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孔子》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实践与思考
2019-05-23
一、让《孔子》“走出去”
舞剧《孔子》,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2014年2月24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推出,当时即作为“2014年国家艺术剧院演出季”开幕大剧,于8月21日—24日在保利剧院连演4场。2015年获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本剧自公演以来,已演出300余场,吸引观众超45万人次,累计总票房过亿元。同时,还出现如下情景:近300名“剧迷”集体身着古典礼服观演;1300多张票23分钟售罄;主演见面会上观众排起长队,节目册、光碟签售长达100分钟,等等。舞剧《孔子》所取得的成绩,引发各界热议。《参考消息》称“中国用舞剧向世界推广孔子”,《纽约时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名片”,《马其顿日报》称其为“中国的奇迹”。
诚如上述各大媒体所言,舞剧《孔子》不仅为中国观众提供了文化艺术精品,更希望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以更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推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秉持“实践出真知”“打磨出精品”这一理念,剧院及主创团队在随后的舞剧《孔子》数次巡演中,不断修磨,不断完善,由此开启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之路:
2014年初,舞剧《孔子》宣传片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幕;11月,舞剧《孔子》首次亮相世界舞台,作为“澳大利亚·中华文化节”开幕式演出,配合20国首脑峰会活动。2015年11月,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多国巡演,赴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2016年7月,应邀参加国际音乐节,在卢布尔雅那音乐节、艾米利亚音乐节、米特音乐节上展演。2017年1月,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公演。2017年7月1日,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应邀在红磡体育馆展演。2018年12月,沿一带一路赴乌兹别克斯坦……
截至2019年9月,舞剧《孔子》已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40场。2019年12月即将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演出,这是该剧继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巡演之后登上的第3个世界级艺术剧院。
二、《孔子》“走进”海外市场
纵观《孔子》海外演出历程,“进入世界主流剧院、面对当地主流观众、得到主流媒体推介”是其在努力尝试探寻并一以贯之的交流模式,正是这种模式让舞剧《孔子》从“走出去”逐步做到“走进去”。
以世界主流剧院为阵地,扩大剧目的影响力。剧院是现代城市中重要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一个城市文化艺术活动的高地。一个剧目演出的成功与否,除了主观的艺术创作因素之外,客观条件也非常值得重视,尤其是舞剧、歌剧这类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对于外来剧目而言,选择当地最具影响的剧院演出,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上至关重要。同样,就中国艺术进入国际市场而言,世界主流剧院无疑是必经之路,这既是考验与挑战,也是平台与机遇。2017年,舞剧《孔子》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两大国际剧院的成功上演,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
以当地主流观众为主体,树立剧目知名度。当地主流观众始终是文化“走进去”的主要受众。所谓“当地主流观众”即指当地喜爱和关注文化艺术的普通人群。很大程度上,这个群体代表了当地的文化艺术欣赏水准,同时也形成了对在当地展示的艺术内容的口碑。因此,要想中国艺术真正地走进海外市场,形成海外影响力,就必须面向当地主流观众,让其感受中国艺术之美。舞剧《孔子》海外演出中当地观众反响热烈,如:在美国巡演时的90分钟演出后,100分钟的签售中,观众排着长队购买DVD和精美节目册,不仅有身穿汉服的华人华侨,更有热情追捧的美国当地观众;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雅尔纳的演出全部为商业售票,而且提早售罄,当地观众购买比重非常高。
以主流媒体推介为平台,持续提升剧目热度。现代社会,媒体平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主流媒体则更是舆论导向的核心。中国艺术走进海外市场,主流媒体的推介是非常重要的。《孔子》的海外巡演对此非常重视。如:在中东欧巡演期间,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电视台购买了转播权,全程宣传报道。美国演出提前一年宣传预热,美国《纽约时报》以半版篇幅配图推介。导演和主演应邀参加“美国中文电视”访谈节目“纽约会客室”,向美国观众及华人,分享创排背后的故事及心路历程。主演们走进当地学校,展示中国民族舞蹈和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报道170余次。这些媒体推介有效地促进了舞剧《孔子》海外演出的持续升温。
三、由《孔子》创演引发的思考
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殷切期望:“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中国举办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合唱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拉文化年等国际性文化艺术活动;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中国文化艺术受到高度关注和热烈欢迎。“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艺术”,整个世界都渴望听到、看到、感受到它。中国文化“走出去”是现实需要,更是大势所趋。
然而,“走出去”易,“走进去”难。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舞台艺术的交流仅停留在“远观”的层面,难以实现互动,积极的输出难以消化,更难以形成深刻的影响。毋庸置疑,优秀的文化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关键在于“供给”与“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我们展示的艺术与国外需求实现完美的契合,让我们的艺术精品真正走进国外主流阵地,面对主流人群并影响其主流社会,这是需要“用事实说话”的实践课题。音乐、舞蹈作为舞台艺术,是“跨文化、跨国界、跨语言”交流传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舞剧《孔子》的海外演出,给我们带来了对中国舞台艺术如何“走进”海外更多实践性的思考。
