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在西部贫困地区认同的现实困境及实现方式

2019-02-22杜向辉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民族旅游

杜向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陇南 7425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促进农业及广大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再次说明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西部贫困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方位、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西部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了对乡村振兴战略认同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党中央一直将“三农”问题视为党与国家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在重大场合及相关会议上强调农业、农民以及农村地区的重要性。习总书记更是时刻将农村的建设和广大农民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心系“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发展。通过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我国“三农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可由于受到经济和思想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农民及农村在实际发展中依旧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即农业生产方式较落后,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和自然资源间出现明显矛盾;农业产业化运营优势依然不足,存在产业运营管理方式传统、运营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农村老龄化严重、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以及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二)意义

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矛盾在“三农”问题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可相反的,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涌现出许多问题。例如,农村地区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大面积出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局面。其二,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规模化以及产业化的形式,可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依旧停留在单一化的生产中。对此,乡村振兴战略重新提出了整体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高效、乡风文明以及生活富裕。这些新要求为新时期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乡村振兴战略在西部贫困地区认同的现实困境

(一)农民收入提升,但收入的水平不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这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相一致。但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地理方位、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相比东部地区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劣势。西部贫困地区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在这些人口当中,农村人口占多数。由此能够看出,西部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问题是阻碍乡村振兴的障碍。首先,随着近些年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动,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每年人均收入都在不断增长。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存在较大距离,每年人均收入一直都保持着两万元的差距。其次,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对西部贫困地区的高度重视以及政策资金的不断投入,西部贫困地区的城镇以及乡村群众人均收入得到了显著的提升,2014年到2018年城镇群众和农民群众年人均收入均以每年9.63%和11.07%的速度上升。可西部贫困地区城镇和乡村群众的年人均收入之间相差一万八千元。正因为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地区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平衡,才阻碍了西部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二)生产简单粗放,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三步走”规划的终极目标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可在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偏远的乡村区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还比较漫长,产业兴盛的目标也一时无法实现。虽然西部贫困地区的各个省市的农业土地面积相对东部地区较高,但能够开采耕种的土地面积却较少,在土地使用率方面明显低于东部各个省市区域。其中新疆地区以及内蒙古地区在农业土地使用面积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土地使用率却相对较小,比我国平均水平都要低出很多。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因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比如青海、新疆等地的沙漠、西藏地区的高原等地理面貌,大多数地区人口稀疏、生产条件不佳、极其干旱、不适合耕种,致使西部贫困地区的土地整体产值较低。另一方面,西部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民文化水平低,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深刻影响,加上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能够耕种的土地零散、产量较低,无法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仅能利用土地数量以及土壤的先天肥力来提高农产品产量,严重忽视了耕种技术。

(三)忽视民族文化,浪费大量文化资源

文化综合实力是衡量各个国家及民族整体力量的重要指标。新时代,传统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区域协调发展计划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较多、历史文化久远、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西部贫困地区在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内在发展潜能,将丰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上,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来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全国统计年鉴2017》,从中随机选择出西部五个贫困地区以及五个其他地区,以文化制造企业以及文化服务企业的相关数据为主要参照。经过比较发现,西部贫困地区中的文化制造企业以及服务企业总体数量都低于其他几个地区。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域内的文化制造企业及服务企业数量最少,其次便是甘肃省。而文化制造企业及服务企业总量最多的则是我国广东省以及江苏省。由此能够明显看出,西部贫困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潜能并未充分发挥,这些文化资源中还存在亟需进一步开发成相应产业的资源。

三、西部贫困地区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认同的实现方式

(一)组织生态迁移,优化贫困地区生存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富裕。西部地区贫困与自然环境差之间属于因果关系,贫困地区的人们生活质量与自然环境及公共服务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可将贫困地区人们与较差的自然环境进行分离,创新性地开拓出一条生态转移的发展道路。虽然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差,不太适合日常居住,但周边相距几十公里的其他村镇的生存环境相对良好,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教育教学资源更为充足,并且也有丰富的矿产及土地资源,能够更好地利用区位优势推动地区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进而增加他们的整体收入。对此,政府部门应在自然环境较好、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搭建扶贫安置屋,将西部贫困地区的人们共同组织在一起,加强思想动员方面的工作,积极宣传生态转移的优惠政策和转移的有利条件,以此来提高人们的转移意愿和信心。同时还要重视心理疏导,缓解老人们的消极情绪,让西部贫困地区的人们从内心真正接受崭新的生活环境。在完成迁移工作后,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后续各项工作,积极为人们提供专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并主动给予关心和照顾,进而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新环境中。

