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益多师,自成一家
——论王鹏运的学词道路
2019-05-23
(1.铜仁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晚清词坛领袖王鹏运(1849—1904),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其词集有七稿九集,晚年手定为《半塘定稿》二卷,又朱彊村补选《半塘剩稿》一卷。半塘在其词作和词学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龙继栋和端木埰等词坛前辈指导下,善于向前代词坛名家学习,后又曾校刊唐宋金元人词籍数十家成《四印斋所刻词》。他非常精熟唐宋名家词集,并心慕手追,有选择地多方向他们学习,最终能自成一家。
半塘向前代词人学习的途径主要得自常州词派,但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变通,学习的范围要广一些,在后期更能突破常州词派藩篱而广泛涉猎,这当更有助于形成其独特风格。常州词派中期理论家周济认为王沂孙“餍心切理,言近指远,声容调度,一一可循”,吴文英“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辛弃疾“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而周邦彦则为“集大成者”,此四家为宋词之“领袖”。周济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向宋人学词应遵循的途径,即“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朱祖谋认为半塘学词道路与上述周济之说非常契合。后龙榆生在具体分析半塘各期词作后更进一步提出半塘学词“欲由碧山、白石、稼轩、梦窗,蕲以上追东坡之清雄,还清真之浑化”,此说更接近半塘向宋词名家学习的实际,但似乎尚不够全面深刻。笔者在全面把握半塘现存七百余首词作基础上,探其源头,试图还原其学习宋人的大致步骤和详情。
在具体分析半塘向宋代著名词人学习情况前,必须指出的是,上文所提到的学词道路、向不同词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截然分开成几个时期的,在主要向其中某个词人学习的同时肯定还会向其他词人学习,这才是合乎情理的。在此我们不能过于拘泥。
半塘向唐宋词人的学习是一种全面而有选择的学习,包括学习字句、篇章结构、风格等方面。通观半塘词集,词作中有标明用某人韵、次某人韵,用某人体,拟某人等情况,这些都可以看作半塘向前人学习的明证。其中和韵、用体主要在于学习前人字句及谋篇布局等,而拟作则主要模拟前人风格。如把半塘词集中标明了此类向唐宋词人学习情况的词作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当可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并由此得出合理的结论。将半塘词集中向唐宋某词人学习且其作品在二首以上者进行统计,其在半塘各词集中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王鹏运向唐宋词人学习情况(包括和韵、拟作、用体等词作总数)一览表
说明:据沈家庄、朱存红校笺《王鹏运词集校笺》统计。表中《袖墨集》包括了与《四印斋词卷》写作时间段相同的半塘所有词作。此外学习冯延巳《鹊踏枝》10首、《思越人》4首二组共计14首,学习晏几道《庆春时》2首、《凤孤飞》2首、《玉楼春》7首三组共计11首。因上述学习二人词作比较集中,其数目不能说明半塘对二人一向特别重视。
