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微变化研究

2019-05-22骆北刚刘小玲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互动学习研究者对象

骆北刚,刘小玲

(石河子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1]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体系,在唤醒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合作学习研究过分关注对合作学习“点”的研究,而忽略了合作学习的本体功能。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微变化研究法,探究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阶段划分及标准

合作学习以2~6人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教学活动理论中的“活动”是一个包含各种要素、关系、过程和功能的立体系统。本研究借鉴上述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将合作学习划分为合作学习过程和合作学习结果两个阶段。

在相关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需要,对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中的行为进行分类。如表1表2所示,合作学习过程包括7种行为,合作学习结果包括8种行为。

表1 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

表2 合作学习结果中的学习行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采用微变化研究法,主要研究以下问题:其一,在合作学习过程阶段,研究对象的学习行为呈现什么特征;其二,在合作学习结果阶段,研究对象的学习行为呈现什么特征;其三,从整体来看,微变化视角下的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存在什么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为了达成研究目标,研究者将“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师2017年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的7节课作为研究对象,7节课中共有阅读课5节、写作课2节。其中,共截取合作学习片段15个,片段总时长为3458秒,共计57分38秒。

(三)合作学习片段划分及标准

本研究将20秒作为本研究有意义的时间片段,并作为分析的最小时间单元。若该值设置过小,无疑会增加无意义的工作量;若设置过大,则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精确性。通过研究者的仔细观察,20秒的时间片段较为合适,在具体行为记录中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合作学习过程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特征

为了得出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阶段的行为特征,研究者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中的频率描述统计对学生在每个单位时间段内发生行为的频率及其所占百分比进行具体的描述。同时,研究者对SPSS19.0分析出的表格作了一些调整,但对原始数据并未任何改动。调整后的表格如下:

表3 合作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行为统计表

注:本表格中所有时间单位均为秒,行为统计数字代表该行为在所有行为当中的有效百分比。

从表3可以看出,1~20秒间,研究对象的学习行为从高到低依次为零行为(35.9%)、互动学习行为(20.5%)、倾听同伴行为(16.7%)、自主学习行为(12.8%)、询问行为(7.7%)、指导行为(6.4%)。从整体来看,零行为、互动学习行为、倾听同伴行为、自主学习行为共同构成了此片段的主流学习行为。该特征说明研究对象对教师的合作学习指令要么不明确,要么没有合作意识,表现极其被动,其中35.9%的零行为是重要佐证。

40~60秒间,研究对象学习行为从高到底依次是互动学习行为(41.7%)、自主学习行为行为(25.0%)、倾听同伴行为(16.7%)、零行为(11.7%)、询问行为(3.3%)、指导行为(1.7%)。从整体来看,互动学习行为与自主学习行为共同构成了此片段的主流学习行为。该特征说明互动学习在延后发生。

80~100秒间,研究对象学习行为从高到低依次是互动学习行为(33.3%)、自主学习行为(27.1%)、零行为(25.0%)、倾听同伴行为(8.3%)、指导行为(4.2%)、询问行为(2.1%)。从整体来看,互动学习行为、自主学习行为、零行为共同构成该片段的主流学习行为。该特征说明研究对象不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个人责任。个人责任要求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2]

(二)合作学习结果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特征

合作学习结果阶段主要指的是教师检查学生小组讨论成果的过程。研究者对这一阶段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发现有两个小组没有结果检查过程(第8组和第15组),10个小组在100到120秒之间就结束了检查过程,两个小组持续到第200秒,仅有一个小组持续到240秒。因此,研究者对120秒前的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

表4 合作学习结果学生学习行为统计表

注:本表格中所有时间单位均为秒,行为统计数字代表该行为在所有行为当中的有效百分比。

研究者通过SPSS软件对学生在合作学习结果中的行为进行频率统计分析,得到表4中的数据。由表4可以看出,1~20秒间,研究对象的学习行为从高到低依次是零行为(55.1%)、展示答案行为(36.2%)、举手行为(8.7%)。从整体来看,零行为与展示答案行为构成此片段的主流学习行为。该特征说明学生不明确自己的答案或者对自己缺乏信心。

40~60秒间,研究对象的学习行为从高到底依次为展示答案行为(43.9%)、零行为(40.9%)、举手行为(10.6%)、解释行为(4.5%)。从整体来看,展示答案行为、零行为、举手行为构成此片段的主流学习行为。除此之外,学生首次出现解释行为。本研究中学生的所有解释行为均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的。可以发现研究对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是极其被动的,研究者的观察以及10.6%的举手行为和40.9%的零行为均可反映此问题。

80~100秒间,研究对象的学习行为从高到低依次为零行为(69.0%)、展示答案行为(23.8%)、举手行为(7.1%)。从整体来看,零行为与展示答案行为共同组成了此片段的主流学习行为。该特征说明研究对象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时不积极,可以推断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未能得出满意的成果。

(三)微变化视角下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维度

教师对合作学习组织不够精细,具体表现为:

第一,不明确什么任务适合学生合作学习。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读课文或者描述自己家长的外貌,这种任务是没有小组讨论必要的,因而此类合作学习的任务设置是有问题的。

第二,小组分配不合理。合作学习中所讲的小组分配遵循的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据研究者观察,教师多以座位为标准,要么前后桌一组,要么临近的同桌组成一组,这样的分配原则会使合作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下达合作学习指令不够清晰。教师没有给予明确的指令,会导致合作学习启动慢,使大部分学生感到迷茫。

第四,未给予学生资源支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更关心的是其形式而非内容,给学生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时,没有给予材料支撑,也未关注小组内部的合作情况。

第五,评价方式不得当。在结果检查过程中,教师多抽取不同小组的某个人回答问题,而且回答问题的人很少。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没有给予恰当的反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学生维度

学生没有合作学习意识,具体表现为:

第一,沉默。课堂里个别学生的沉默可能是学生的个人问题,但大多数人沉默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探索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沉默。

第二,表现被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以及结果检查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一直被教师主导,互动以及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少数。这说明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是比较被动的。

第三,没有融入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倾向于自主学习,而且在同伴回答问题时没有补充与提示行为,说明学生没有将自己看作小组的一份子。这可能与教师的合作学习组织评价设计有关。学生对评价形式不明确,因而没有动力为小组获得更多的荣誉。

四、结论

通过微变化研究法对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过程及结果检查阶段学生行为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够得当,小组分配不合理,组织不够精细,学生缺乏合作学习意识,表现被动等。但对其形成原因未作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希望更深入地探索其原因,以期为进一步改进合作学习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互动学习研究者对象
神秘来电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基于互联网UMU互动学习平台下地理教学——以“我们身边的自行车”一节为例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在线互动学习APP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