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实难题与路径探索

2019-05-23邬晓燕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明环境生态

邬晓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7.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切实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既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时代诉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时代精神、回应时代问题的必需之举。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诸多难题,需要积极探索多元应对策略。

切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而生态文化缺失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亟待生态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积极跟进,切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崭新的时代意义。

丰富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时代需要。大力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随着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扩张,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全面爆发,我国也产生了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生态文明教育亟待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1]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具有贯穿全局的基础性地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新追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力军和未来中坚力量,作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事关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大计,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生态文化的宣传培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环境风险辨识能力、环境实践参与能力和环境政策认同感,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新使命。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绿色化的内在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绿色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绿色发展”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以“绿色化”统领“五化”建设,开启了经济社会模式的新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要开创绿色学校行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2]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等学校承载着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思想文化建设等重要使命,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生态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绿色化、生态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發展的必然趋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塑造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的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绿色化的内在要求[3],这样才能积极主动承担起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如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从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转型,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这亟待在全社会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增强公众生态责任意识。公民生态文明素质和意识的提升,是实现生态治理公共领域的协商共治和社会参与的必要前提,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和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舆论引导,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提倡先进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4]因此,以多渠道多形式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发展,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具有生态环境知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伦理理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难题

生态文明教育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兴衰成败,但正如《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所指,与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当前环境宣传教育在与公众有效沟通、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宣传教育手段创新突破和生态文化产品供给等四个方面存在缺陷。[5]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彰显时代精神、推进改革创新方面亦存在着诸多现实难题。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位严重。生态文明教育兴,则生态文明建设兴。然而,近年来国内开展的生态文明意识或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位严重。2014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中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且具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48%和60%。[6]北京林业大学学者2010年对北京海淀区八大行业高校的调研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不甚牢固,生态环境道德意识良莠不齐,知行反差强烈,明显反映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严重不足。[7]南京邮电大学学者2014年对南京6所高校开展调研的数据显示,60%的大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后从未受过生态教育”,52.2%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大学没有开设过生态环境方面的课程”,73.5%的受访者表示很少有任课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非环境类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缺乏有效供给。[8]

由此可见,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供给严重不足,既体现在现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的整体缺失,又体现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陈旧肤浅,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方法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要求,不能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时代需要,不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专业化不足。我国大学生生态环保知识缺乏、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行动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发展严重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一方面,从课程设置体系上看,大部分高校尚未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公共课,而且开设的课程数量不多,其教育范围和影响力非常有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自主意识匮乏。另一方面,从教材内容体系上看,高校生态文明教材体系尚未专业化,还停留在浅层的环境知识普及、环境危机警示上,内容体系浅层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深层次的生态道德意识和价值观的融入,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二者系统一体化地结合起来,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

另外,从教育人才体系建设上看,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和专业研究人员较为匮乏。环境问题涉及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整体考虑生态、环境、资源、经济、技术、社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要求构建全方位、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机制。[9]但是,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往往由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域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导致生态文明教育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内容不够深入,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效果不佳,环保参与动力不足。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动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信息化教育模式方法之间尚未建立高效的协调联动机制。有数据显示,75%左右的大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相关信息,但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未能有效把握和迎合信息网络化、大数据的时代趋势,依然广泛延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较多停留于选修课程、课堂讲授和知识传播,关于生态文明思维、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的深度教育极其匮乏。所谓的教育现代化大多体现在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PPT教学、增加若干视频资料等表象形式上,未能真正体现互动、共享、主体间性等互联网时代新思维。教育部门既未能积极开发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也未能建立及时高效的生态文明教育传播沟通反馈机制。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割裂,三者之间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校园教育、知识教育未能与实践教育、能力教育对接一体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往往重知识传播、轻实践参与。由于缺少沉浸式的生态环保实践,大学生很难深层次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能够真正理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导致环保行为自律性不足,环境保护参与度不高,环境保护责任感虚化。

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元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当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突出问题导向,加快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教材体系、方法体系,实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系统化、信息化,不断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道德内化与实践养成。

加快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和教学体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深入领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现代化的内在诉求,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不断完善包含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知识教育、伦理教育、法制教育在内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编撰和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专著和教材,积极参与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和环境教育丛书编写,让教育教学兼具理论性和系统性。