因半塘拟作前代词人词作一般不超过1首(学习《花间集》3首全为拟作。拟《花间》可除外,毕竟作者不止一人),且一般模拟其主体风格,故表1所列,可以看作是半塘向唐宋词人学习其字句篇章的大致情况。半塘早期向王沂孙学习时主要学其《齐天乐·蝉》一首,并没有一一标明,故上表中无法体现。《袖墨集》中有学习姜夔词作14首,可知半塘在学习王沂孙稍后即转向主要学习姜夔。《味梨集》中收有学习吴文英词作11首,学习周邦彦词作4首,可见其时转向主要学习吴文英,也开始重视对周邦彦的学习。《蜩知集》收有学习周邦彦词作15首,学习姜夔词作4首,说明此期半塘转向重点学习周邦彦,同时亦未放弃学习姜夔。其后对周邦彦和姜夔的学习均未间断。总体来看,半塘对周邦彦、吴文英、姜夔的学习较为重视。此外,半塘对南宋词人周密、张炎词作一直很欣赏,故自始至终从未放弃对二人的学习。半塘在后期对史达祖词作也有学习,还对《花间集》、冯延巳、张先、柳永、晏几道等北宋及以前词人词作进行了广泛学习。但是数据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半塘对王沂孙学习的词作见于统计的很少,已见前述,还有半塘非常推崇的苏轼、辛弃疾二家,其向他们学习的词作见于统计的也少得可怜,则在于半塘主要是学习他们的词作风格,故不会一一标明所学的对象;或者甚至认为苏轼的词是没法学的,因此在表1中没法体现出来。如果要知道确切情况,就必须具体分析半塘的各首词作。
下面即按半塘在一定时间段内重点学习宋代著名词家的先后顺序,结合半塘的具体作品等来分期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考察。
一 问涂碧山
半塘对王沂孙词评价甚高,认为“碧山词颉颃双白,揖让二窗,实为南宋之杰”,将碧山词与姜夔、张炎、吴文英、周密词相提并论。常州词派对碧山词非常推崇,张惠言曾云:“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周济曾云:“咏物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串,浑化无痕,碧山胜场也。”二人非常推崇王沂孙咏物词的寄托君国之忧及其高超技巧。半塘学词早期即在端木埰的指导和影响下,从碧山入手。翻检半塘词集,其《袖墨集》中的《齐天乐》咏物之作绝大多数是学碧山无疑。其作于光绪六年(1880)、与端木埰同作的《齐天乐》赋秋景八首和作于光绪十一年(1885)的《齐天乐·和畴丈四韵》分咏竹、松、柳、枣四首,是半塘在端木埰濡染下学习王沂孙咏物词的明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自半塘学词不久的光绪六年至十一年大致为其主要向王沂孙学习的时期。
王沂孙的某些咏物词如《齐天乐·蝉》等确实寄托了很深的君国之忧。半塘初学碧山咏物词,当即从上词入手。如其《齐天乐·秋光》词云:
新霜一夜秋魂醒,凉痕沁人如醉。叶染轻黄,林凋暗绿,野色犹堪描绘。危楼倦倚。对一抹残阳,冷翻鸦背。枨触愁心,暮烟明灭断霞尾。 遥山青到甚处,淡云低蘸影,都化秋水。蟹簖灯疏,雁汀月小,滴尽鲛人清泪。孤檠绽蕊。算夜读秋窗,尚饶滋味。梦落江湖,曙光摇万苇。
此词描写秋景,色彩暗淡,可以反映出作者惨淡的心绪。但要说其中寄托了君国之忧,恐怕有点太过。其时半塘屡举不第,任内阁中书也已七年,其不遇之感在上词中应是有所寄托的。而且,半塘早期咏物词的技巧已经运用得比较娴熟。朱祖谋曾评半塘词“得象每兼花外永”,其早期咏物之作即可与此评价相称。
即使在光绪十一年之后,半塘仍然时有向碧山学习。如其作于光绪十五年(1889)的《声声慢·用花外集韵》词云:
长房缩地,驺衍谈天,谁人肯老蓬庐。局蹐寰中,书生目论全疏。神游大千咫尺,底消磨、云屩风蒲。赋情冷,便文成封禅,未要相如。 莫漫评量今古,算凿空有论,尽信无书。河塞金成,仙人真在瀛壶。沧溟几回蜃市,更六州、聚铁何欤。漫惆怅,问长沙、流涕也无。
王沂孙原词作:
啼螀门静,落叶阶深,秋声又入吾庐。一枕新凉,西窗晚雨疏疏。旧香旧色换却,但满川、残柳荒蒲。茂陵远,任岁华苒苒,老尽相如。 昨夜西风初起,想莼边呼棹,橘后思书。短景凄然,残歌空扣铜壶。当时送行共约,雁归时、人赋归欤。雁归也,问人归、如雁也无。
