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5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2019-05-23曾艳平柳胤解燕春梁静静卢祖能

疑难病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肌电图膜炎筋膜

曾艳平,柳胤,解燕春,梁静静,卢祖能

嗜酸性粒细胞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和组织,主要累及皮肤筋膜者称为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累及肌肉组织称为嗜酸性粒细胞肌炎,累及多器官组织称为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又称 Shulman 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硬皮病样疾病,最初于1975年被描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筋膜炎的硬皮病样改变;其特征是对称性的肢体肿胀和疼痛,进行性僵硬,筋膜增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1-2],肌肉组织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此类疾病临床比较少见,涉及临床多科室,经常被误诊和漏诊。现对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例EF患者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等特点,以便增强认识和早期有效地治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7年4月—2018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4~27(21.6 ± 5.03)岁;发病时间1个月~2年,中位数6个月;急性起病4例,亚急性起病、逐渐进展1例;发病前有精神压力创伤1例,剧烈活动、劳累病史2例,无特殊病史2例;患者均无家族遗传史。

1.2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进展性和对称性的四肢肿胀、僵硬、疼痛,活动受限,5例患者中均有肢体肿胀僵硬; 累及部位:手3例,足1例,颈部1例;Groove 征3例,关节疼痛3例,肌痛3例,肌无力2例,肌腱挛缩3例。见表1。

1.3 实验室检查 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550~2 740(1 344 ± 878.08)个/μl(正常参考值<350 个/μl),C反应蛋白(CRP)升高3例(正常参考值<8 mg/L),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4例(正常参考值<21 mm/h),血清蛋白电泳丙种球蛋白升高2例,正常2例,1例未查(正常参考值10.1%~21.9%),所有患者肌酸激酶均正常。ENA、ANA、RF等检查,仅1例患者Jo-1抗体阳性,见表1。

1.4 辅助检查 患者肌电图检查均显示肌源性损害,即运动单位电位(MUPs)低波幅、短时限多相波。5例患者肌肉MR均表现为T1加权成像受累筋膜增厚, T2加权成像增厚的筋膜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筋膜明显强化(图1)。肘关节背侧及前臂尺侧皮下软组织水肿1例。1例患者关节MR还显示肘关节囊及膝关节囊少量积液,肘及膝部皮下筋膜广泛水肿,肺部CT显示少量胸腔积液伴间质性肺病;同时,该患者行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骨髓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排除其他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1.5 病理学检查 5例患者知情同意后均在相应部位进行开放性手术,获取全程皮肤、筋膜和肌肉连续性标本:肱二头肌1例,胫骨前肌及皮肤筋膜2例,肱桡肌及皮肤筋膜2例,腓肠肌及皮肤筋膜1例(其中1例患者行了2次不同部位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5例患者筋膜组织可见纤维化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肌束膜和/或肌内膜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4例,筋膜组织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例;炎性细胞浸润组织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加;筋膜CD15免疫组化染色示嗜酸性粒细胞呈弱阳性1例(图2见插页Ⅰ)。

图1 患者肌肉MR图像。患者双侧小腿肌肉MR平扫T2WI可见深筋膜增厚,呈高信号(如箭头所示)

1.6 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前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诊断无统一标准,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表现综合诊断。2014年 Pinal-Fernandez 等[1]提出了EF的诊断标准,其中包括2 条主要标准、5 条次要标准及排除标准。主要标准包括:(1)对称或非对称性,弥漫性(四肢、躯干和腹部)或局限性(四肢)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肿胀、硬化和增厚;(2)筋膜增厚伴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伴或不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次要标准包括:(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0.5×109/L;(2)丙种球蛋白>1.5 g/L;(3)肌无力和/或醛缩酶水平升高;(4)Groove 征和/或橘皮征;(5)MR的T2加权成像受累筋膜呈高信号。

表1 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满足以上2条主要标准,或1条主要标准加2条次要标准,同时排除系统性硬化症即可诊断为EF。2017年Jinnin等[2]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其包括1条主要标准和2条次要标准。主要标准:四肢对称性板状样硬化,而无雷诺现象,同时排除系统性硬化症。次要标准包括:(1)皮肤筋膜活组织检查显示皮下结缔组织纤维化,筋膜增厚,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2)MR显示筋膜增厚。满足以上主要标准加1条或2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EF。EF严重程度分类:关节挛缩(上下肢)各1分,运动受限(上下肢)各1分, 皮疹扩张和恶化(症状的进展)1分。总分5分,≥2分视为严重。本组5例患者均满足上述Pinal-Fernandez 和Jinnin嗜酸性粒细胞的诊断标准。本组按照Jinnin疾病严重分类,严重者3例。

1.7 治疗与转归 5例患者都采取了一线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起始剂量多为 1 mg·kg-1·d-1口服,2周后复查,所有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并且肢体僵硬、肿胀、疼痛症状有所好转,同时下蹲幅度较前增大。3个月后复查症状基本消失3例,强的松片逐渐减量至症状完全消失后停药;1例病程较长并伴有明显跟腱挛缩和肌无力患者,1年随访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感轻微肌无力,继续口服激素(强的松片20 mg/d)随访中;1例累及多浆膜腔积液和肺间质病变患者激素治疗随访6个月后,肢体僵硬改善不明显,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1年后复查实验室指标正常,积液消失,肢体僵硬、肿胀感明显好转,但仍有轻微的肢体僵硬肿胀感,继续随访中。

2 讨 论

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EF)是一种少见的结缔组织病,1974年由 Shulman 首次报告,又称 Shulman 综合征,以筋膜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点。

