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乐角度审视戏剧
——歌剧《兰花花》的创作与思考

2019-05-22张千一

中国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兰花花媒婆唱段

○ 张千一

歌剧不同于其他戏剧门类,尤其是剧本为王的话剧,我们通常讲莎士比亚的戏剧、曹禺的话剧、老舍的话剧,他们都是编剧,所以剧本为王。歌剧是以音乐为载体,以作曲家为核心的戏剧。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在美国音乐学家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的“译者序”中写道:歌剧中的文学因素——脚本,并不是“戏剧”的同一语。我认为歌剧剧本的主要功能和作用,一是设计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二是构成人物之间的戏剧关系,三是赋予故事情节推进发展的合理逻辑(包括场景构思等)。坦率地说,剧本非常重要,它甚至是音乐灵感的最初源泉,但剧中的人物性格、戏剧的结构关系、事件的冲突发展等要素如果不能通过音乐形象具体化,那么,剧本的确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歌剧的“戏剧”含义。正如美国音乐批评家、钢琴家、作曲家爱德华·T·科恩的观点,音乐戏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每一个重要的戏剧动作必须在某处转译成音乐的表述,必须依赖音乐作为我们的导向去理解作曲家的脚本台词概念。

歌剧《兰花花》从文本创作到音乐创作,再到2017年10月1日首轮演出,历时近七年之久。《兰花花》的剧本大概是从2011年初就开始创作了,到我进入作曲阶段已是2014年的八九月份,那个时候我才接受委约,开始构思,动笔是在2015年初,一直到2017年10月首演。这部歌剧是目前国家大剧院创作时间最长的一部歌剧,以至首演结束的那一刻,所有经历漫长创演过程的人无不尽情地松了一口气,七年怀胎终于生下《兰花花》这个孩子,真是太不容易了。

回头来看,《兰花花》的创演历程至少说明两点。一点是这个题材值得写。通过同名民歌,大家也许都了解,《兰花花》的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原的陕北农村,讲的是普通人物的普通故事,然而就是这个小题材反映出的却是一个具有普世价值和经典意蕴的大主题,即爱与人性,这个主题真的是很了不起!因此,坚守七年值得。另一点是这部歌剧不好写。为什么不好写?因为我们给这部歌剧的定位是既要用音乐完成一种中国式的表现,又要与世界歌剧舞台接轨,尤其要符合歌剧艺术规律,具有真正意义的、全方位的音乐戏剧性。我甚至认为这比好听还重要,比好听更难写。

为此,除了蓝家河众乡亲(合唱)及四个调侃的青年、四个中老年乡绅外,我设计了六个主要人物:

兰花花(戏剧女高音),本剧最核心的人物。她的音乐主线有两条:一是性格主线,从“敢爱敢恨的兰花花”“我不嫁”到“投河跳崖我不怕死,可我俩的娃娃还没见过天”,再到“求求你,别碰我”“我不明白,天下道理该问谁”,又再到“天也凄凉,地也凄凉,天地一片苍茫”……兰花花从具有强烈世俗反叛精神的性格一步步转变为无奈、祈求、孤独、绝望;二是爱情主线(兰花花内向性格主线),从三次不同形式演唱的“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到《怎么办》唱段中“骆驼哥哥你在哪里,兰花花我一人好孤单”,再到《抬头生死两茫茫》唱段中“心上人一世牵挂,为了你寸断柔肠”,表达了兰花花对爱情的浪漫追求和执着坚守,情真意切,感天动地。

第二个重要人物就是周老爷(男低音)。周老爷是剧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人物角色,他在乡里可谓知书达理,颇有名望,但是看到兰花花后,就再也无法用道德制约自己,人性从此泯灭。我专门设计了一个以铜管为主导音色,贯穿全剧的三连音音型组作为周老爷威严的动机,反衬了他内心的欲望和躁动。这个动机很重要,具有强烈的符号意义。

第三个人物是赶羊(戏剧男高音)。第四个人物是“兰花花大”(男中音),文字上写的“大”,陕西人念“da(二声)”。这两个人物都是悲剧式人物,一个自卑,但从心里喜欢兰花花,后来逐渐知道被骗,精神崩溃;另一个老实,知道女儿怀孕,怕丢了祖上的脸面,先无奈地与周老爷设计嫁人遮丑,真相大白后当众气死。因此,赶羊的音乐性格主调是伤感,“大”的音乐性格主调是郁闷。