半塘词即从碧山词茂陵三句生发,虽为和韵之作,但未受碧山原词束缚,且感慨似较原词更深沉。又如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的《眉妩·新月。用碧山韵》词。更为重要的是,半塘在担任监察御史后,随着外患日深,且身丁其祸,其心中的家国忧患日益加深,于其咏物等词作中自然寄托了其深沉的君国之忧。蔡嵩云有云:“碧山沉郁处最难学,近代王半塘,即瓣香碧山者。”此言得之。半塘咏物等词作最终达到了碧山咏物诸词寄托深沉和技巧浑成的高境。
二 历白石、稼轩、梦窗
半塘对姜夔词的学习也很早,如其作于光绪六年的《解语花·游南湖之次日,以事过积水潭。俪绿妃红,花事甚盛,再用前解,呈觅句堂》词云:
云低凤阙,路入鸥乡,花气熏人骤。笑呼石帚。恁清狂、解倚玉容消酒。凉生练袖。争奈我、诗同人瘦。端正看、凭仗东风,卷起丝丝柳。 无那闷怀迤逗。便花花相对,谁种红豆。清游休负。细端详、六六对眠鸳耦。能消几斗。遍一叶一花为寿。惊起他、千顷风裳,把水痕吹皱。
词中石帚即指姜夔,还多处化用姜夔词句,如恁清句,姜夔《念奴娇》词云:“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惊起二句,姜夔《念奴娇》词云:“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此当为半塘学姜夔之始。半塘在光绪七年(1881)即校刊了《双白词》,包括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和张炎《山中白云词》。其作于光绪七年秋的《长亭怨慢》(乍吹起)词即用白石自制曲写其屡举不第的失意怀抱。龙榆生认为半塘此词“非特宗其(指姜夔)词笔,并小序亦效其体”。
端木埰有《一萼红》(忆年时)词序云:“乙酉人日幼霞阁读招作清游,遍历城西南诸刹,晚更招鹤巢共饮,同人相约和石帚调。先是甲申人日君尚留滞大梁,曾填此调奉怀。岁星既周,旧雨重聚,抚今思昔,快与感俱。仍填此志喜,即呈两君政和。”可知光绪十一年半塘诸人即有和姜夔词调之议。至光绪十三年(1887)秋,半塘与端木埰、许玉瑑、彭銮等即有和姜夔自制曲十二调之事。不久半塘又有《齐天乐·蟋蟀和畴丈》词和端木埰云:
西风自入姜郎笔,词人几回频赋。调谱桐丝,经传葛岭,未是吟商真趣。凉生翠圃。更何必深深,戧金盆贮。振羽鏖秋,为谁贾勇竟如许。 怀人良夜正永,冷吟方拥鼻,如何凄楚。醉不成欢,愁无可解,一穗秋灯青处。豳诗细数。正催献功裘,万家机杼。月淡窗虚,有时惊暗雨。
词中姜郎当指姜夔。此词用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咏蟋蟀词韵,且同时学其风格。至光绪十五年(1889)夏,半塘有《高阳台·十刹海荷花,为都人消夏胜处。近则画船歌酒,都入南湖。乔木苍烟,非复往时游事矣》词云:
翠叶招凉,红衣入桨,湾头消夏年年。柳外长堤,晴丝惯拂游鞯。王孙归去无箫鼓,漫擎霄、乔木依然。甚当时,宠燕娇莺,闲剩鸥眠。 晓风吹觉华胥梦,记排空金碧,匝地珠钿。叶叶花花,倩谁深护文鸳。烟萝一角西涯路,想侵阶、绿皱苔钱。只红楼,飞翠流丹,掩映华天。
此词首二句即出自姜夔词作。姜夔《念奴娇》词云:“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其《水龙吟》词云:“红衣入桨,青灯摇浪,微凉意思。”且半塘全词也能得姜夔清空孤峭之趣。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光绪十三年左右数年为半塘学习姜夔的主要时期。其后,半塘一直没有放弃对姜词的学习,如收录其光绪二十四年(1898)词作的《蜩知集》即有学习姜夔的词作4首。
