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猪产活仔数的统计分析
2019-05-23胡红文李清亮熊浩森刘贵平夏运红
胡红文 李清亮 熊浩森 刘贵平 查 琳 夏运红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内江猪是我国优良猪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母性好等特点,尤以配合力好而著名。内江猪在33.5℃高温下,增重速度比长白猪快,在3 400 m高海拔地区能正常生长并比长白猪死亡率低,在低营养水平饲养下体重减轻为长白猪的一半[1]。内江猪做父本,与民猪、八眉猪、藏猪、乌金猪等进行的二元杂交,杂交后代在日增重、料肉比方面均具有优势[1]。内江地区农科所(现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根据原农林部1976年科字06号文件关于“内江猪选育”要求,开展以内江猪为母本与外来种公猪杂交组合测定,性能突
出[2]。同年,为贵州、云南、西藏、湖南、天津、河北、辽宁、青海和宁夏等省(区市)农牧局提供近1 000头内江猪种猪用于当地种猪改良。近年来随着内江猪自身与饲养条件的不断改变,现重新统计内江猪产活仔数,为内江猪的保种与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1 近3年内江猪产活仔数统计
虽然内江猪相比外来猪种具有诸多优势,但仍与我国绝大部分地方品种猪一样具有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等劣势,在前10~20年中内江市及周边地区,内江猪的数量剧减。当前内江猪的饲养主要集中于内江猪种猪场,由于环境影响,难以避免内江猪血缘流失及生产性能下降,特别是公猪血缘流失严重。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对猪肉品质需求提升,内江猪变得极具市场开发价值。为重新获得最新基础数据,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在从2016年至2018年的3年内通过建立内江猪养殖场、扩大内江猪猪群等系列措施搭建内江猪研究平台。至今,开展了以内江猪为母本,地方品种和外种猪为父本的组合研究,目前在从内江猪为母本和父本的组合中观察了224窝生产母猪的产活仔数(见表1)。
其中收集可用数据200窝,共产活仔数1 682头,平均窝产活仔数8.41头。其中,初产母猪66头,共产活仔532头,平均窝产活仔8.06头;第2胎有48头母猪产仔,共产活仔422头,平均窝产活仔8.79头;第3胎有42头母猪产仔,共产活仔365头,平均窝产活仔8.69头。200头母猪数据中第2胎至第7胎产仔母猪有134头,共产活仔1 150头,平均窝产活仔8.58头。由数据可知,最高平均窝产活仔出现在第2胎,其次是第3胎,经产母猪窝平均产活仔数比初产母猪高,符合家畜繁殖的一般规律。
表1 内江猪母猪产活仔数统计表 (头)
2 历年来内江猪产仔数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养猪科研人员对内江猪进行研究,通过产学研组建内江猪协作组,开展内江猪的选育与杂交利用,为内江猪繁殖性能的鉴定、提升做了巨大贡献。早在1938年四川省内江市就正式组建了内江猪的研究团队;1951年四川农学院肖永祚教授到内江县开展内江猪调查,曾拟定内江猪的鉴定标准[3];1952年成立内江专区种猪场,随后几年杨凤教授又与内江农科所开展内江猪生长及营养研究;1973年成立内江猪育种协作组,由四川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荣昌种猪试验站和四川农学院等单位科技人员组成,开展内江猪种猪普查鉴定,建立核心育种群,建立健全种猪系谱记载,培育后备种猪,开展了系统选育基础研究工作[4]。1973—1975年主要是内江猪本品种选育,1976—1980年主要是建立内江猪标准,期间统计了内江猪的产仔数[5]。
《内江猪(GB/T 2418-1981)》是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种猪标准。随着养猪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我国颁布更科学、更先进、更合理、操作性更强的种猪标准——《内江猪(GB/T 2418-2003)》,以代替之前的标准,也是81年来第一次修订内江猪的标准。《内江猪(GB/T 2418-2003)》规定了内江猪的特性特征、种猪等级评定规则和种用要求[6],标准对内江猪产活仔数的等级进行了划分(见表2)。
1973—1974年,四川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统计内江地区种猪场育种核心群的154头“狮子头型”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10.55头和9.95头;155头“二方头型”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10.80头和9.98头[7]。内江种猪场统计215头经产母猪的平均产仔数为10.6头,43头初产母猪的平均产仔数为9.5头。1976年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对内江地区农科所的50头经产母猪统计平均产仔7.5头[2]。内江猪种猪标准颁布后,为贯彻标准实施与试验验证,内江地区对2 431头母猪进行统计得到平均产仔数为10.4头[5]。
表2 种母猪繁殖性能—产活仔数 (头)
除在四川省内江市周围,畜牧科研人员还在北京、海南等地区对内江猪产仔数进行观察。1980年,北京丰台区种猪场对引进的内江猪繁殖性能进行研究,统计改善营养结构前内江猪的产仔数是8.95头,改善营养结构后内江猪的产仔数为9.57头[8]。1997—1999年海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对150头内江母猪进行产仔数统计,其中,初产母猪平均产仔9.09头,产活仔数8.61头,经产母猪窝平均产仔10.32头,产活仔数9.86头,与内江猪国家标准比较,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产活仔数水平均达到二级标准[9]。
3 对比分析
猪产活仔数的遗传力属于低遗传力性状,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条件、饲料营养和疾病防控等措施对此性状进行优化。根据近年对内江猪产活仔数的统计数据,参照对比表2的数据标准可知,内江猪外调出省后,其初产母猪在产活仔数上可达到二级标准,第2胎产活仔数方面也达到二级标准,第3胎及以上胎次产活仔数方面还未达到三级标准。对比之前内江猪产活仔数的统计,目前内江猪的产活仔数水平一般。可能存在以下3个原因:第一,血缘流失及性能退化;内江猪的外形有所改变,原有“二方头”“狮子头”“豪杆咀”等类型减少,现有“狮子头”型猪的嘴有所增长,猪腹部有所变小并离地高度增加。第二,抗病能力减弱;近几年,根据对内江猪饲养观察,发现内江猪更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并难以治愈,特别是在温差变化大的季节全群发病率极高,已成为普遍现状。第三,饲养方式变化较大;以前内江猪养殖场几乎常年有青绿饲料的供应,青绿饲料能够促进地方品种猪的繁殖性能,而当前内江猪多采用外种猪标准配制的浓缩料加玉米麸皮等作为饲料进行饲养。饲养方式的改变使得内江猪出现了便秘及消化道疾病等问题,致使猪的抗病能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