第五个人物是骆驼子(抒情男高音)。咱们在座的歌唱家李扬也参加了演出,饰演骆驼子,他也是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骆驼子在原剧本里戏份很重,我经过对每一个人物戏剧发展线索的仔细分析和梳理后,为骆驼子进行了全面“瘦身”。全剧故事因他而起,他“现身”最早,从序幕开始就有骆驼子,但又最早出局。第一幕结束时骆驼子即被赶出了蓝家河,后边的一次出现是他离开蓝家河之后走西口时思念兰花花,第四幕他是作为画外演唱出现的。我认为:骆驼子是兰花花追求真爱的一个唯美符号,这个符号的具象化概念主要不是外在的人物形象上,而是“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这个唱段旋律的反复出现,这个爱情主题的旋律如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听觉印象,这就足够了。

第六个主要人物是媒婆(女中音)。媒婆这个角色在原剧本里并没有,在通盘思考如何构思全剧音乐时,我觉得如果这部歌剧缺少女中音角色多少是个遗憾:声种不全,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都有,就是没有女中音。另外从戏剧丰富性的角度来看,也需要一个生动鲜活、穿针引线的“丑角”,我把想法与编剧进行了沟通,包括怎么加、在哪儿加等等。其实原剧本很多地方的语言表述都把媒婆的语意写出来了,只不过没有媒婆这个人物,是通过其他的乡里乡亲在那儿挖苦讽刺说出来的。我和编剧为此沟通得很细致,就这样,在剧作家的支持下加了个人物。媒婆的戏份儿虽然不多,但我用八度上下大跳的音乐主题动机和“人尖尖(儿)”的从上行大滑音、“唱大戏,大戏”越来越高的强落音等特点鲜明的音乐形象,活灵活现地把媒婆仙气十足且特别能“显摆”的那股招摇劲儿表现出来。另外,我还设计了非常生动的节奏织体表现出一个小脚女人八面玲珑的步态,对媒婆的性格展现尽量做到入木三分。其实后来《兰花花》的演出,媒婆这个角色是蛮出彩的。非常感谢中国音乐学院的两位老师,一位是郝苗老师,另一位是陈冠馥老师,她们成功地饰演了媒婆这个角色。歌剧《兰花花》有很多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或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歌唱家参加,如薛皓垠、张英席、关致京等,在此一并感谢。

下面我就放一下媒婆的两段视频,从中可以感受媒婆这个人物,视频是由郝苗老师饰演的:媒婆一幕出场,这里一个八度大跳;媒婆三幕出场,“真的,假的”,同样是八度大跳。媒婆这个人物非常生动鲜活。

2014年我接受《兰花花》委约后,最先动笔写的是第二幕,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对剧本中天涯沦落人与骆驼子的人物关系如何在音乐中体现,以及骆驼子、赶羊与兰花花的戏剧关系如何确立等有疑问,也就是说从音乐角度审视剧中人物的话,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人物的删减可能,谁是更重要的人物等等。实际上,二幕写完之后,原来有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叫天涯沦落人,他是骆驼子中年时的一个艺术形象,后来我把他们合二为一了。另外就是赶羊在这部剧中到底有多重要,全剧写完之后,才明确赶羊是男高音的一号,他的确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二幕原剧本写得很完整,重点写的就是周老爷、“兰花花大”和兰花花,人物关系没有牵扯到天涯沦落人(我后来删掉的这个人物)和赶羊,也不影响我继续判断其他人物的戏剧走向,而且对一幕、三幕、四幕最终的戏剧关系和人物关系的确立等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咬合作用,所以我先写的是第二幕音乐。下面我就放一下第二幕的视频,大家可以结合谱例感受其中戏剧性音乐思维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影响。放完视频后我再就几个主要唱段和语言、语音、字、节拍运用等做一些简要的说明。我之所以放完整的第二幕,是因为我最初写的就是这一幕,2015年年初开始创作,同年5月第二幕即进行了坐唱,这一幕的音乐一直到演出也没有做过调整。

这一幕开始实际上是一个幕间,女声合唱和男声合唱都是在幕后唱的,骆驼队逐渐西行,骆驼子就在这个队伍当中。视频里面的骆驼子是张英席饰演的。这是骆驼子和兰花花最重要的一个爱情二重唱“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周老爷最重要的咏叹调“自从那一天”也在第二幕。