半塘所辑刻《四印斋所刻词》中的《稼轩长短句》刻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初春。半塘性格本来就有豪迈的一面,其着手校刻辛词时即有学辛之作,如其作于光绪十三年秋的《翠楼吟·送郑椒农游闽粤》词即能得辛词之豪气。又其作于光绪十六年的《摸鱼子·近赋卷疏帘一阕,同人属和甚盛。新寒病起,再用前解答之》《太常引》(画阑秋气与云平)等词也有学辛的痕迹。龙榆生认为:“自庚寅以迄乙未(1890—1895),《虫秋》《味梨》二集之所汇刊,尤多感愤悲凉之作。”并举半塘《念奴娇·登旸台山绝顶望明陵》《祝英台近·次韵道希感春》《木兰花慢·送道希学士乞假南还》《点绛唇·饯春》等词为例,以为其凄壮不让稼轩、须溪。以上所举半塘学辛诸作,多能摧刚为柔,但仍可窥见其雄健豪放一面。半塘忧心国事之情不可掩抑之时,其慷慨激越之情更是直接表露于词中,如其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的《满江红·送安晓峰侍御谪戍军台》《八声甘州·送伯愚都护之任乌里雅苏台》二首送别帝党一派同志之作。前首云:
荷到长戈,已御尽、九关魑魅。尚记得、悲歌请剑,更阑相视。惨淡烽烟边塞月,蹉跎冰雪孤臣泪。算名成、终竟负初心,如何是。 天难问,忧无已。真御史,奇男子。只我怀抑塞,愧君欲死。宠辱自关天下计,荣枯休论人间世。愿无忘、珍惜百年身,君行矣。
此词送别因上疏得罪于慈禧而遭贬的同僚安晓峰,显得慷慨悲壮。词中所写不仅是友情,更有同仇敌忾的爱国豪情。以上所论可见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一年为半塘学习辛弃疾的主要时期。其后半塘各词集中时见学辛之作,多见于其登临怀古及纪游题材中,如其见于各词集的凭吊怀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几首《满江红》词即是。龙榆生认为,光绪二十五年以后,半塘渐由稼轩、梦窗,以上窥清真,但稼轩风力未能全掩,如《鹊踏枝》(几见花飞能上树)、《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摸鱼子·以汇刻宋元人词赠次珊,承赋词报谢,即用原调酬之》、《水龙吟·戊戌小除,立己亥春,梦湘约同作》等词作。
半塘在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一年间主要学习辛弃疾,除了其自身原因外,还当与其时同文廷式交往密切有关。二人同为帝党成员,当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都曾力争和议,相互间以词唱酬也很多。文廷式词宗苏、辛,半塘受其影响,当会对身处南宋国家危亡之际的辛弃疾词更加留意学习。上举龙榆生认为类似辛词的半塘4首词作中,即有与文廷式酬答之作2首。此外,在光绪二十一年九月间,半塘曾和文廷式、王以敏、张祥龄、成昌集四印斋联句,有《沁园春·用稼轩韵。集四印斋,饯张子苾,联句》词二首,此二首分别用辛弃疾《沁园春》(有美人兮)、(甲子相高)词韵。此二首均为豪放悲慨之作,现录其第一首:
横览九州,地棘天荆,君去何之。道希叹终南山色,谁吟秀句,灞桥流水,我起悲思。子苾狂拨秦筝,轻挑赵瑟,回首京华云共飞。子蕃平生泪,拚仰天洒尽,化作长霓。梦湘 榆关西去崔嵬。且漫着心情恋故溪。半塘看儒冠虽误,一囊书剑,穷边好树,十丈旌旗。道希缚取降王,功成上相,留得青山头白归。子苾书生志,愿凭阑酾酒,桥柱同题。梦湘
此词为送别张祥龄而联句之作,虽出于众手,但尚能浑成。其时正当甲午战败国难当头之际,故开篇即带上了悲壮色彩,中及朋友之情。面对国家多难的形势,建功立业、平定天下的壮志豪情仍在。以上可见与文廷式的交往对半塘学习辛弃疾的推动。
半塘对吴文英词评价甚高,认为“梦窗以空灵奇幻之笔,运沉博绝丽之才,几如韩文杜诗,无一字无来历”。半塘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曾约同朱祖谋用近一年时间校勘《梦窗甲乙丙丁稿》付刊,至光绪三十年(1904)又重校梦窗词集付梓。可见半塘对吴文英词作的重视和赏爱。
