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在“双修”中的文化修补策略探讨
——以济宁市城市“双修”实践为例
2019-05-23于文彦
于文彦
1 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风貌与格局发生了空前变化,与此同时,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对滞后,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相关保护工作以来,保护速度远不及城市发展与扩张的速度,众多历史文化名城面临保护与发展的显著矛盾。
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并对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全面部署安排“双修”工作,并特别强调了保护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改善城市风貌。城市“双修”中的文化修补工作将落实城市文化复兴、城市风貌改善等方面的实践,此举为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 名城保护与文化修补的分异与融合
2.1 规划重点差异分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通过基调的主导作用去体现风貌的相对和谐性或倾向性的保护型规划。主导基调是基于对城市发展脉络的深入研究,得出的城市发展规律与典型特征,是城市的核心文化价值,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根本依托。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在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的对重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全面保护的规划,以实现主导价值导向下的城市传统风貌与文脉的延续。
城市“双修”中的文化修补是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品质的引导型规划。文化修补以传古博今为原则,在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内质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文化发展目标,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以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和文化魅力。
分析可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为主,旨在划定城市建设的保护底线。“双修”中的文化修补工作是对城市综合文化特质的挖掘,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播与再利用,旨在引导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与长远发展。
2.2 基于分异的融合发展
虽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修补工作侧重点不同,但文化修补工作的开展应以保护规划为基础,统筹考虑历史文化传承与新文化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已有研究,适度恢复、修复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使文化修补真正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契机;另一方面,文化修补工作对新文化发展的引导应以保护规划中城市文化价值评估为基础,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文化优势,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以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促进城市文化的复兴和再发展。因此,文化修补工作必须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已有的重要研究基础,在尊重城市文化价值和内核的条件下,引导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合理有序发展。
3 基于名城保护的文化修补策略引导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修补工作应与保护规划结合,在研究思路与规划内容上借鉴补充、取长补短,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与优势。由此确定文化修补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评估城市的文化价值。名城因其特殊性,其历史文化价值往往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也是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修补工作首先应与保护规划结合,评估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结合现代文化特质,将其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第二,发掘城市文化发展问题。现状问题应以城市核心文化价值的现状影响力与活力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在文化品牌影响力、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展现、城市文化活力与文化风貌等方面,剖析城市文化发展问题。
第三,明确名城文化修补目标。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繁荣为目标,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突出城市文化品牌特色,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风貌,加强文化渗透,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竞争力与城市活力。
第四,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修补工程与行动纲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修补工程应统筹考虑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新文化发展的双重需求,可分为传统文化的落地、现代文化的提升、城市文化的渗透三个层面,综合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同时,结合近期实施计划,划定紧迫修复区、优先修复区和一般修复区并落实两年行动纲领,引导文化修补工作有序开展。
4 济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修补策略实践
济宁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美誉。济宁城自元代新京杭大运河开通,经元明清三代,逐渐兴盛并达到鼎盛时期,以“江北小苏州”称誉而闻名遐迩,并因在此设立运河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构而获“运河之都”的称号。如今,济宁城区竹竿巷一带仍保留了运河沿岸棋盘式商业街区的传统模式,成为当年运河沿岸三大商业名镇的重要记忆与缩影。同时,济宁及周边地区也是东夷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底蕴十分深厚。
4.1 名城文化价值评估
结合《济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研究,综合评估济宁城市文化价值,挖潜文化特质,为文化修补提供基础与目标指引。
