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与血清脂肪因子visfatin、vWF及脉压的相关性
2019-05-23唐厚梅董波张敏莉伍倩戎李明秋
唐厚梅,董波,张敏莉,伍倩戎,李明秋
大量研究显示,与健康人相比,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几率相对较高。尽管高血压患者主要的特点是血管长期处于压力较高的状态,但其相对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不是由出血引发的,而是由血栓引起的[1]。脑梗死的致残率和发病率相对较高,且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环境的污染,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预后较差,大约有60%的存活患者会存在失语及瘫痪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2]。患者大都意识清醒,体征无显著的变化,患者一旦出现大脑半球较大面积的水肿、缺血及梗死,很容易累及脑干及小脑,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研究显示,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高血压患者血栓的形成关系密切,其是由巨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主要储存在血小板的α颗粒中,在机体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刺激后,快速分泌释放到血液中,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敏感标志物[4]。而visfatin以及脉压在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并发脑梗死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5]。现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与vWF、脂肪因子visfatin以及脉压的相关性,为老年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老年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并发脑梗死, 分为脑梗死组(n=26)和非脑梗死组(n=34)。患者均经心电图、体格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符合高血压1级和2级的诊断标准,脑梗死组患者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脑梗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2010年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规定[6],在2周内发病且较急;发病时,体征和症状持续数小时以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1 mm;经MR和CT检测,在排除其他病变的条件下,显示有脑梗死典型指征。(2)高血压诊断标准:参考WHO/IDH于1999年制定的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7],舒张压>90 mmHg和/或收缩压>140 mmHg即为高血压,舒张压>110 mmHg和/或收缩压>180 mmHg时为3级高血压,舒张压100~109 mmHg和/或收缩压160~179 mmHg为2级高血压,舒张压90~99和/或收缩压140~159 mmHg为1级高血压。
1.3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高血压和脑梗死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合并继发性高血压;②合并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及脑出血者;③合并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以及严重感染性疾病;④治疗前有类固醇药物、抗凝药物以及降脂药物等服用史;⑤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实验室检查:(1)血清vWF和visfatin水平测定,清晨空腹抽取患者肘静脉血5 ml离心留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WF和visfatin水平,试剂盒购自hruBiomedical lnc USA,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2)血脂、血糖,采用过氧化物酶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以及餐后2 h血糖(2 h PBG),严格按照试剂盒(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说明书进行操作。
1.4.2 血压监测:入院次日清晨采用汞柱式血压计对患者右上臂动脉血压进行测量,并以Krotokoff第5音为DBP(舒张压),以第1音为SBP(收缩压)。PP(脉压)=SBP-DBP;并监测记录患者24 h平均舒张压(24 h A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ASBP)、24 h平均脉压(24 h APP)、夜间平均脉压(nP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间平均脉压(dPP)、白间平均舒张压(dDBP)、白间平均收缩压(dSBP)。
1.4.3 NIHSS评分[8]: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定,21~42分为重度脑卒中,16~20分为中度—重度脑卒中,5~15分为中度脑卒中,2~4分为轻度脑卒中,0~1分为正常或者接近正常。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分级、体质量指数、FBG、2 h PBG、TC、TG、LDL-C以及HDL-C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血清vWF、visfatin水平、血压及NIHSS评分比较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vWF、visfatin水平、NIHSS评分以及24 h ASBP、24 h APP、dPP、nSBP以及nPP值高于非脑梗死组,24 h ADBP、dDBP以及nDBP值低于非脑梗死组(P<0.05),2组患者d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脑卒中损伤程度脂肪因子visfatin、vWF及脉压比较 随着病情的加重,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visfatin、vWF水平以及脉压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见表3。
2.4 相关性分析
2.4.1 单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与血清vWF、visfatin水平及24 h APP、dPP、nPP值均呈现正相关(r/P=0.781/0.005、0.537/0.014、0.865/0.011,0.684/0.015、0.654/0.035);与 24 h ASBP、24 h ADBP、dDBP、nSBP、nDBP以及NIHSS评分无相关性(r/P=0.432/0.334、0.458/0.316、0.096/0.462、0.327/0.372、0.203/0.420、0.297/0.384)。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表2 2组患者vWF、visfatin、血压变化和NIHSS评分指标比较
表3 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不同脑卒中损伤程度脂肪因子visfatin、vWF及脉压水平变化
表4 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血清vWF、visfatin水平以及24 h APP、dPP、nPP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3 讨 论
脑梗死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诱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显示,当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加时,会一定程度增加大动脉的牵拉力,增大动脉的紧张性,进而造成血管弹性成分的断裂和疲劳,容易对血管内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破裂[9]。Yu等[10]研究显示,高水平的脉压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与本结果一致。脉压是机体动脉血压波动的重要部分,可以较好地反映大动脉弹性,脉压增高,表明大动脉弹性越低。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血管均相对较硬,顺应性较低,增加动脉阻抗,会使血管弹性的储备能力逐渐降低甚至消失,血压缓冲能力也相应降低[11-13]。此时,当心脏舒张或者收缩时,远端小血管会被剧烈波动的血压冲击而对血管壁产生损伤,血管硬化进一步加重。其会提高机体血管收缩压以维持血液灌注,最终会促使组织相对较为疏松的血管薄弱处破裂出血[14-16]。而本研究中脉压升高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呈现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高水平的脉压会使微小动脉以及中小动脉变性,同时也可一定程度引发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支动脉血栓,最终形成脑梗死。
本研究提示,脂肪因子visfatin也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呈现正相关。这是由于visfatin可以与相关炎性介质相互作用,增加内皮通透性以及促使平滑肌细胞增生,进而造成血管病变[17-18]。另外,visfatin还可以促进平滑肌细胞成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可以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对血管的形成、侵入及迁移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血管新生,而血管过度新生是斑块损伤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病因[19]。 高水平的vWF也是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呈现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血管内皮在正常情况下呈现一定的抗血栓性质,血管内皮受损以后,有形成血栓的倾向,血管内皮损伤在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血清vWF是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重要标志物,其水平升高会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以及黏附,从而形成血栓[20]。相关动物研究显示,缺乏vWF的猪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冠脉狭窄也难以形成血栓,表明血栓形成对vWF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在vWF含量较低时,即使血管内皮发生损伤,外源性以及内源性凝血激活途径受阻,血小板难以在损伤部位聚集以及黏附,则不容易形成血栓[21]。Liang等[22]研究显示,高水平的血清vWF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本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与脂肪因子visfatin、vWF以及脉压呈现正相关,且为独立危险因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死的预防以及诊治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声明
唐厚梅:撰写论文,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董波:收集整理资料,参考书籍查找;张敏莉:收集资料;伍倩戎: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图表设计;李明秋:修改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