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豫剧演唱艺术
2019-05-23
本项目系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1FYS002),成果定稿名称为“中国豫剧演唱艺术”。正文由七章内容组成,计约50万余字,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项目概况
众所周知,“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而中国传统唱论文献一直把“字”“气”作为歌唱艺术的重要元素而着力研究,却很少涉及有关“声”(即发声技巧)的问题,豫剧作为“地方戏”大剧种,其突出的舞台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素有“一腔遮百丑”之审美准则,这便是笔者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因由所在。
豫剧班社在学员入科开蒙、分行卖戏、出科搭班的培训方面,积累丰厚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收徒传艺的操作程序,这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在豫剧传统演唱艺术的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梳理、整合,使其系统化、体系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之当下状态,对豫剧演唱艺术作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对豫剧演唱艺术自身,而且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研究便取历史轨迹、方法技巧、语言吐字、润腔韵味、谚语口诀、演唱理论系统等视角展开论述。
二、主要内容
本项目以七个相互关联的论题,从演唱发展历史描述、演唱艺术实践总结、演唱理论系统构造等三个方面,对豫剧演唱艺术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和论述。
全篇由六章组成,但实际上包含历史、实践和理论三方面内容。第一章是关于演唱发展历史的描述,以演出场所更迭和社会、人文、公众背景变化为参项,把豫剧演唱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段,概略地梳理剧种的发展背景,详细地论述总结了演唱艺术的成就。第二至四章是关于演唱技法本体的研究,借用现代科学成果分别对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万应腔)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等进行了细致分析,对豫剧“窝班”教习机制和演唱训练规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挖掘,尤其对“夹板音”给予新的关照,认为它与中外歌唱艺术基本原则和要求具有天然的亲和性,期待此唱法对当下民族声乐的发展能有借鉴作用;关于演唱方言土音辨正、语言创作特征的抽象总结则具有语言音乐学的意味,而对“润腔”概念梳理、命义分析,特别是对豫剧演唱中润腔技法的概括总结,对豫剧演唱韵味的把握将大有裨益。第五、六章是关于演唱理论系统的提炼,笔者从演唱谚语口诀的搜集调查与整合分类入手,把它分为纪事、督学、授艺、赏评四种类型,分别对其进行理性认知、品格考察和内容释义,窥视出其中所暗含的演唱理论系统的雏形,并最终完成豫剧演唱理论系统之初步构建。
三、创新程度
本项目主要创新在于首次在戏曲声乐领域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把豫剧演唱艺术置入中原文化大背景中,对豫剧演唱艺术产生、传承、流变、发展等进行多视角、深层次和整体性的考察,总结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探求其发声方法原理,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和美学内涵,并意欲把研究新成果运用到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之中。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1.内容上的丰富性
本项目对豫剧歌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成就、演唱技巧、演唱语言、教习实践、艺谚分析、理论总结,交融借鉴等多侧面、全方位地进行了综合性研讨,其中既包括历史的层面,也包括现实的层面;既包括实践的层面,也包括理论的层面;既包括技术和艺术的层面,也包括文化和人文的层面;既包括传统继承的层面,也包括推陈出新的层面。因此,也可以说本项目是迄今所见对豫剧歌唱艺术历史与现实、实践与理论的一次较为全面的阶段性总结。
2.视角上的新颖性
本项目既基于实践又不囿于实践,力求在传统音乐的实地调查、实践和技能的层面之上,对中国戏曲歌唱艺术理论内涵的系统性,进行更能切合戏曲艺人表演生活实际的提炼和总结,在貌似民间性、通俗性的豫剧艺人感性行为的动态分析中,对其歌唱技术理论和语言创作艺术特征进行新的理论总结,使其研究更具有“声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相结合的理论学科特点。
3.理论上的开创性
本项目对戏曲艺人歌唱艺术诸多感性经验予以汇总、归纳和提炼,从“系统理论”显现和总结的目标及深度去进行拓垦,继而初步形成其极具中国传统音乐教习特色的中国戏曲歌唱理论系统的新篇章。如在“豫剧演唱谚诀人文阐释”一章中,作者在全面类聚豫剧演唱谚诀基础上,对其中蕴涵丰富的歌唱艺术实践经验予以理性升华,进而将之归纳为一个“理论系统”的四个主要方面,其中每一方面又分若干侧面,再进行联系歌唱艺术演唱实践的具体分析和理论归纳,不时将蕴涵其中的理论光泽予以释放和显现。
四、重要观点
本项目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州语言是豫剧唱法形成的重要基础
语言是戏曲唱腔和唱法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国戏曲演唱艺术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正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文背景中生成、发展和创造的,这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便是民族的语言文化。河南不同地区的方言形成了豫剧的五大地域声腔流派;在各声腔流派不断的交流过程中,豫剧演员根据各自不同的嗓音特质、性格特征和审美追求,形成了多样化的用嗓方法和演唱风格。
2.高超演唱技法成就剧种重唱的特点
中国戏曲传统声乐唱论文献一直把“字”“气”作为歌唱艺术的主要元素,不吝笔墨而着力探究,却较少涉及有关“音”“声”(即发声技巧)的问题,豫剧在如是背景下所形成的舞台演唱艺术,能够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用嗓(发声)方法和科学的发声技巧,弥足珍贵,特别是它的夹板音唱法,它的高频亮芯、声带变型、高音唱法、混合共鸣的演唱特点,对21世纪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操作实践价值。
3.豫剧演唱教育传承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豫剧班社在学员入科开蒙、分行卖戏、出科搭班等演唱教育训练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收徒传艺的操作规程,这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在豫剧传统演唱艺术的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已经形成一套完备、规整的演员训练教学体系,但由于所谓“思想新观念、教育新机制”的冲击及人为的破坏摧残,使得这个相对规范、有效的教育体系没有被很好的重视,更谈不上系统的总结和继承。今天,重新审视窝班演唱教育方式,特别是技法训练规程的时候,深感这个体系的宝贵,对其深入细致的挖掘、梳理、整合是多么的重要,对豫剧演唱艺术作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对豫剧演唱艺术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亦具有重要的操作时间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4.豫剧演唱理论系统具有参考启示意义
中国戏曲演唱艺术不仅有丰厚的舞台演唱实践积累,而且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本项目尝试着从五个方面对演唱理论系统进行构筑,其意义在于一方面确证了这个理论系统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形的、聊胜于无形的文本样式。本项目关于演唱理论系统的构建研究虽然只是对一个剧种的总结、归纳和梳理,但作为拥有众多的演出团体、从业人员、欣赏群体,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地方戏,豫剧与全国各地其他戏曲剧种的文化属性是相通的,因此,本项目关于豫剧演唱艺术理论系统构建的讨论,对于其他地方兄弟戏曲剧种(特别是板腔体戏曲)的演唱理论系统研究来说,应当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项目虽然是专论豫剧,但作为独具影响的当代地方大剧种,却有一定代表性,它不仅在出“新”上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当下的戏曲声乐艺术教育提供崭新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