我刚才给大家完整地播放了第二幕的视频,因为第二幕是我最初写的一幕,在没有确定一些人物发展脉络的情况下,先把第二幕写完。第二幕剧作家写得很精彩,这里面有很多语言对白的地方,这些语言对白都是在音乐的结构设想当中的,而不是话剧加唱,是放在非要说的地方,它和音乐是包在一起的。除了《我(你)不嫁》那个唱段,原剧本这两段唱是分开的,兰花花唱的是“我不嫁”,“兰花花大”回她说“你不嫁你……”,我觉得如果作为歌剧来写,把两个人的不同心理放在一个唱段,变为二重唱,这样可能更符合歌剧的艺术特点,因此我把兰花花的“我不嫁”和“兰花花大”的“你不嫁”整合在一起了。

下面我简要地就第二幕几个主要唱段,包括语言、语音、字、节拍等写作上的思考做一些说明。

《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这个唱段是兰花花、骆驼子很重要的一段爱情二重唱,在全剧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在二幕开始,第二次是第三幕,以骆驼子画外唱为主,骆驼子是在遥远的地方唱的《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兰花花则是在近景处,唱的是复调声部。第三次是第四幕兰花花一个人唱《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表达了兰花花对骆驼子的深情思念,其旋律优美动听、情感质朴单纯。尤其是唱“天上”“心上”时同音、落音的一高一低,“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天上”唱的是f2,“苦苦的思念留在心上”,“心上”实际上是心里,是低八度的f(f1),一个高八度的f,一个低八度f,就是一高一低的落音。还有支声复调与心境表达的一分一合,骆驼子和兰花花第二段唱的时候有支声复调,他的语言也是不相同的。另外就是“苦”音的运用,“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后“苦苦的思念”中“苦”字真的落在“苦”音上了,这个“苦”音的效果有一种飘然而至的清新感觉。创作中,我是特别想让这个唱段既具有浓郁的陕北民族风格,同时又感觉到很洋气,它不是那种土掉渣的歌,而是具有现代的气息,所以在调式,在许多音的听觉安排上,我尽量想表达出一种至纯至爱的唯美品质感。

紧接着下面一个唱段,就是周老爷的咏叹调《自从那一天》,这是一首表现人性崩溃的男低音咏叹调。这段唱音乐形象生动,音乐性格鲜明,且音乐张力极大。顺便说一下,《兰花花》的缩谱和总谱基本上是一样的,如同《图画展览会》《鹅妈妈》的总谱和钢琴谱,我是按照钢琴谱配写的总谱。我在你们通过小视频看到的这个缩谱以及总谱上都标注了“感叹、感悟”“欲望之火”“紊乱的情绪”“仙仙欲飘”“再次紊乱的情绪”“难以忍耐”“感慨的”“急切的”等八个提示性文字术语来概括周老爷自从那一天看见兰花花后十分复杂的心理裂变过程。就这一个唱段,即把周老爷的复杂心理都表现出来了。

此外,作为全剧最先创作的第二幕音乐,它也为整部歌剧的风格奠定了基础。具体地说,为了更好地塑造周老爷、“兰花花大”、兰花花等人物性格,我特别注重了语言与音乐的关系、语音与音乐的关系、节拍与律动的关系等中国原创歌剧中的母体元素,这些音乐元素其实源自于中国文化。比如二幕(5)周老爷唱段《有救》(谱例第18页207-209小节)中“有救,有救,有救,只要你听我的”,先是五度,后是八度,然后再接近于说白,语气越来越重,调门越来越高,把周老爷胸有成竹的这种自信状态表现出来。再比如语气式的宣叙风格,对白的适度间插对人物心理描绘和性格塑造起了很大的帮助,像二幕(谱例第15页161-178小节)“兰花花大”唱“周老爷啊,可愁死人了,我说不出口啊”这种宣叙风格,其实我们听起来觉得是非常能够接受的。又如二幕(6)周老爷《那是个傻娃》唱段(谱例第19页226-239小节)“嫁妆不用你备,喜事(儿)由我办了,过了门(儿),让她给我做点活(儿)”,这里面有几处儿化音,在语音方面强化了儿化音,即强调了周老爷作为一族之长的另一面,那就是很温和、很亲切。儿化音在全剧中周老爷唱段多次用到,其性格的双重性甚至多重性可见一斑。