龙榆生根据半塘与朱祖谋一同校勘梦窗词集的时间,认为半塘致力于梦窗,必定在光绪二十五年以后数年内。此说实不甚确切。据本文前附统计表,在半塘《味梨集》中有学习梦窗的词作11首,而此前半塘各词集中未见有明显学梦窗之作。半塘《味梨集》中学吴之作集中作于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至九月初,全为和韵之作,且多为长调,其中《莺啼序》一调即达4首。此后直到光绪二十五年,半塘词集中很少明显学习梦窗之作。据统计表还可发现,半塘在光绪二十一年学习的宋代词人比较多,除主要学梦窗外,周邦彦也是重点学习的对象,此外对辛弃疾、陆游、周密、张炎也有学习。半塘《鹜翁集》收录其光绪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词作共62首,可能因为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半塘上疏谏阻光绪帝与慈禧太后驻跸颐和园,几获严谴,此事对半塘打击很大,故此后两年中词作甚少;同时《鹜翁集》中除开篇和冯延巳《鹊踏枝》词韵十首抒发其幽愤外,很少有明显向其他词人学习的词作,我们可以推测这两年为半塘反思其以前学词方向的时期。至光绪二十四年,半塘转向主要向周邦彦学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不过光绪二十一年应该是半塘学习梦窗的一个主要时期。
半塘于光绪二十五年约同朱祖谋校勘吴文英词集付刊,同时还请郑文焯同校。此后梦窗词一直是半塘重点学习的对象,由半塘各词集中学梦窗词的数量可以推知。如《庚子秋词》和《南潜集》中就分别有其学梦窗词4首。龙榆生认为半塘后期词作中,只有《齐天乐·马神庙海棠,百年故物也。春事方酣,意古微日吟赏其下,不能无词,拟此待和》《水龙吟·惠山酌泉》二阕带梦窗色彩颇为浓厚。这可能是从二词酷肖梦窗词的风格去判断的。其实在后期半塘还有一些词作学习梦窗词的句法和风格,不过糅合了其他风格,梦窗色彩就不是十分浓厚。举《庚子秋词》中二首为例略作说明。半塘《燕归梁》词云:
一院秋阴覆古槐。冷翠护莓苔。西山晴色照行杯。记年年、雁初回。 好音远带关云落,尘梦笑醒才。犹怜怀抱未全开。断肠声、在金徽。
此词《庚子秋词》有正书局本调下有题作“用梦窗体”。半塘所学吴文英原词当指《燕归梁·对雪醒坐上云麓先生》。其词云:
一片游尘拂镜湾。素影护梅残。行人无语看春山。背东风、两苍颜。 梦飞不到梨花外,孤馆闭更寒。谁怜消渴老文园。听溪声、泻冰泉。
二词对比,风格有相似之处,并显见半塘学习模仿之迹。又如其《海棠春令》词云:
翠阴浓合闲庭院。露红静、春宽梦远。绣幕尽低垂,已被流莺见。 锦城芳事笙歌断。更携酒、开帘待燕。无赖是杨花,不把闲愁限。
此词翠阴句,出吴文英《醉桃源》词:“翠阴浓合晓莺堤。春如日坠西。”露红句,出吴文英《莺啼序》词:“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可见半塘学习梦窗词字句情况之一斑。
三 追东坡之清雄,还清真之浑化
半塘对苏轼其人其词推崇备至,并常在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那天邀请朋友设祀纪念,屡见于其词作记载。半塘曾自比苏轼,而以其弟辛峰比苏轼之弟苏辙。其《贺新凉·辛峰至自汴梁,出示所作和稼轩词数十篇,读之喜不自禁。即用稼轩韵,题此索和。辛峰将就盐官于淮南,以觐事渐留度岁。离合之感,虽不能无慨于中,而风雪联床,歌声相答,此乐亦平生得未曾有也》词有云“四海子由真健者”,出自苏轼《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诗:“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角招·夔笙寄示新刻菱影词,见忆之作,一再不已,而与吾弟唱酬,复有见稚霞如见幼霞之语。故人情重,不可无以报也。即用竹西雪夜寄怀原调酬之,并寄稚霞》词有云“好传语、卯君知”,出自苏轼《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东坡持是寿卯君,君少与我师皇坟。”赵次公注:“卯君,子由也。子由己卯生,故云。”可见半塘对东坡的推许和其充分的自信。
