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现代相遇
——紫禁城室内乐团建团十周年系列活动综述

2019-05-22赖森强

中国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室内乐紫禁城音乐学院

○赖森强

紫禁城室内乐团是活跃在当今世界音乐舞台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室内乐团,由来自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学府——中国音乐学院的著名音乐家组成。紫禁城室内乐团成立于2008年,其在继承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着力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时代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文化部对外交流的国家高端艺术家团体,十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重大音乐活动,艺术足迹遍布世界各地。2018年是紫禁城室内乐团成立十周年,自2018年11月1日至3日,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了“紫禁城室内乐团建团十周年”系列活动。此次活动分为11月1日“国风雅韵”和11月2日“四面来风”专场音乐会,举办地点为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另于11月3日在中国音乐学院行政楼会议室举行了“民族资源整合与当代室内乐”研讨会。

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展演

本次系列活动首先以两场音乐会呈现,第一场“国风雅韵”音乐会为中国传统音乐专场,所表演的作品均为演奏家们在深入民间采风学习的基础上研习或重新改编的中国民族室内乐作品。其中《寒鸭戏水》(广东汉乐)、《昭君怨》(潮州弦诗)和《福德祠》(潮州音乐)是广东音乐的代表,通过演奏家们的精彩演绎,现场观众徜徉于浓郁的岭南音乐文化氛围中。广东汉乐又称“中州古韵”“雅乐”或“客家音乐”,乐团于2013年2月赴广东潮州对《寒鸦戏水》《昭君怨》《福德祠》《柳摇金》等极富岭南音乐文化特色的作品深入学习,音乐家们一方面尽量保留民间演奏风格,同时为了适合民族室内乐的演奏形式而对作品进行改编整合,此举是对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进行的新尝试。

《寒鸦戏水》通过琵琶、笙、阮、扬琴、古筝等乐器的默契衔接完美地展现出寒鸦在水中悠然自得、嬉戏追逐的场景,乐曲节奏舒缓,表现出一种自在超然的生活情趣。《昭君怨》是潮州弦诗的十大名曲之一,作品带有唐宋大曲遗风,大气恢弘,其讲述了王昭君令人潸然泪下的历史经历。全曲六十八板,由头板、拷板、三板构成,头板音调委婉、沉吟、柔中带刚,转板的过程层次分明,高潮迭起,似怨非怨,似悲非悲。《福德祠》是一首具有独特潮州地方调式音阶的弦诗乐,原为轻三调,后移低一个调并用活五音(“五”代表潮州音乐调式音阶中的“re”音唱名)演奏。乐曲原为当地人民供奉福德老爷的神庙时演奏,风格古朴肃穆,意有“福地神灵振千里,德泽显卓庇万民”的祈愿之感。

《华州韵》和《线戏》为陕西民间音乐的代表,其中《华州韵》是由委约作曲家张新怀创作而成,作品素材来源于陕西当地的戏曲剧种碗碗腔。作品本身根植于深厚的陕北高原文化,现场演奏更进一步将陕北人文特征中洒脱、不羁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线戏》则是流行于陕西的木偶戏音乐,该作品几乎完整地还原了原曲中的旋律特点和结构框架。耐心寻味的是,通过现场音乐家们的精彩展演,木偶戏中滑稽的戏剧成份极具画面感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与此同时,快板与慢板的完美结合,豪迈爽朗、苍劲古朴的演奏风格让人在不经意间即能体会到民间音乐中的多样变化和厚重的历史感。此外,这两部作品为乐团分别于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赴陕西采风的成果,乐团一直秉持源于传统、源于民间的学习创作态度亦是当前国内民族室内乐团的典范。

《梅花操》是有着“中国音乐史活化石”之称的福建南音代表作,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且音乐相对丰富完整的乐种。《梅花操》是泉州南音“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中最为著名的乐谱之一。《梅花操》旋律舒缓,整首作品散发出古乐的典雅和质朴,乐曲借物咏怀,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竞相怒放的描绘,赞颂了刚毅不拔、高尚纯洁的情操。2014年2月,乐团远赴泉州深入学习和了解南音音乐,期间与泉州南音乐团演奏家曾家阳达成合作,此次他也作为特邀音乐家参与本次音乐会的演出和指导。