还有,二幕(7)中兰花花和“大”二重唱《我(你)不嫁》(二幕246-283小节),剧本原是《我不嫁》和《你不嫁》两个平行唱段,我把它合二为一写成更具歌剧特色的男女声二重唱,其特点是节奏和演唱之间的紧打慢唱,二重唱本身又构成一慢一快的律动关系。《我(你)不嫁》在兰花花唱拖腔长音的时候,“兰花花大”唱的是快节奏,一慢一快,重唱特点鲜明,板式特点也很鲜明,既发挥了传统歌剧重唱的作用,又借鉴了中国戏曲的板腔形式。我记得10月1号演出的时候,歌唱家魏松专门从上海来看了,他看完以后跟我说,这个二重唱,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觉得这是中国式的二重唱,但是又很歌剧化。

二幕最后一个唱段兰花花咏叹调《怎么办》(285-313小节),还有后来创作的第四幕《抬头生死两茫茫》,我都结合了陕北音乐中的“哭”音。“哭”音就是这个音,像“我不怕死,可我俩的娃娃还没见过天”等处的人声写法与中国戏曲的声腔音韵有很大关系。这些唱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把它称之为核心唱段式的咏叹调,它也是咏叹调,但是和西方咏叹调还真的不一样。

如果纵观全剧,《兰花花》第一幕情节仅仅是戏剧发展的铺垫:兰花花和骆驼子钻了谷子地的事儿被发现,乡亲们议论纷纷并请周老爷做主把败坏乡间风俗的外乡人骆驼子赶出了蓝家河。而第二幕才是戏剧展开的重要环节:“兰花花大”发现兰花花怀了娃,害怕暴露败坏祖宗名声,正好发现情绪紊乱之中窥视窑洞的周老爷,请他帮忙,周老爷心生一计,让兰花花嫁给他家的下人“赶羊”,以便达到日后占有的目的。兰花花不从,唱《我不嫁》,想以死相逼,可想到她和骆驼子的娃还没见过天,唱《怎么办》,这便引出了后面的故事:无奈嫁给赶羊,被周老爷威逼不从,真相被告知后“大”气死,“赶羊”疯走离乡,在周老爷“把她赶出去”的喝令之下,兰花花一步步被逼至绝境,投河自尽……由此,“赶羊”被推到事件的核心,本来在二幕之前“赶羊”是无足轻重的,后成为重要的一号男高音角色。

而天涯沦落人和骆驼子合二为一,是我在写二幕音乐之后来审视一幕、序幕,再审视三、四幕,最后才把人物确定下来的。最终,天涯沦落人和骆驼子合二为一,天涯沦落人这个人物就没了。原剧本中最开始是天涯沦落人唱《兰花花》,原生态式演唱,合二为一简化成一个唯美的符号式人物——骆驼子后,很唯美,那么再加入生动鲜活的媒婆,全剧人物构架逐渐才清晰起来。

经过近三年的音乐创作(其中2015年10月13日演出《兰花花》几个片段),《兰花花》终于在2017年10月1日至5日世界首演。在首演节目册里我这样写道:

中国人始终有自己的民族情怀,艺术家更是如此。

歌剧《兰花花》既不是文学名著的改编,题材也未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节点有背景关联,而是源自于一首淳朴动听且散发着黄土高原泥土之芳香的陕北民歌“兰花花”。这首根植于民间的普通叙事性歌曲在中国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其实已经很不普通,值得一写。但是,歌曲“兰花花”和歌剧《兰花花》仅就体裁形式而言就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在歌剧《兰花花》里,民歌“兰花花”更多的是以核心动机材料或精心设计的结构性戏剧情境而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在《兰花花》这部歌剧里,《兰花花》这首民歌就用了两次:一幕和尾声,都是以合唱形式出现的,而且是作为场景的需要出现的。)作曲家作为歌剧的“中场发动机”,最为重要的恰似用音乐塑造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用音乐全面覆盖文本,整体解构戏剧,用音乐风格先导性地确立戏剧风格,从而完成以音乐承载戏剧的使命,这部歌剧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由民歌的戏剧外延形式,使其具有史诗品质,并能与世界歌剧舞台接轨。