半塘对苏轼词评价最高,拈出“清雄”二字来评其词,并认为苏轼的才华、性情、学问和襟抱,均非常人所能梦见,东坡词已达到了无法学习而得的“仙”境。龙榆生对半塘此论有更为细致的分析:
殊不知东坡词之高处,正在无辙可循,当于气格境象上求,不当以字句词藻论。周氏知稼轩之沉着痛快,而不理会东坡之蕴藉空灵,此常州词派之所以终不能臻于极诣也。临桂王鹏运亦受常州影响,乃特崇苏氏,其言曰:“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半塘老人手稿)并世词流,如郑文焯及朱彊村先生,并从王说,于苏词特为推重,此又近四十年词学,所以不为常州派所囿之原因也。
既然东坡词的高处无辙可循,单从字句词藻上模拟是永远无法达到东坡词蕴藉空灵之境的,故半塘也没有从此方面去着手学习,这就是半塘词集中很少见到标明和东坡韵或用东坡词体及拟作的原因。
半塘学习东坡词,为了得其“清雄”之气格境象,是从另一方面去努力的。半塘上举东坡的才华、性情、学问和襟抱四端,其中才华得自先天,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而有所弥补,学问更是后天努力所得。半塘才华也不弱,更通过后天的锻炼,此才华和学问二端似乎对他来说不是高不可攀的。只有性情和襟抱,与作词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与其词的气格境象又密切相关。性情指人的禀性和气质,襟抱指胸怀和抱负,人的禀性和气质是很难改变的,远大的胸怀和抱负说来容易,但是去努力实施又很难。东坡的性情和襟抱,要通过长期的内心修炼才有可能达到,对于常人来讲,甚至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如前所言,半塘对东坡其人非常崇敬,即崇敬其性情和襟抱。半塘也一直在追慕和努力,试图学到东坡的性情和襟抱,见于其诗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龙继栋遣戍军台时,曾绘《饮马长城图》请半塘题词。半塘为题《金缕曲·题槐庐饮马长城图》词对其开导慰勉,觉意犹未尽,又有七绝三首:“长城饮马几经春,未遣金鸡放逐臣。一语似君应莞尔,譬如元是此州人。”“云山牢落休耽酒,风雨沉冥好著书。犹有文章足千古,须知吾道未全孤。”“富贵回头春梦婆,贞瓢有客日行歌。讲堂岑寂边笳里,瘴海风烟较若何。”东坡贬谪惠州时,曾有云:“但譬如元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有云:“东坡老人在昌化,尝负大瓢行歌于田间。有老妇年七十,谓坡云‘内翰昔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里人呼此媪为春梦婆。”半塘此三诗即以东坡贬谪事迹安慰龙继栋,希望他能安心度过困境,并把心思转移到著作上。诗中可见半塘对东坡身处逆境的放达胸怀非常敬佩。
事实上,苏轼的性情和襟抱在其诗文中有很好的体现。半塘出于对东坡的崇敬和追慕,对东坡事迹和诗文都很熟悉,故在创作时会自然地将东坡的诗文和事迹使用到词作中,如果这种使用是信手拈来,恰好如同半塘己出,那么其词作也就带上了东坡词风。这可以看作是半塘学习东坡词的一种途径。在半塘词集中,在词中使用诗人事迹和化用其诗句最多的是杜甫和苏轼二人。半塘词中对杜诗的化用和杜甫事迹的使用主要在于对杜甫在国难中位卑忧国胸怀的深有同感。半塘对苏轼诗句(包括少数词句)的化用和苏轼事迹的使用同样出于对其人的敬慕和认同。略举二例。半塘《太常引》词云:
画阑秋气与云平。病起怯衣轻。吟思底凄清。听依约、蛩声雁声。 宁馨老子,十围便腹,空洞尽容卿。青眼几时横。看山色、新来瘦生。
十围二句,语本苏轼《宝山昼睡》诗:“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便腹意为肥满之腹,肖东坡身形。词中用苏轼诗语,全词读来便觉有苏轼的襟怀气度。又如半塘《鹊桥仙·八月十四日秋分,京兆试闱作》词云:
铜铺雨过,琼楼月上,风物望中无限。明宵已到十分圆,甚今夜,秋才分半。 紞如更鼓,纷然乌鹊,扰扰玉绳低转。风流试院说煎茶,怕今月、笑人不免。