由北方曲艺“梅花大鼓”过板和唱腔音乐改编而成的《梅花韵》旋律优美流畅、委婉动人。在慢板中,三弦的领奏韵味浓郁,展现出北方曲艺的独特风格。快板部分则将琵琶的音色发挥到了极致,风格激越。整首作品中,乐曲由三弦独奏起兴,琵琶、笙、扬琴、古筝、笛子、阮和打击乐的合奏也相得益彰。以京剧曲牌改编的《夜深沉》诠释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风姿雅韵。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剧种之一,其形式和内容都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同时京剧中的音乐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表现形式。乐曲先以一段激烈的鼓点开场,随后京胡悠绵的琴声预示着作品完全进入主题,整首乐曲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展现出戏剧艺术中特有的对比和冲突。

《上楼下楼》是河南板头曲的佳作之品,板头曲是传统器乐合奏“弦索乐”的一种,是河南大调曲子的组成部分。该作品取材于古典名著《西厢记》,表现了红娘兴冲冲奔上绣楼向小姐报喜讯时的情景。通过音乐家们自如地演奏,小红娘聪明伶俐、开朗活泼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刻画在观众的脑海中。

建团十年以来,乐团的音乐家们多次走进呼和浩特、西安、泉州、西藏、贵州、广东大埔、汕头和潮州等地,对我国丰富的民间音乐宝藏进行发掘和研习。正是因为他们坚守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民间音乐虚怀若谷的求知态度和十年磨一剑的不渝精神才使众多优秀的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二场“四面来风”音乐会选取了七首由国内外作曲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

《风声》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高为杰创作,作品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著名的对联的启发创作而成。在这首乐曲中,既有似自然风声入耳的弦乐描摹,又有用古筝、琵琶等丝弦乐器对风声的写意表达,体现出“风声”似有似无的哲学意味。同时,作者利用现代作曲技法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风”意境展现得恰如其分。《听谷》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秦文琛专为紫禁城室内乐团创作,作者多年来通过对国画的研习,尤其是从宋、元山水画中对大自然的意境有感而作此乐曲。作品试图通过音响空间和色彩的变化,表达对大自然声音的想象。

《四不像》是一部钢琴与民乐相结合的作品,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作曲家高平所作。“四不像”是麋鹿的民间称谓,因其样子与其它牲畜相似,但又不能妥善将其归置于任何一类,故有“四不像”之说。高平对这首作品的解析为:“这是一首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的东西”。钢琴与民乐的配合本身即有标新立异的意味,此外该作品的演绎方式对现场观众来说无疑是一次耳目一新的听觉、视觉体验。钢琴由高平自己演奏,曲风别具一格,弹琴并非弹琴,唱歌却似高啼,时而拍拍打打,时而喊唱吹嘘。这种表现形式与“四不像”的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贴切至极。

《十变五化》由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邹航创作,“十变五化”是一句中国俗语,指事物不断变化的特质。在这首曲子中,“十变”是指对比鲜明的表演状态:独奏与合奏表演的相对独立和混用,中西乐器之间的色彩差异,以及对古代阴阳概念的运用;另一方面,“五化”源于组成万物的五大元素,因此作品分为五部分,同时以五种传统的音乐制作方法为基础,即吹、弯、拉、打、唱,从匠心独具的视角来捕捉中国文化的精髓。乐曲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巧妙的将“十”“五”通过表演状态及演奏技巧相融合,还将“变”“化”的美学特征在音符间完美呈示。