上面写的那段话是我对《兰花花》音乐创作的整体思考和阶段性总结,请大家注意我提到的这三个“用”,即:用音乐塑造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用音乐全面覆盖文本、整体解构戏剧;用音乐风格“先导性”地确立戏剧风格。下面我边放三幕二场的视频边对照谱例请大家看,乐谱上非常细致的文字说明最能体现我讲的这三个用。尤其是大家可能对第三个“用”,即“用音乐风格先导性地确立戏剧风格”可能还有疑问,实际上在我的乐谱当中,已经把人物、戏剧的存在关系全部都写出来了,是在导演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的。

下面我放一下第三幕的视频:这是兰花花和“赶羊”入洞房,很温馨,很感人。“赶羊”想亲近兰花花,但是又不敢。兰花花害怕而恐惧,而“赶羊”无比欣赏兰花花,他俩是完全间离化的两种心态。兰花花拒绝了“赶羊”,但是她的心理又是非常矛盾的,下面是“赶羊”最重要的唱段《人群里我就是一只羊》。兰花花也很同情“赶羊”,但是她没办法,她没办法跟他说出来。兰花花告诉“赶羊”真相后,有些疑惑的“赶羊”逐渐地清醒。“赶羊”情绪几近失控,气得跑了,《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第二次出现,晃荡的幽魂周老爷,婚礼上喝多酒。下面,周老爷进房间了,兰花花有点惊讶,这是周老爷的“三连音”,威严的一个动机,兰花花还是很单纯的,她不知道这个过程,兰花花苦苦哀求,周老爷不顾颜面的表态,强烈的对峙,兰花花终于明白了周老爷的意图。

刚才是三幕二场全部音乐,最后的乐队片断其实是一个三幕和四幕的间奏曲,因为它是连下来的,所以我就连着放下来了。大家看三幕二场,如果要是对照谱子就能够看到,我在所有人物的唱段或者是音乐的进程当中,基本上都有文字上的说明,很细,很细。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出这三个“用”,尤其是“用音乐风格先导性地确立戏剧风格”,音乐已经完成了整个戏剧发展推进的全过程。

对《兰花花》这部歌剧的自我偏爱,相当程度源自于我对剧中每个角色音乐性格精致打磨时的苦思冥想,甚至有些较劲地琢磨关键字节的细微处,也许是越写越投入。这部剧当中很多处,兰花花都唱到了“死”字,比如说二幕她被迫嫁人时,最后唱段《怎么办》当中唱到了“生也难,死也难”“我不怕死”,这个“死”都是带有腔韵的。三幕“可是我肚子里的娃不能和我一起死”,非常夸张,从一个十二度上行的大跳滑音,把这个“死”从低至高夸张地滑上去。这些“死”字的腔式语言处理手段,把单字的意义强化至极,起到了一字千钧的作用,同时又把兰花花在命运发展过程中的性格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再比如,“兰花花大”第四幕,如天旋地转般的反复演唱“天呐”,因为他被周老爷戳穿了真相之后,他觉得没法面对祖宗了,没法面对他死去的女人了,所以唱“天呐”。我反复琢磨这个“天呐”要怎么唱,我就用了一个连续的前十六分音符,把人失控时的那种喊叫式的语音调门表现出来,“天呐……”很生动,是“大”那种癫狂的状态,最后他唱着“天呐……”气死了。