词中玉绳低转见苏轼《洞仙歌》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玉绳为星名。风流句,指苏轼熙宁五年科场监试,有《试院煎茶》诗。此词因词人自己监试而联想起东坡试院煎茶的风流气度。
此外,体味半塘词,觉得其雄浑一面多得于东坡,而离稼轩似乎较远。
总之,半塘认为东坡词的清雄是无法企及的,是其才华和学问的体现,更是其性情和襟抱的体现。半塘一直在词作之外努力学习东坡的性情和襟抱,以求其词接近东坡“清雄”的高超词境。朱祖谋《半塘定稿序》有云:“予谓君(指半塘)词于回肠荡气中仍不掩其独往独来之概,君乃大以为知言。”半塘同意朱祖谋对其词的评价,正是因为朱祖谋看到了半塘词中体现的性情和抱负异于常人,有近似东坡的地方。半塘对此是引以为豪的。
常州词派词论家周济认为周邦彦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而半塘对清真词的评论未见,但从他对清真词的一再学习可见其对清真词的推崇。半塘学清真词也甚早,其《袖墨集》中有作于光绪十二年(1886)的《绮罗香·和李芋亭舍人雨后见月》一词,谭献《箧中词》卷二收之,并评曰“清真法乳”,可知谭氏认为该词学清真而颇能得其神。半塘家藏有影元巾箱本《清真集》,四印斋本《清真集》刻成于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味梨集》中光绪二十一年词作中有和清真词韵之作4首,当为半塘校勘清真词的过程中学习其词的产物。
半塘《蜩知集》收录其光绪二十四年(1898)词作62首,其中和周邦彦词韵之作达15首。可见光绪二十四年为半塘学习周邦彦的主要时期。人们论清真词的所谓“集大成”,当指周邦彦词能得宋词各家之所长,无论在字句运用、谋篇布局、立意方面都有很高超的技巧,从而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所谓“浑化”,当指周邦彦在其词作中能将写景状物与其家国之忧浑融地结合为一体,其抒情主体隐藏在后面,含蓄地抒发其深厚的感情。那么清真词可学的地方应当是很多的。读半塘《蜩知集》中学习模拟周邦彦之作,亦步亦趋,部分词作学清真已小有所成。如其《西河·燕台怀古,用美成金陵怀古韵》词云:
游侠地。河山影事还记。苍茫风色淡幽州,暗尘四起。梦华谁与说兴亡,西山浓翠无际。 剑歌壮,空自倚。西飞白日难系。参差烟树隐觚棱,蓟门废垒。断碑漫酹望诸君,青衫铅泪如水。 酒酣击筑访旧市。是荆高、歌哭乡里。眼底莫论何世。又芦沟冷月,无言愁对。易水萧萧悲风里。
此词用清真词韵,且与周词同为怀古之作。词人能紧密围绕黄金台的有关典故,抒发其兴亡之感,并含蓄地传达其怀古伤今之情。
其后,半塘各词集中都有学习清真之作,并且许多词作(不限于和韵之作)都达到了含蓄地寄寓其家国之感的浑化无痕的高境。略举一例。其《花犯·用清真韵》词云:
渭城西,丝丝倦柳,催人试愁味。雪欺霜缀。休更说腰肢,风外纤丽。玳筵旧日清歌倚。投壶天正喜。尚仿佛、云屏寒浅,添香偎绣被。 梨园至今散如烟,风尘共吊影,惊心雕悴。肠暗断,凝碧上、管弦凄坠。东风飏、落花似雪,谁更识、龟年愁病里。算付与、龙钟双袖,潸痕清泻水。
此词收入《春蛰吟》中,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节,词中写其虽在新春佳节,但内心只感到伤心憔悴。词中梨园句,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梨园为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之地。