(二)因地制宜,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

针对西部贫困地区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土地利用率低、整体收益不理想等现实问题,可独辟蹊径,建设绿色生态农业。比如在西南地区不便于耕种的区域,要引导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先进技术及充足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运用土地资源,大规模种植符合西南地区生长环境的名贵中草药材,比如乌天麻、高盘灵芝等,和当地农民进行协作,由农民依据土地等有关生产要素投入相应的资金,构建利益联盟,并由农民对这些土地进行严格管理,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区域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在西北地区较为干旱的地方,依据当地的特征,大力宣传滴灌以及浇灌等现代化技术,促进灌溉农业进一步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种植符合干旱地貌特征的农作物。此外,也可运用农村地区先天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优势,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和当地农民形成共识,签订相应的协议,组建农业生产协作社,大力培养瓜果蔬菜等天然绿色的有机农产品,同时还要组织当地农民参加农业知识培训,挑选专业人才到现场进行指导,创建特色化的农产品品牌,由政府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营销,从根本上提高西部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

(三)注重民族文化,发展独特民族文化产业

首先在西部贫困地区,要加强对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随着传统民族村落的衰败和消失,许多优秀的民族工艺、民族风俗活动,比如壮族的舞狮文化以及黎族特色的竹竿舞等相继失传。当地政府部门可投入部分资金,在西部贫困地区学校中开设有关课程,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全方位建立特色传统民族文化课程,广泛普及并继承西部贫困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积极鼓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艺人、文化继承人,为他们创建综合性平台,及时发放相应的补贴,提高这些人的整体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宣传及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中,让西部贫困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其次是国家可利用不同的网络舆论、新兴媒体工具,让西部贫困地区的人们深刻意识并挖掘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政府部门可适当加大投资,引导文艺工作者到各个民族村落进行实地考察,选择独特的民族建设与民族民风活动等,带领专业人员对各种建筑和文化活动进行拍摄,制作成专题宣传片,构建一档特色的文化旅游栏目。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对村落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还能鼓励并有效吸引市场及社会各种公益组织,让他们在保护西部地区传统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

(四)发展旅游产业,推动西部贫困乡村建设

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对西部贫困各地旅游资源实施科学有效地规划,对贫困区域人口进行准确识别,并派专业人才到西部贫困地区挖掘潜藏的旅游资源,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种类划分,比如民族节日庆祝类、民族歌舞类、自然景观类、特色建筑类、民族风土民情类等,有针对性地为西部贫困地区努力开发出契合当地经济建设的旅游产业,按照各种旅游资源的显著特征,创建相应的旅游文化品牌,以此来推动各西部贫困地区交通、通信、绿化、环境、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西部贫困地区政府因财政收入水平有限、技术开发力度不足等现实因素,对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辨别及开发能力不高,对此,政府部门可将当地的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权利委托给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旅游开发商,为这些开发商提供相应的税收减免、财政扶持及贷款优惠政策等,让开发商为政府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旅游建设法案,不仅能够为自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为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西部贫困地区人口应始终坚持自食其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西部贫困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各地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后,各个地区贫困人口应把握宝贵的机遇,主动学习民族特色手工艺、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技能。政府部门也应无偿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旅游专业能力的培训,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帮助西部贫困地区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结 语

西部贫困地区的建设及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由于当下西部贫困地区存在收入水平不等、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民族文化资源被浪费等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在西部贫困地区的认同带来了诸多困境。对此,西部贫困地区应通过优化生存环境、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注重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等有效路径,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民族旅游
我们的民族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多元民族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