第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构建文化“走出去”大格局。文化艺术对外交流是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将党关于文化艺术对外交流路线方针和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同时经得起市场检验。一方面,配合国家重要外事活动的需要,用最精湛的技艺为重大文艺活动服务,助力“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另一方面,创作展现中国文化符号的代表性剧目。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孔子”,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在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①孔子学院官方网站:http://www.hanban.org (2019年8月27日)。,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第一平台。舞剧《孔子》就是伴随着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热潮应运而起的,之所以获得如此广泛的认同,就在于其找到了文化交流与对话过程中存在的价值观层面的共识。
第二,坚持艺术精品,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文化艺术交流必须突出“内容为王、艺术至上”,没有强大思想内容作支撑的舞台作品,不管外在多么绚丽,终究只能是昙花一现。《孔子》在国内外受到欢迎得益于思想内核,其所体现的“仁”“礼”“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全世界的共识,尤其是“大同”理念更成为最大响应点,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呼应。同时,艺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坚持对音乐、舞段的不断修磨提高,边演边改,日臻完美,使《孔子》在300多场的市场检验中常演不衰。2019年舞剧《孔子》以交响乐现场演奏的方式开启了300场纪念演出,交响乐现场伴奏更是突破了当下以MIDI音响为主的舞剧演出普遍“惯例”,现场伴奏赋予了民族舞剧音乐以“灵魂”,使音乐有了“温度”。在交响乐配器的乐队编制上,根据不同舞段的特色,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乐器,如琵琶、竹笛、二胡及不同音色的打击乐等,既展现了交响乐现场伴奏的宏大,也通过中国传统乐器的独奏增加了音乐的色彩性和民族化。为再现春秋时期“金声玉振”的音乐,作曲家采用钟磬、琴瑟、笛箫等乐器竞相呈现。为满足现代观众的听觉审美,配器方面运用现代理念,将古老乐音融于现代和声,让人既领略了“青铜时代”的特性,也增强了音乐的丰富织体与厚重感。交响乐现场伴奏使舞剧《孔子》在音乐艺术上更加趋于成熟。此外,《采薇》《幽兰操》等经典诗篇配以朗朗上口、通俗易记的旋律,具有很好的辨识度,观众容易识记,便于传唱,旋律被记住了,形象被记住了,舞段就被留下了,这就是舞剧音乐的魅力。
第三,坚持“借船出海”,扩展多层次多渠道交流方式。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尤其是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的对外交流,是一个大工程,前期调研、策划,中期立项、实施,后期评估和项目完善等,每个步骤都需要大量工作。目前国内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政府及相关机构主导的居多,中国歌剧舞剧院也不例外,主要是深度参与政府部门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与社会力量的协作,扩充合作平台,增强市场化运作频次,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方式,在获得声誉的同时获得市场回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014年中东欧巡演,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7年美国演出,应中国对外文化集团邀请;2017年日本演出,应邀参加“孔子文化周”等。这其中既有政府主导,也有多元化的购买主体,还有纯商业化运营行为,确保最大层面地扩大《孔子》的知名度、传播面和影响力,逐步形成政府交流、民间往来、商业运作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
第四,坚持“三个主流”,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一直以来,华侨、华人相对集中的海外城市是开展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阵地。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慰问海外侨胞方面已经硕果累累,构筑起了沟通文化的桥梁和精神纽带。但在做好慰问海外侨胞工作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开拓主流阵地,“走进”国外主流群体,加强与当地政要和民众的文化交流,让他们成为中国跨文化交流传播的主体,让更多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世界观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舞剧《孔子》自“走出”国门以来,始终坚持“进入世界主流剧院、面对当地主流观众、得到主流媒体推介”,这种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孔子》的音乐、舞段在国外的“Facebook”“Youtube”等平台被大量转载和广泛模仿,在美国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组织的春节期间的晚会上,美国大学生表演舞剧《孔子》中的《采薇》,甚至还有印度版的“《采薇》舞”等,这些成为中国民族舞剧在海外市场难得一见的“现象级存在”。以主流剧场为试金石,以主流观众为交流对象,以主流媒体为推广平台,知名度提高了,影响力扩大了,口碑产生了,印象留下了,这样才能不限于“远观”,逐步实现“走进去”。
结语
舞剧《孔子》海外演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其实,答案就在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艺术性”和“生命力”,并通过适合于跨文化传播的方式,更加贴近海外主流市场。舞剧《孔子》海外演出已经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其成功既得益于“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的对外文化交流原则,又得益于中国歌剧舞剧院对艺术创作规律和跨文化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舞剧《孔子》“走进”海外市场时,也面临机制不健全、过度依赖政府、资金不足、阵地较少、创收薄弱、传播渠道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需要政府部门、艺术院团等多方聚力,齐心协力共同破解难题。
世界文明丰富多样且开放包容,舞台艺术交流也应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作为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做的不止是满足世界对中国艺术的想象,还要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解读,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用音乐、舞蹈等世界“通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艺术的跨文化交流最终形成和谐相处、共同成长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