济宁城区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既受到曲阜儒家文化的影响,也传承了以太白楼为代表的文人文化,同时受运河影响,在商业贸易、宗教信仰、建筑风貌、饮食及非物质文化方面均体现了南北交融的特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运河文化又极为突出,其“人水相依、经世济城”的运河之都城市文化极具特色。因此,以运河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济宁文化修补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
4.2 文化发展问题剖析
文化修补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的实践型规划,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城市文化发展问题,是制定文化修补策略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对济宁市城市文化发展情况的评价首先是基于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性,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情况是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此外,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配建、文化风貌展现等多个层面对文化发展情况进行研判,总结以下几类主要问题。
4.2.1 文化综合影响力与品牌效应不突出
与运河沿岸苏州、杭州、聊城等城市比较,济宁市缺少文化品牌产品,且旅游服务能力缺乏优势,导致区域文化影响力不足。与市域内曲阜、梁山等城市比较,济宁资源优势不突出,运河文化特色展示不足,呈现“弱市强县”的市域文化格局。
4.2.2 历史文化名城氛围缺失,文化感知不强
济宁城区内各类历史文化遗迹分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城区文化氛围不浓厚。老运河河道目前以泄洪功能为主,水面与岸线存在较大高差,亲水性差,传统风貌难再现。小土山作为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齐名的文化展示场所,历史氛围已不存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展示空间。总体而言,城区历史文化名城氛围缺失严重(图1)。
4.2.3 文化与旅游服务设施待完善,服务能力待提升
现状文化设施以图书馆、活动中心类为主,缺乏各类主题文化展览馆和体验馆,城市文化影响力较小。市区缺乏承办大型活动场所,不能较好发挥区域文化、经济中心的作用。同时,与曲阜等周边旅游城市比较,在特色餐饮、星级酒店等设施建设方面缺乏优势(图2)。
4.2.4 文化风貌缺失,文化气质不足
城市建设方面,存在千城一面问题,城市文化风貌缺失,文化气质不足。历史城区内的建筑未考虑与传统风貌协调,部分高层建筑和现代建筑对历史城区的天际轮廓线、整体风貌的协调性均有较大影响(图3)。
4.3 名城文化修补目标
济宁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修补,以传统文化兴盛与现代文化繁荣为目标,旨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城市”。
4.3.1 传统文化兴盛
济宁市城区作为运河文明的传承地,应发挥其枢纽作用,成为现代文化流、信息流的凝聚地与发源地。通过保护现有历史文化遗产、复兴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建立传统文化体验路线等举措,扩大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
4.3.2 现代文化繁荣
推进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市。通过提升文化设施品质,加强文化宣传活动,推进文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文化繁荣,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图4)。
4.4 明确文化修补工程
4.4.1 历史文化复兴工程
以标志性历史文化遗迹的修复与再利用、历史空间格局修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主。结合《济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点恢复历史城区的护城河格局,包括连通水系、提升水位、整治河道岸线、改善滨水景观,增强城市运河文化特征。修补核心历史片区,重塑历史记忆,包括河道总督衙门行政中心历史区域、济安台运河河口历史区域等(图5)。
4.4.2 新兴文化培育工程
重点提升城市文化设施品质、完善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工业遗产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创街区开发等“文化+”工程的建设,加强高新区创意产业设施配建,包括创意大厦、产学研基地等。
完善大型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补充开发区、高新区、太白湖新区、兖州区大型文化设施,在高新区、太白湖新区完善高品质会展、服务等设施,提升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服务能力。结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重点解决老城区基层文化设施缺乏的问题,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图6)。
4.4.3 特色风貌展示工程
重点打造古城历史风貌与文化展示空间、护城河水城风貌与休闲空间、老运河风貌与景观展示空间、现代都市风貌与高新文化展示空间。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修复任城区老护城河及老城墙、老运河历史空间,加强岸线整治和滨水景观改造提升,加强滨水业态管理,恢复老字号商铺,增强运河文化氛围。
都市文化风貌展示以太白楼路、古槐路、九州路为主,高新区核心区、太白湖新区滨水区以创意研发、商务、会展等现代产业的城市风貌展示为主(图7)。
4.5 文化修补实施时序
结合近期项目实施计划,统筹考虑项目资金、社会效益、可操作性等多重因素,明确文化修补工程实施时序,划定紧迫修复区域、优先修复区域和一般修复区域。
紧迫修复区域以历史保护优先、基础设施修补优先为原则,选取大运河文化带、护城河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太白楼路-诗仙路都市风貌展示轴、古槐路都市风貌展示轴、海川路都市风貌展示轴为紧迫修复区域。优先修复区域包括历史城区、越河城区段、重要工业遗产再利用修补片区、太白楼文创街区示范区及高新区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区。一般修复区域包括中心城区范围内其他工业遗产园区、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修补区域(图8)。
5 结语
本文以济宁市历史文化名城“双修”中的文化修补实践为例,对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文化修补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文化地位和资源条件的特殊性,文化修补工作必须与保护规划结合,在研究思路和实践路径上,贯彻保护优先的原则,包括对历史名城文化价值的判断、历史遗迹保护体系的构建等。在此基础上,文化修补工作应以兼容并蓄的态度,统筹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在传统文化传承、新兴文化培育、特色风貌展示方面深化文化修补工作,以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与影响力,为名城保护与发展创造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