《新唐书·礼乐志十二》:“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音,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凝碧句,出自王维《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天宝末,群贼陷两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大陈御库珍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歔欷,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清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清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谁更句,据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唐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几处典故的恰当运用,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在围城中忧心君国的悲痛之情。
四 最终自成一家
关于半塘词的渊源,前人论述不少。叶恭绰认为半塘能为“东坡、片玉、碧山之词”。胡先骕则认为《半塘词》自南追北,既得梦窗之研练,复得稼轩之豪纵,工力才华,互相为用。朱庸斋认为半塘词学碧山,且参以东坡、稼轩而能宏健深远,能得其神髓,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面目。以上所论半塘词的渊源有其中肯之处,包括了半塘向宋人学习的主要方面。
半塘学词从王沂孙入手,再由姜夔、辛弃疾、吴文英以上窥苏轼、周邦彦,其间主要学习某一词家的同时,还曾向上述其他诸家及其以外的词人如冯延巳、周密、张炎等学习。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后,大致不主一家,并且由南追北,上及北宋张先、柳永、晏几道诸家,欲取两宋各大词人之所长,由此逐步形成了其沉雄悲婉的独特风格。至其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后之作,可谓“老去诗篇浑漫与”,虽出于自由挥洒,但能自具面目,首首都可称为精品。龙榆生曾举半塘《浪淘沙·自题庚子秋词后》《尉迟杯·次沤尹寄弟韵》《鹧鸪天·登玄墓还元阁,用叔问重泊光福里韵》等词为例,认为半塘这些词作“已冶众制于一炉,运悲壮于沉郁”。且看后首。其词云:
云意阴晴覆寺桥。秋声瑟瑟径萧萧。五湖新约尊前订,十月轻寒画里销。 凭翠槛,数烟桡。一楼人外万峰高。青山阅尽兴亡感,付与松风话市朝。
此词为纪游之作。上片首二句点明地点,从远处立足写萧瑟秋景,为全词确定了情感基调。五湖二句写及与友人郑文焯的潇洒游事。下片立足点为还元阁之上,凭栏远眺,河上船只在烟霭中往来,更远处可见万峰山高耸。词人心中不禁感叹,只有青山长久地屹立在那里,看尽人间兴亡。全词写游事,由远及近,再由观景处远眺,井然有序,富于诗情画意,读来如身临其境。词人的兴亡之感本来是由青山长久而世事无常引发,但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赋予青山以人格,让青山见证兴亡,在松林风声之中谈论世间争名逐利之事。故词人心中的兴亡之感表现得很含蓄。此词正可以代表半塘词沉雄悲婉的典型风格。
半塘的学词道路大致与常州词派周济之说相近,但根据上文的具体分析,半塘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遵循周济之说,而是在长期的学词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中间还有所反复,其结果大体与周济之说暗合。究其实,其学词道路与周说已有不少差别,如其不为清真、梦窗、稼轩、碧山四家所囿,并且退辛进苏,对苏轼更加重视,这也是半塘最终能突破常州词派笼罩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