《天运》(帝曰)是新西兰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杰克·波蒂受乐团委约于2012年创作而成,“天运”取材于中国先秦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庄子·外篇·天运》。作曲家对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所表达出的音乐观与现代思想音乐观中的许多相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品所传达的意向是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宇宙之爱Ⅲ》由塞尔维亚Novi Sad大学客座教授阿丽克桑德拉·沃里巴罗夫创作的男高音与中国民族室内乐作品,其创作灵感源于2016年春在中国长达一个月的旅行所带来的感官经验(声音、视觉、味觉、氛围)。一路走来的感官体验附着在中国传统乐器的音声表述,加上高男高音歌唱家肖玛的声歌诠释,令观众沉醉在中西方美学的深远意境中。

《五行》是新西兰音乐学院作曲系高级讲师、作曲家迈克尔·诺里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为创作思维而作,乐曲寓意着“五行”各自对应中国五声音阶的五个音符,全曲音调在每个乐章中起着“基础低音”的作用,整首音乐作品均以其为中心进行展开。作品还采用了大卫·唐恩精彩的视觉演绎,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配合着丰富的中国音乐元素,通过乐团精湛的演奏技艺为观众打造了层次分明的环绕立体声效果。

该场音乐会演出的七首现代作品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为民族室内乐的现代创作提供了新思路,亦为将来民族室内乐的创作提供了可鉴典范。与此同时,观众们在欣赏现代作品时也带有更高层次的哲学审美来对作品进行解读,这在当前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中并不多见。

二、现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的总结与展望

本次系列活动的另一部分是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紫禁城室内乐团承办的以“民族音乐资源整合与当代室内乐”为主题的研讨会。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陕西戏曲研究院、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以及民间艺术团体的众多专家、演奏家参与研讨,研讨会由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系主任张尊连教授主持。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张新怀老师率先发言,他充分肯定了紫禁城室内乐团作为小型化和类型化乐团代表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民族音乐舞台的重要力量。随后由他代读了西安音乐学院乔建中教授的致贺文章《紫禁城室内乐团的不凡之路》。文章高度评价了紫禁城室内乐团十年来取得的非凡成就,并且就乐团理念和作品来源等视角对乐团发展进行了分析。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范晓峰教授认为紫禁城室内乐团十周年音乐会里面透出了三个维度之间的融合和表达,即传统、现代和当下,从时间的纬度来看,传统即代表过去,也相伴着现在,同时还预示着未来。此外,范晓峰教授还认为紫禁城室内乐团十周年音乐会主要体现了四观,即生命观、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尽管两场音乐会标题不同,但二者都是以四观为核心,以四观所承载的具体表演实践为引领,用当下音乐人的视野和情怀为我们展现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同时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生命关系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有机地结合并加以完美地呈现。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梁云江教授发表了关于《民族室内乐现状及思考》的主题发言。梁教授首先介绍了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发展现状,其中涉及该系课程设置、实践乐团和传播方式等。此外,他还就当前全国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的学科建设、演奏法、音响运用和声部排练等方面提出了思考。

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王书伟指出,虽然各大高校都有室内乐乐队,但还没有专业的室内乐团体,因为各院校的室内乐团大都以学生为主,而紫禁城室内乐团则是由国内著名演奏家们组成,这无疑拓宽了中国民族室内乐的表现空间,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演奏形式。坚持传统和吸收国内外著名作曲家来创作新作品,尤其是由外国作曲家来写中国民族音乐,是融合中西方音乐相互借鉴的重要做法,这是“文化走出去”的一个伟大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杨青教授认为,紫禁城室内乐团选择的道路明晰,即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现代或国际。从发展眼光来看乐团,无论是举办一场传统的音乐会,抑或是学习一些传统音乐,不管是潮州音乐、南音、碗碗腔还是京剧,都必须是踏踏实实的践行。优秀的作曲家知道自己去采风是“要什么”,他们懂得如何将民间音乐的精髓采集回来,进而展现在舞台上。如果一个团、一个演奏家没有较高的艺术品味,那么这个乐团将很难成型,一时喧嚣,亦终究会被遗忘。

