开发,因此其创新的门槛低,转化速度快,研发的风险和成本比较低,创新效率高。

(4)众创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即在众创模式下人人都有机会创新,使得集体的智慧进入科研领域。在众创的创新平台上的资源是共享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点选择创新主题,利用创新平台资源,从而对创新者产生激励作用。

4.4 众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来自行业内外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及时开发出市场认同的产品,企业必须去开阔视野,寻找新的创新途径,以谋划更独特的创意,一种应用互联网的合作创新模式——众包应运而生。

众包是一种利用组织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完成组织特定任务的大众委托契约,这种契约没有具体的发包对象,它通过整合未知的互联网大众来完成由计算机或组织单独难以完成的任务,它是一种公开的、面向互联网大众的分布式任务完成机制。

众包与外包存在本质的区别。外包和雇佣关系没什么区别,而众包是吸引外部人才参与合作与创新的过程,没有“众包”就无法实现长尾。通过众包平台,企业不用聘请专用的雇员,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来解决企业的创新发展问题;通过众包平台,每个专业人才可以开拓第二职业,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即可以享受到创业的乐趣,也可以获得本职工作之外的报酬。

民主化创新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众包以民主化创新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特点是自由、开放、平等、协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包不仅可使具有不同背景、年龄和教育水平的人联合在一起来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可使各种非专业的兴趣爱好者和专业人员在一起形成集体的智慧。

创新价值链中的创意产生、创意实施和创意推广都可以众包。由于众包有大众参与,不仅充分应用了大众的智慧,而且能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减少了企业风险。

众包充分利用了制造商、供应商和用户的创新,是网络时代的社会化生产,是一场互联网的变革,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变革。

5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协同冲突消除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的几种模式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多主体协同工作。在多参与主体、多知识领域的环境下,由于参与者的经验、阅历、喜好、教育、文化、宗教背景不同,对同一个设计对象或产品给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同,使得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是影响协同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协同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必须建立规范的识别并消除冲突的机制。

5.2 避免浪费资源

“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创新存在着浪费资源的可能性。由于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多参与者一起协同创新,有可能针对一个问题,多个参与者提出了多个创新方案,但企业一般只会选取一个或几个最优的创意进行整合和利用,其他很多也很优秀的创意就被闲置,从而浪费资源。

在互联网创新平台上可利用知识管理系统对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已被采用和未被采用的大量有价值的创意、方案、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在以后的创新中利用这些知识的共享,促进学习、培训、再利用和再创新,有效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进入一种不断积累、不断深入、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递增状态。

5.3 安全控制

由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创新是依赖互联网平台实施的,所以,互联网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也会延伸到“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创新中,而且还会有一些新的安全问题出现。这里最主要考虑的安全问题是访问控制和数据保护。

根据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不同,可将参与者分为不同的类别,如:项目负责人、设计人员、普通用户和其他人员,不同类别的参与者应设置不同的权限。

用于创新的互联网平台还必须解决好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和隐私保护问题。互联网复制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如果不注意数据的安全保护问题,一些还处于概念阶段但很有价值的初步想法,一项具备商业价值的创新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剽窃、模仿、复制、扩散,被其他某些团队或个人拿来进行商业化操作,从而损害原创者的利益。此外,创新开发者和创新成果的接收者或使用者在互联网上注册的个人信息、组织信息和位置信息都是隐私信息,如果被泄露,也将造成不利的影响。

5.4 风险控制

“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创新还存在创新资源的所有权风险、参与者诚信风险、金融融资风险、政策风险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将影响创新活动最后的成败。

創新资源的所有权风险控制,可引入互联网知识产权的管理体系和政策进行管理控制。

对于诚信风险的控制,可利用大数据实行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创新人员的信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创新人员的社会诚信度和行为规范性。

对于金融融资风险的控制,应对创新创业融资的管理和金融监管的制度和方法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降低金融风险。

“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创新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应及时对各种落后的不适应创新发展的体制进行改革,以完善和健全创新的环境生态体系。

5.5 知识产权保护

已获得专利的创新有专利法保护,而未获得专利的创意与创新成果也应保护其知识产权。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应保护好知识产权,使我国的科技创新在全球市场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利用“互联网+”环境进行的科技创新,其创新过程在互联网上都会留有数据,应运用大数据思维,使这些已形成成果的创新数据直接对接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完善该数据库,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查询和服务,将知识产权信用数据也纳入信息数据库建设,对知识产权侵权者进行信用惩戒,打击对创新成果的侵权行为。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构建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和机制,拦截侵权行为,保护“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保护创新成果和创新收益。

6 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的对策

6.1 加强理论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创新是一种新的科技创新方式,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存在着几种应用模式,但这种方式的科技创新还缺少理论支持,实践基础也不牢固。为此,应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对如何建立有利于大众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营机制,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大众创新成果的供需对接,对大众创新参与者的动机,对影响大众创新的环境及机制,对创新过程和新技术条件下的各种信息安全,对多主体多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和统一的技术标准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6.2 完善配套政策

不仅要强调科技创新,还要强调体制机制创新。既使创新能驱动国家的发展,也使改革能驱动创新的不断发展。为此,应顺应创新多主体、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新趋势,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激励和保护创新的政策和法规,针对创新体系中薄弱环节和有关领域,加速其对应的立法进程,修改或废除不利于创新的法规和制度,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与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社会治理等其他多项政策的协同,创建目标一致、多主体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还应建立创新主体社会保障机制,提供创新保险,使得创新失败的人能够找到其他适应的工作。

6.3 强化创新的原动力

加强对社会大众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利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扬和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使社会大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技创新各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能更加容易地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渠道参与科技创新,不断夯实创新发展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不断推动和加强教育创新,在各级学校特别是在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风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鼓励人人创新,将创客文化引进学校,设立各种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并给予一定成绩、奖励和学分。出台配套的相关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创业就业,鼓励一切有创意的微创新、微创业、小发明、小改进,将各种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践和创业活动。

借助“互联网+”的环境,发展新型的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作、社交和共享的网络空间,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建设多种形式的孵化机构,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跨领域创新,让创新活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不断涌现并健康发展。

6.4 构建创新生态链

创新是一个价值链的实现过程,包括创意产生、实现和推广。对创新体系的建设,要运用系统思维,对创新机制、创新活动、创新成果、技术推广、产业化和持续再创新进行全链条设计,打造高效协同开放的创新生态链,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不仅要关注创新的每一方面,每一环节,而且还要整合盘活并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强化创新链条各个环节的结合,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实现创新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6.5 强化创新服务于经济

包括“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在内的各种创新,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互联网以其优越的功能为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模式,如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等,不断加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7 结 语

如何以“互联网+”为动力,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加速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结合,促进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商业模式、经济模式、管理模式和科研模式,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有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不断积极的探索中。由于没有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互联网+”科技创新等一些全新的模式被创新出来,可能还有各方面的不足和值得完善之处,但不能因此就回到老路上去,而是要用好用活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充分利用社会大众的智慧和力量,允许科技创新过程中有所不足,不断试错,在持续迭代中不断完善各个方面,促进科技创新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1-5.

[2]郑寰.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六大误區[J].智慧中国,2017(1):12-13.

[3]人民网.专家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强化原始创新 增强源头供给(政策解读)[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22/c1001-28368997.html, 2016-05-22.

[4]陈卫亚.科技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5(23):10-11.

[5]陈劲,孙永磊.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6(1):3-8.

猜你喜欢

万众创新创新驱动科技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政府正确引导,精准帮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