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专业“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19-05-22柏林,王艳
柏 林,王 艳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财经商贸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进一步要求,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企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相对接,保证职业教育课程、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储备新兴产业人才。
本文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财经商贸学院经贸专业为例,探讨“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具体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能够紧跟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能够解决学校教师理念更新、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横向课题项目研究、社会服务水平提升等,促进产学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1 研究的基础和诉求
1.1 同类院校的研究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范式
一直以来,全国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坚持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在校企合作方面,许多院校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和特色。但在校企实际合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这为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与科研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1.2 人才培养模式为实践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多年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已逐步形成了“能胜岗+能转岗”的人才培养理念、“13X”实践教学体系和“311”文化素质教育方案,为培养经贸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提供了基础。财经商贸学院在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突破传统做法,根据财经商贸类学生面向服务性行业培养沟通、表达、应变和抗挫等能力要求,以及职业岗位交叉、工种灵活变化和专业内容相互渗透等特点[1],在强化校内专业实验实训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职业能力标准和规格的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进行全方位改革。
1.3 专业的职业属性为实践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起步较晚,与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财经商贸学院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建设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创新行动计划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江苏省教学改革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横向课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经贸专业‘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通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具有本校特色的经贸专业“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围绕“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确立“专业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创新技能”3个层次,突出“专业认知—职业体验—跟岗实践—轮岗实训—顶岗实习”5个环节,利用“实训课程、社会实践、专业社团、创新创业、技能竞赛”5个载体,构建综合性、立体化、全方位和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运行图
“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坚持让学生从入学就开始接触社会,每个学期都有一次为期1~4周与行业企业接触、现场学习实践的机会,通过工学交替的循环学习锻炼和系统设计的能力培养环节,让学生在具有一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努力使专业知识学习体系化、专业技能培养过程化,循序渐进,以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需求。
2.1 专业认知环节(第一学期1~4周)
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理解专业,指导学生正确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和途径,接受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规范教育。新生入学后学校统一安排6~10个学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阐述人才方案、课程设置、专业学习、实验实训、职业岗位现状与特点,组织参观企业等,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专业情况、职业行情,明确在校期间学习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以及校内专业实训的目标任务。
2.2 职业体验环节(第二学期2~4周)
组织学生到企业工作现场直接感受职业环境,通过企业人员的现场讲解与交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职业岗位的性质、特点、现状,把课堂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进行对比,寻找新的学习路径,激发学习热情。职业体验贯彻5个“一”的要求。即:组织一次思想动员、举行一次企业专家报告会、观摩或服务一个行业企业、完成一项调查报告或撰写心得体会、组织一次总结交流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寒暑假综合社会实践这一辅助载体的重要作用。
2.3 跟岗实践环节(第三学期2~4周)
通过组织学生到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学习与训练,感受企业文化和制度,安排企业指导教师(师傅)进行专业学习与技术技能的对接,让学生跟着企业师傅学习知识技能[2],提高实践能力。跟岗实习的内容原则上是1~2门课程或者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双导师制,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计划编制,配合企业师傅进行全过程指导,校企双方要做好课程实习的考核工作。以专业社团为载体,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企业精神。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分解和细化竞赛知识体系和岗位技能标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2.4 轮岗实训环节(第四、五学期2~8周)
通过引入虚拟商业社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虚拟的现代企业全景体验中心进行轮岗实训,在充分了解企业运行机制后,再深入企业不同岗位进行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业能力和现代市场理念;通过策划组建创新创业小组或团队,孵化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通过设计规划,完善轮岗实训中团队协作教育模式,力争取得实际效果。
2.5 顶岗实习环节(第五、六学期18周左右)
组织学生通过到企业工作岗位顶岗实习,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学生在实习的同时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在校期间的实践知识体系、企业岗位技能体系和创新创业操作体系,了解市场就业行情,规划职业生涯,做好毕业就业衔接,最终顺利实现就业、创业目标[3]。以学校统一要求为基础,学院协调学生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衔接本科教育3类学生的区别教育与指导。
3 探索与实践
几年来,学院更新理念、大胆改革,多途径尝试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工学交替的新方法,努力协调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促成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校企联动的比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示范效应。
从表1中可见,校企合作项目没有统一的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课程比重也是因企业需求而异,根据专业或订单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大程度满足学期制校企工学交替的弹性需求。校企合作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及在培养方案的企业化、精细化、多元化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尝试,既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条框局限,又满足了企业实训的利益需求,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表1 2014—2017年部分校企合作项目表