该病发病年龄范围很广,多见40~50岁,也有婴幼儿及老年人发病的报道[3],本组患者均较年轻。EF无性别差异[4],有研究报道男性占31%~63%[5-6]。EF 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EF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EF患者因体内增多的IL-5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渗入筋膜并局部脱粒,导致阳离子颗粒蛋白的释放和组织积累,具有毒性和潜在的纤维化特性[7]。 强烈的体力活动、创伤(包括身体或精神)、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化学化合物、药物、肿瘤、辐射和物理因素被认为具有致病作用[1]。研究报道28%的EF患者(8/29)在疾病发作前经历过创伤或进行剧烈运动[5]。本组有强烈体力活动2例,说明创伤或剧烈运动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homson等[8]发现姐弟共患病例中有相同的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A、B及DR、DQ抗原,考虑EF与遗传因素有关。 Jyothi 等[9]还报道了 1 例因蚁虫叮咬导致的 EF。

EF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和对称性的四肢肿胀、僵硬、疼痛、活动受限、Groove征、橘皮征。 Lebeaux等[4]报道,53%的EF患者出现Groove征。 Lakhanpal等[10]报道21%EF患者有橘皮征。 本组3例患者出现了Groove征。 此外,躯干或颈部也可能受到影响,当躯干出现症状时可能发生了难治性纤维化。 皮肤硬化后发生关节挛缩,约占所有EF患者的50% ,本组肌腱挛缩3例。王颖芳等[11]收集文献58例EF,累及四肢35例(60.3%),同时累及四肢和躯干者21 例(36.2%),仅累及躯干者2 例(3.4%),累及颈面部1例;本组5例患者均累及四肢,其中合并颈部受累1例,由此可见四肢受累者居多。 Lebeaux等[4]发现26%患者体质量减轻,本组1例病程最长者出现了体质量减轻。骨骼肌症状在EF中也很常见,例如肌无力、肌痛和关节痛; 本组所有患者均出现肌无力、肌痛、关节痛中的1~3种症状,肌电图均显示肌源性损害,远高于既往研究报道,可能与这些患者为神经内科行肌电图筛查异常的患者有关。内脏受累较少,但胸腔积液、限制性肺病、心脏及肾脏受累曾均有报道[12-14],本组1例患者出现了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和间质性肺病,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器官有关。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EF中最具特征性的实验室表现, 它存在于60%~90%的患者中,但不是EF诊断必需,与疾病严重程度也无关,本组患者均增高,但增高的程度与疾病研究程度无相关性,与既往报道相符。 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高丙种球蛋白血症、ESR和CRP,都是炎性反应标志物,指标阳性表明有炎性反应活动,也不是诊断必须。 而且,血清肌酸激酶很少升高,如升高可能反映中度肌肉受累[4,10]。本组虽骨骼肌均有受累,肌电图肌源性损害,但肌酸激酶均正常,说明可能肌肉仅轻度受累,并且肌肉活检也证实无明显肌细胞变性、增生和坏死。

本组患者MR均表现为T1加权成像受累筋膜增厚, 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的筋膜明显强化,与文献研究一致[15]。PET检查可显示筋膜摄取氟脱氧葡萄糖,但由于昂高的费用,目前临床应用其诊断EF较少,但可排除潜在的实体肿瘤[16]。此外,文献报道超声检查可发现筋膜增厚,筋膜和肌肉的回声增强[17]。章若画等[18]研究表明,用22MHz超声B-扫描系统(DUB)在治疗前、后评定皮损特征,操作简单,对患者创伤小,且也符合临床评分结果,值得临床医生选择。但从上述Pinal-Fernandez和Jinnin诊断标准看,MR作为影像学检查首选,并且 MR还是指导活检的最好方法,建议如考虑EF,有条件下最好行MR检查。

肌电图检查并不是必需,当患者有骨骼肌症状体征时可行肌电图检查。Lakhanpal等[11]报道73%患者EMG检查发生了非特异性改变。 在另一项研究中,对6例患者进行了肌电图检查,只有1次检查结果异常,显示双侧腕管综合征[19],可能因为筋膜水肿、肌腱滑膜增生而引起的局部神经卡压。 本组肌电图检查均显示肌源性损害,这在文献中很少报道。

开放性全程皮肤、筋膜和肌肉活检是诊断EF的金标准,本组5例患者均进行了组织活检,表现为筋膜增厚,皮下组织包括脂肪、筋膜,甚至肌肉有淋巴细胞浸润。有2例患者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虽嗜酸性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但嗜酸性粒细胞并不常见,它的出现与疾病的病程相关,多出现在疾病早期,发展到纤维硬化期后,嗜酸性粒细胞常缺失[20-21]。

另外,其他检查包括骨髓穿刺、胸部CT、心脏及腹部超声等,均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鉴别诊断来筛选。必须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炎性反应、肿瘤等鉴别。EF疾病早期行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可见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本组仅1例患者行骨髓穿刺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EF一般预后良好,激素为一线治疗手段。据报道53%~67%的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有部分至完全敏感[4-5,11],接受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达到完全缓解。对于难治性或对激素不敏感性EF,可选择免疫抑制药物[4]。 文献报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使用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及光化学治疗等有效[22-24]。

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是少见病,患者会就诊多个科室,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和病理表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因此,各科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相当重要。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声明

曾艳平: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论文、审核论文;柳胤、解燕春:资料分析;梁静静、卢祖能:论文修改

猜你喜欢

肌电图膜炎筋膜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老来爱运动要防足底筋膜炎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关于腰骶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