在歌剧《兰花花》音乐创作过程当中,我始终把戏剧性放在首位,包括事件的戏剧性、人物的戏剧性、唱段的戏剧性,甚至字的戏剧性,那么合唱对一环扣一环的戏剧推进,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唱在整部剧里就是蓝家河的村民。我们这部剧的导演陈薪伊,把蓝家河村民称为芸芸众生,我很赞同,这些村民时而议论纷纷说三道四,时而挖苦讽刺乱嚼舌头,而第四幕知道真相后,善良淳朴、充满同情心,尾声他们又成为兰花花故事的传颂者,高歌人性、赞美爱情。下面我就放这一幕的合唱《延安府临镇川谁不知道》的视频。先看一下谱子,这首戏剧性极强的合唱由ABCDA五个段落组成,具有三部性结构特征。头尾两个A段节奏急促,表现了蓝家河众乡亲对兰花花“白日里倒跟人钻了谷子地”的事儿议论纷纷,甚至吵吵嚷嚷地怀疑“到底真的假的”;B段在行板速度中继续乡亲们的议论,开始以女声合唱为主,穿插男声窃窃私语“真的假的”,后转入叙述性很强的混声合唱部分,以无伴奏为主;C段是散板,一个愤愤不平的男人跳了出来,对“一十三省无人不晓”的兰花花就这么“不明不白”表示极大的愤慨;D段小标题为“四男子挖苦愤愤不平的男人”,中速,是一段带有诙谐调侃风格的男声四重唱。2015年10月国家大剧院歌剧音乐会演出了《延安府临镇川谁不知道》,这段合唱时长是6分半钟,很长,整个的合唱构思巧妙、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其交响化思维使得该合唱时而气势宏大、时而精巧细腻,和声语言及织体形式也非常别致。值得一提的是《兰花花》的合唱写作手法很现代,例如上面谈到的合唱,51小节“真的假的”,运用了微复调的手法,表现一群乌合之众毫无统一性的议论。因为蓝家河的乡亲们,不像我们军队都是步调统一的,我就是要表现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的喧嚣本身就有一种微复调的错位感。在一幕合唱《教训他》、四幕合唱《真相》中,我也运用了微复调手法和多调性“卡农”来表现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农民。通过合唱也表达了我的歌剧戏剧观——所有台上表演的人都是人物,都是戏剧展开的参与者。

最后我想给大家放一下四幕合唱《饶她了吧》、兰花花咏叹调《抬头生死两茫茫》和尾声合唱《兰花花》的视频。《饶了她吧》表现了蓝家河村民由“刁”由“蛮”到“憨”到“善”的转变,这就是陈导讲的芸芸众生的转变,他们此时对兰花花无比同情。《抬头生死两茫茫》是兰花花在绝望中演唱的一首咏叹调,也是她离开人世前最后的心声。在乐队心痛万般的前奏之后,兰花花唱出了四个“凄凉”,其中陕北“哭音”的运用和弦乐队的半音滑奏把凄凉感和哭泣声揉捻在一起,声声绝望。从“骆驼哥哥你在哪里,兰花花我泪眼相望”到“心上人一世牵挂,为了你寸断柔肠”再到“心也不变情也不变,哪怕是生死阴阳”情感层层递进,表达了兰花花对骆驼子忠贞不渝、至死不变的爱,感人肺腑。最后的“阴阳”二字以十四度上行滑音(e1-d3)大跳寓意了阴阳两界和生死两极,令人心碎。这首咏叹调的主题动机源自于《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实际上我是把最温馨浪漫的爱和最孤独绝望的爱作为人物命运发展和归宿的一条重要戏剧线来精心设计布局的。尾声合唱《兰花花》共有四段,音乐结构为A A A1 A2。前两个A段“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和“五谷子(的那个)田苗子(儿)”遥远、亲切、凄美,调。A1转为C调,音乐宽广,旋律在保持原民歌旋法的基础上换音不换魂。我把“换音不换魂”给大家做个解释:《兰花花》这首民歌我在写歌剧的时候觉得是非常难处理的,因为它最开始的起音就是最高点,“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就是最高点,越来越低,越来越低,从高开始最后到低,高起低落,所以说这是很难加以发挥的。因此我在转为C调的时候把它设计成一个音域宽广的赞美的段落,只能采取“换音不换魂”,“蓝格英英的彩……”把音换掉,明朗高亢,但是旋律的魂没换,给人以耳目一新却并不陌生的感觉。A2的段落情绪再一次推向高潮转到了降D调,半音转调,我专门在此标注“释怀般的赞颂”,赞颂爱情、赞美人性,最后合唱在乐队恢宏的气势之中震撼人心地高唱“兰花花好”。

刚才我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了歌剧《兰花花》的创作与思考,《兰花花》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从“高原”走向“高峰”的艺术之路还在继续,我相信中国艺术家不仅仅有博大的民族情怀,也一定会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我们要用真情把美丽动人的中国故事唱给天下人听,讲给天下人听。

猜你喜欢

兰花花媒婆唱段
媒婆李
媒婆李
绵绵古道连天上
降火
一弯新月挂半天
兰花花新传
三年只为这《兰花花》——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兰花花》观后
火呀火呀
本期话题:古代媒婆的故事
兰花花期调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