3.1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应由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订,既要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又要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学院紧紧围绕“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这是“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最根本的理念与实践创新基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1 坚持校企共同修订,明确双方权责分工
自2015年起,学院每年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坚持以研讨、访谈、调查、征询等方式把握企业人才岗位需求的新标准,校企共同对培养指标、课程设置、校企学分占比等做出修改,并就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权责分工做出清晰界定。
3.1.2 确定校企“五个对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更新理念、大胆改革,确定了校企合作的“五个对接”,即为每个专业班级选定一个行业方向,为每个班级学生对接一个行业所属企业,开发一门校企合作课程,编写一部校企合作教材,实施1年左右的企业跟岗、顶岗实习,努力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将专业技术、企业文化等融入课程教育,有效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和试用期。
3.1.3 优化实践学分占比,落实工学交替环节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注重专业实践的学分占比(见图2),在所有专业中规范企业文化课、企业实践课、综合实训课等企业共同参与或富含企业元素的课程学分占比[4],2015年先于学校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共3个学分。目前,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学分计划的企业课程比例占专业课程比例的33%,大大提升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图2 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占比
3.2 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市场行业企业人才要求,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互联网+”等通识课程融入人才培养,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程,以模拟企业班为龙头,强化学生创新计划申报研究和“互联网+”创业大赛的指导,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逐渐呈现以下3个特征:
3.2.1 课程设置层次分明
“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创新技能”3个层次的关联式、递进式培养(见图3)。
图3 人才培养课程模块示意图
1) 组合“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培养宽泛的专业基础技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能转岗”专业素质要求,主要开设“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会计核算基础”“商务沟通礼仪”“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电子商务基础”“现代物流管理”“经济法规”8门专业通识课程。
2) 以专业核心课程、企业实践课程训练岗位技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能胜岗”专业素质的要求,主要开设“专业认知”“企业文化”“职业岗位认知”,以及对接企业明确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企业课程等。
3) 以校内岗位综合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等课程与训练拓展创新技能,整体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开设“VBSE综合实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及组建技能竞赛团队、专业兴趣社团等。
3.2.2 体系结构理实交替
“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认知—职业体验—跟岗实践—轮岗实训—顶岗实习”5个环节的落实,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中理论与实践有机地、往复地交错结合。历经4年的探索实践,学院各专业均能够抓牢抓实5个环节,为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突破了文科专业校企合作的困境,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校企工学交替环节示意图
3.2.3 实践课程纵深有度
校企双方以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权责,尤其对企业实践课程的学生待遇、实践内容、三方评价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保障三方的既得利益[5]。学院规定,所有企业实践课程或环节,必须安排教师全程带队,教研室负责人进行中期走访,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跟岗情况、实习概况等进行了解和有效管控,并将企业岗位的新标准、新需求及时汇总反馈,调整和修正理论教学的尺度和方向。
3.3 拓展丰富校企合作方式
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于工科技能人才的培养,经贸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灵活、面向广泛,校企合作很难参照工科培养的规模与范式。从企业的角度看,大中型企业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实力,却因人才保留度不高等因素对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中小企业虽十分希望能共享校企合作培养的成果,但往往欠缺合作实力,无法对接较大规模的企业实践。面对这些困难,学院因地制宜地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互补,产教研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5种模式。
3.3.1 课程互嵌式培养
经贸专业很多课程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能够很好地与地方企业互融,实现课程与地方企业的嵌入式对接,例如,“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与镇江麦德龙、八佰伴、欧尚超市等门店实训环节进行对接。再如“商务谈判”课程与江苏熟店宝科技有限公司的客户发展实训环节进行对接等。
3.3.2 岗位体验式培养
课程互嵌式培养属于相对松散型的校企合作,在实际教学中,比较符合部分中小型企业寻求校企合作的实际。与一些颇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合作,学校采取的是相对紧密的合作形式,如与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镇江易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等的合作,均属于紧密型校企合作形式。紧密型合作能够有效完成“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企业实践环节,主要以周期性到企业进行一线岗位技能操作、职业岗位体验等方式完成企业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修正与提升。
3.3.3 冠名订单式培养
学院对一些有合作意愿,但无法落实学生一线岗位实践的企业,多采用企业冠名或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方式,代表合作企业有江苏吉贝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代理记账协会等。这类合作主要通过企业文化课程植入、企业实地环境体验、企业专家能手授课、跟岗实习等形式开展企业实践课程或实习,学生毕业时择优推荐到企业工作。
3.3.4 现代学徒制培养
现代学徒制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主要是“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分担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双方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或岗位师傅,学生以“现代学徒”的身份在完成校企课程后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与就业,学院与快乐蜂(中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的范例,首期订单班共有19名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其中已有3名毕业生升为店长,2名毕业生升为副店长。目前,企业和学校正在协商继续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培养。
3.3.5 产教学研协同发展
近年来,在学院“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过程中,学院配套相关激励政策,全力支持教师进行相关的探索与实践,在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帮助企业进行文化设计、共同开展产品开发运用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见图5)。
图5 产教研协同成果导图
3.4 充分发挥“五大载体”的作用
