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型研究

2019-05-22刘莉娟

商场现代化 2019年3期

摘 要:省级科研项目依托云课堂平台构建O2O多元化互动人才培养体系应用研究(编号:2016ZZX287),提出了“互联网+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理念,为社会培养互联网人才。以研究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应用研究,以高职院校为试点进行模型构建,整合学院内外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校跨专业跨部门联动,不断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实力,带动线上线下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典型,树形象,多元团队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比赛和就业创业创新项目的运行与推广。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型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在“互联网+”的时代。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将不断推动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践。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物流企业与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近期教育部出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标准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对校企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意义,其课程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提倡互动的教育教学模式探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在教学中始终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坚持实用、灵活的原则,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年-2018年)逐步提高办学质量,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注重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更加健全与改良;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创新;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校院管理能力、提升专业办学中的信息化水平。

积极响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从国家到省再到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灵活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的运作机制。

二、研究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研究中,首先以我校物流专业为例,结合学院发展现状考虑,跨区域跨行业跨校跨专业跨部门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专业转换柔性,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扩大学院知名度。研究成果对于同类院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甚至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也具有推广价值。

三、研究成果应用与推广

构建O2O多元化互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职院核心竞争力的应用研究:

第一步:科学判断信息化教学模式

项目研究中,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为例,结合学校发展现状,采用波士顿矩阵法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适用性科学判别辨析,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型整合物流专业校内外资源,实现优化高效应用。主要考虑以下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物流专业建设中是起关键作用;二是物流专业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整体管理能力提升。

先考虑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物流专业建设中的地位是否较高;在考虑该专业管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能力是否高,如果高,可选择自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模式,如果低,可选择校际校企联盟第三方参与共建共享模式;当某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物流专业建设中的地位较低时可选择按规定采购第三方信息化教学服务提供商服务的模式。

第二步:高职物流专业及其专业群共建共享共赢型虚拟实训体系构建

项目研究中,首先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结合学校发展现状考虑,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采用虚拟化技术进行高职物流专业及其专业群共建共享共赢型虚拟实训体系建设规划,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型整合现有物流专业校内外资源,优化高效应用。

本项目以物联网及云技术为支撑,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管理、配送运输、供应链协作、国际货运代理等相关理论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并通过实训掌握相关企业(制造型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国际贸易企业)的关键岗位能力,提升整体就业素质。通过更新现有经济管理实训室的实训设备,搭建可进行相关领域基础实训的平台,跨平台资源整合,与教学计划相匹配,支持新设定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学生竞赛、和科研项目研究,让学生能够了解这些领域所涉及的基础设施,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创业和升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团队意识。跨区域跨行业跨校联动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主动联合行业品牌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国内外高校和知名企业共建共享共赢型虚拟实训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动态需求,逐步提升物流专业及其专业群为国家物流服务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第三步:O2O多元化互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图 人才培养体系模型

资料来源:云南省教育厅资助性项目【2016ZZX287】研究成果

人才供应链联动评价和共赢模式,可以依托平台设定论坛互动,在线答疑,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来运行,让师生和企业之间“0”距离。在校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体系了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企业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向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有效建议,所有的信息数据都可以在云端共享,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效率提升,科研转化率提升,所有参与方达到共赢状态。

第四步:利用约束理论不断完善此人才培养体系

本研究主要从项目建设程序入手,利用约束理论,应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完善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过程将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性、关联性的系统原则,分析研究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系统、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步:科研成果应用并推广

四、社会效益分析与展望

此研究成果为提升云南省高职院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我校省级优质高职院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模式;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为提升物流专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创新高职院人才培养体系,为后续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施具较强的有延展性和较高的价值。应用之后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需要到学院、企业和第三方的認可,研究成果可推广到省内同类高职院校借鉴。

参考文献:

[1]刘莉娟.依托云课堂平台构建O2O多元化互动人才培养体系应用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

[2]程寿绵.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云课堂探讨[J].北京: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5(34).

[3]赖瑾瑜.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

[4]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年-2018年)[D].教职成〔2015〕9号.

作者简介:刘莉娟(1982.02- ),女,山东潍坊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