另一方面,不断深化高校生态文明教学体系的思想性和问题意识。使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方法,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贯穿问题意识,引导大学生深入剖析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和中国环境问题的历史由来、发展脉络和治理难点,比如,全球环境问题的历史与现实责任主体究竟有哪些?中国环境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中国能够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什么样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从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等多角度综合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治理路径,从思想深处真正理解和高度认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和范式转变,从而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践行生态文明观,做到知行统一。

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方法现代化和信息化。拓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方法,大力开发利用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力,牢牢把握生态环境网络舆论主导权,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思维和路径的双向创新。一方面,立足于当前时代背景和社会转型需求,突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导向,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问题研讨会、环境知识竞赛、节能减排技能竞赛,寓教于乐的生态文化产品多媒体创作传播等现代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感染式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的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即时教育与渐进教育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渗透,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长效性。

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等现代技術载体,扩大环境信息传播范围,加强环境形势的宣传和政策解读,牢牢把握环境舆论引导权,确立正确、积极的环境舆论导向。正视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的环境宣传教育形势,主动运用网络视频、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微博、BBS、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展开高校生态文化传播,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可以有效克服“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被动、无效等缺陷,全面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情境,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观、价值观和责任观。

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化建设。《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强调“到2020年,全民环境意识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顺利推行”。要实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变革,迫切需要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化建设,推动专业教师、科研团队、辅导员系统、社团管理人员、宣传骨干队伍的集体培训和联合教育,形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合力。

一方面,应依托高等院校环境类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建设,加强双方专业教师和科研团队的协力合作,解决环境治理和生态教育的专业理论问题,培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系统、社团管理人员、宣传骨干队伍进行生态文明知识、政策、观念的集体培训,同时需要加强专业教师和宣传队伍的交流沟通、合作互动和联合教育。惟有如此,才能形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合力,真正建立起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最终确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维模式、文化范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多种形式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成效高低不仅取决于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而且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相关,须以多种形式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联动机制建设,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认同、责任内化与实践养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既具有一种耳濡目染的催化剂作用,又可以通过家庭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等生活行为塑造大学生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巩固和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社会教育,如参加社区服務、开展田野调查、走访特色生态村镇、参观访问博物馆、参与城市生态文化活动等,在广大社会天地体验和参与不同类型的环境认知、环境管理、环境陶冶活动,可以有效弥补高校生态环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

更重要的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高校、跨领域、跨部门的生态文明教育合作联动。不断加强学校生态理论教育引导与媒体生态文明舆论引导、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熏陶与社会生态情景感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联结”。通过多形式、多手段、多主体的互助联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形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加强资源环境的国情教育和生态价值观教育,积极培育高校生态文化,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主体意识,不仅深刻认识到环境改善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必要性,更能自觉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学习和传播,为参与环境公共政策制定奠定思想前提,身体力行绿色消费和环境保护实践,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追求者、建设者的重任。

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激励、评估和反馈机制建设。要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化提供坚实持续的制度保障,确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还需要加大加快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激励、评价、反馈机制的系统创新。必须加快相关制度体系的国际比较,立足于本国环境生态状况、环境宣传教育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实,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管理、激励、评估、反馈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凝练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经验和特色,及时发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突出问题,查缺补漏,探究其根源,寻找其治理对策,方能保证其教育教学实效性。

应当利用一切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媒体和新媒体手段,不断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激励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坚持贯彻教育—评估—反馈—完善的可持续性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不断拓展大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理论深度,深化大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系统认识,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强化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绿色公民意识,唤起大学生环境保护的内在意识和切身责任感,促进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高校和全社会的培育,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和接班人、高水平强责任意识的绿色公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新华网,2015年5月5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05/c_1115187518.htm。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1~52页。

[3]曹国永:《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绿色大学建设》,《光明日报》,2018年8月6日,第5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5月19日,http://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2016年4月6日,http://www.mee.gov.cn/gkml/hbb/bwj/201604/t20160418_335307.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发布》,2014年2月20日,http://www.gov.cn/jrzg/2014-02/20/content_2616364.htm。

[7]朱洪强:《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以北京8所行业高校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第150~153页。

[8]杜运伟:《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南京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65~69页。

[9]樊宇:《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困境与突破》,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24页。

责 编∕马冰莹

猜你喜欢

文明环境生态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