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其“三观”的养成、素质的提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在“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中,学院充分发挥“实训课程、社会实践、专业社团、创新创业、技能竞赛”五大载体的作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3.4.1 推行“互联网+模拟企业班”制度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学院推行“互联网+模拟企业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建“学院教师团队精心指导、班级组成创业团队、每个学生参加创业训练”的模式,如图6所示。
图6 第一代“互联网+模拟企业班”全景图
具体做法:班级以“互联网+”为营销推广平台,引进企业工作模式,成立模拟公司,专业教师对财经商贸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训进行处理、加工和整合,指导模拟现实公司的工作程序、管理方法、制度文化和研究方式,进行相关专业的主题策划、市场运作、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关键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基本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融合发展。
3.4.2 落实寒暑假综合社会实践
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以“重点实践团队常态化”和“寒暑假全员实践集中化”模式,采用线面共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组建重点团队示范带动等形式,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弱势群体、社区服务、企业实践、社会调查等为主要内容策划组织活动,将实践活动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专业特点、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使社会实践活动契合大学生的发展要求,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打造了“温情旅途”镇江南站志愿者团队、“晨曦”公益服务团等多支专业实践团队,2015年以来,社会实践团队受到市级以上表彰3次,校级表彰4次。
3.4.3 精心打造学生专业社团
学院创设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会计、电子商务、物流、营销、商贸英语等5个专业社团,配备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积极为学生社团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建设会计校中厂,与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吉贝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为大学生提供走进生产管理一线、模拟实战的专业实践情境,让专业社团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专业技能高地”、技能培养的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主动提升技能。此外,专业社团通过常态化、灵活性开展专业技能学习和研讨活动,在学院营造技能学习的浓厚氛围,逐渐成为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3.4.4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将其作为培养“能胜岗、能转岗”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提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在全院教师中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6]。同时,学院给予资金支持建立大学生创业协会,定期举办活动,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形成合力。学院加强对协会的指导,鼓励协会成员开设网店或成为微商,推荐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在全院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15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期SYB培训班,共培训170余名大学生,陈阳、余真2人获得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涌现出孙铭、熊昊冉等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
3.4.5 重视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学院鼓励和加大对技能竞赛指导教师的培养,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共同成长的有利条件。5年来,学院组织的技能竞赛团队,屡次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见表2),引领带动广大师生形成了良好的技能竞赛氛围。
表2 2014—2018年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4 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贸专业“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1 形成了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紧紧围绕“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年召开各专业校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明确双方权责分工,落实“五个对接”,落实工学交替环节,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人才培养方案更切合实际。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学校在财经商贸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召开了“校企合作育人现场观摩研讨会”,将“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经验在全校推广应用。
4.2 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
学院教师认识到企业现场教学、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对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坚定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自身素质得到较大提升。通过培训进修、校企师资互聘、企业挂职锻炼、带队实践、科研、教学改革等系列举措(见图7),增强教师的软实力,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图7 2015—2018年教师发展成效示意图
4.3 人才规格质量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
从经贸专业就业岗位灵活、面向广泛的特点出发,从不同层次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合作实力考量,学院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互补、产教研协同发展的方式不断夯实“1355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课程互嵌式培养”“岗位体验式培养”“冠名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模式,得到行业企业的支持和认可。学院每年因行业企业要求单独举办实习就业双选会,参与企业300多家。
4.4 经贸专业建设总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以会计品牌专业为龙头,各专业建设齐头并进,招生录取率一直名列前茅,学生素质能力得到较大提升。3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上共获得一二三等奖38项,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对口率不断攀高,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
在社会服务方面,3年来共吸引校企合作育人资金112.4万元,其中,2018年镇江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以“订单式”培养成果奖励的形式到账资金6万元(见图8);《营改增背景下镇江财税持续增长的决策咨询报告》《银山资本投融资论证报告》等受到高度重视;受江苏熟店宝科技有限公司的委托,学院组成商务营销科研团队,开展基于O2O商业模式下“熟店宝”移动APP平台的推广及应用研究,形成可操作的“熟店宝”市场推广方案,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并已在企业实际运行中推广;另外,还有15名教师受邀请分别担任行业企业理事或顾问。
图8 企业、政府奖助专项经费到账情况
5 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社会行业企业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事关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战略,关乎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成败。怎样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职业教育和经济建设更加紧密结合,既是职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的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已在工学结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还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