紫禁城室内乐团驻团作曲家高平、邹航分别对乐团近十年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中邹航还分享了其创作《十变五化》的心路历程:乐曲涵盖了五个地区不同的音乐文化,包括西北地区和南方的云、贵、川、湘等地区,一首作品集中了各个地区的音乐风格,对创作来讲是很大的挑战。我与乐团的演奏家们相处十年以来关系非常融洽,有幸能与如此多的艺术家合作,他们在专业追求上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现状的执着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希望与紫禁城室内乐团共同成长。

华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张晓峰老师认为,紫禁城室内乐团十年来都一直围绕着两个主题(传统与现代)进行研究探索,并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迈向国际舞台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乐团一方面从民族民间音乐入手,对其进行保护、整理、传承、推广;另一方面把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并将中国民族音乐逐步推向世界舞台,与西方主流音乐进行对话。乐团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基于这样的不懈努力和坚持,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星海音乐学院王文礼教授认为紫禁城室内乐团十年来的努力在民乐发展上开启了典范作用,通过本次系列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前景,这能在全国的院校和团体中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此外,作为地方院校的代表参与今天的研讨,他认为在优秀传统文化边缘化现象严重的当下,作为地方院校的星海音乐学院应继续基于岭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希望从丰富的地方音乐资源中汲取养分,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陈春园对两场音乐作出了翔实的评述,她认为这两场音乐会足以说明紫禁城室内乐团已经走在国乐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是探索中国当代民族音乐与世界对话的范本,值得其他地方院校好好学习与借鉴。此外,她指出特别值得大家学习和反思的,是乐团尊重传统、尊重民间,坚持挖掘传统民间音乐的宝藏,深入到民间去采观,向老艺人虚心学习和请教的务实精神和态度。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王先艳副教授的发言主要从学习中国传统器乐的四个层次出发。他认为第一层次是传统曲目的学习;第二层次为风格的学习,传统音乐的律、韵与润腔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既要注意其与西方不一样的律制与调性特征,亦需学习多样的传统技巧。另外,在传统器乐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还应加强第三层次的学习,即传承体系层次。例如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这是一种基于乐谱记录的骨干旋律而进行润腔以及即兴演奏技艺的训练,是需要长期学习的。如潮州音乐,先念唱乐谱,练习简单旋律,然后练习润腔和不同的吹奏方法,再经过长期乐队配合的“浸泡”,才会有“你繁我简”“你进我退”等不同乐器间的相互衬托。传统丝竹乐/弦索乐都是室内乐,他们共同的基因就是支声的演奏,而支声演奏需依靠润腔和即兴演奏的能力,这些能力又来自于传统的传承体系。第四层次为音乐思维方式和文化品性的习得,该层次是前三个层次的综合。此外,在传统音乐专业化发展方面,他认为西方专业音乐是建立在作品和作曲家基础上的体系,整部西方音乐史就是作品史、风格史,然而在非西方音乐文化中,同样存在具有完整体系性的音乐传统。由于记谱方式、传承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一样的文化品质,通常属于以演奏家为核心的音乐体系。这些音乐体系的主体是演奏家,演奏家必须具备在基础音乐旋律框架上进行润腔处理和即兴演奏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曾经的传统。我们专业院校的国乐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音乐体系之上,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紫禁城室内乐团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但是,在维护与发展中国传统器乐传承体系及其原有的音乐思维方式上,我们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为期三天的紫禁城室内乐团建团十周年系列活动于2018年11月3日在中国音乐学院正式落下帷幕。本次活动是一次多元化、整合性的学术盛宴,其既有精彩纷呈的民族室内乐音乐会,亦有对民族室内乐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的学术研讨。在当前全球化的文化生态背景下,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发展之主流。我国传统音乐也正在努力与西方音乐产生多重对话,并已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紫禁城室内乐团即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中脱颖而出的代表,乐团根植于厚重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积极参与到国际音乐话语体系中,其发展历程正是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实践,也得到中西多重审美标准的认可,它为中国民族音乐立足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树立了优秀典范。

猜你喜欢

室内乐紫禁城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紫禁城之旅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音响上的新探索
紫禁城365
紫禁城600年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