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汉时期的太子宫

2019-05-22

南都学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东宫太子

宋 杰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汉朝太子有自己单独的宫室,与父皇分居。宋儒程大昌曰:“元帝在太子宫,生成帝于甲观画堂。又元后初入宫见太子丙殿,则是太子别有一宫矣。”[1]184司马彪《续汉书》载马援之女,“建武二十八年,年十三,以选入太子宫”[2]。明帝时,“马后闻(宋)杨二女皆有才色,迎而训之。永平末,选入太子宫,甚有宠”[3]1799。由此可知两汉皆有太子宫。这座宫室的源流、规模、位置、设施与居住情况,是本文研究探析的目的。

一、西汉太子宫历届主人与“及冠就宫”

太子宫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左传·文公元年》载楚国太子商臣以其宫内卫兵发动弑父政变,自立为王。“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杜预注:“太子宫甲。僖二十八年王以东宫卒从子玉,盖取此宫甲。”[4]1837《史记·楚世家》成王四十六年(前626年)载此事,又云:“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5]1699《左传》则曰:“穆王立,以其为大子之室与潘崇。”[4]1837周代典籍与金文中尚未见到“太子宫”的名称,笔者判断,“大(太)子之室”应是当时太子宫殿的通称,而《史记》所言之“太子宫”,或许是司马迁使用了西汉流行宫名的缘故。

西汉曾居“太子宫”的嗣君,最初有明确记载的是景帝刘启。文帝时臧儿长女原嫁金王孙,欲攀取富贵,“乃内之太子宫。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5]1975。臧儿之女后来为景帝王皇后,其子即武帝刘彻。武帝戾太子刘据亦居太子宫,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使者江充掘蛊太子宫,太子与母皇后议,恐不能自明,乃杀充”[6]1334,此外,前文叙述元帝为储君时亦有太子宫,恕不复引史料。成帝为太子时,“壮好经书,宽博谨慎。初居桂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颜师古曰:“《三辅黄图》桂宫在城中,近北宫,非太子宫。”[6]301-302程大昌亦赞同颜氏的意见,认为当时桂宫仅为太子临时住所,并非其正式居处。“成帝为太子,而在桂宫出龙楼门。龙楼门者,桂宫之门,太子适居于此,非本宫也。”[1]184绥和元年(前8年),成帝征定陶王刘欣到京,立为太子。刘欣谦让答谢曰:“臣幸得继父守藩为诸侯王,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6]333他请求暂时留在定陶国邸,成帝没有同意,“诏傅太后与太子母丁姬自居定陶国邸,下有司议皇太子得与傅太后、丁姬相见不,有司奏议不得相见”[6]4000。这表明刘欣入住太子宫后,与其祖母傅氏、母亲丁姬分居两处。

从有关历史记载来看,西汉太子居住的宫室随着年龄增长前后有所变化。太子幼时通常住在皇帝的后宫,由母后抚养。如惠帝张皇后无子,“乃使阳为有身,取后宫美人子名之,杀其母,立所名子为太子。惠帝崩,太子立为帝”[6]3940。另如宣帝许皇后被霍氏毒死,“上怜许太子早失母,几为霍氏所害,于是乃选后宫素谨慎而无子者,遂立王婕妤为皇后,令母养太子”[6]3969。等到太子成年后要举行冠礼,然后即可离开皇宫,进入太子宫别居。如戾太子刘据,“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6]2741。刘据举行冠礼、进入太子宫的时间与年龄,史书没有具体记载。西汉明确记载太子行冠礼时间的有三例,分别为16岁、19岁和20岁。首先是刘彻,汉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夏四月乙巳,立皇后王氏。丁巳,立胶东王彻为皇太子”[6]144。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甲子,帝崩于未央宫”[6]153。《汉书·武帝纪》载刘彻:“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这表明刘彻是在16岁加冠,随后便继承皇位。其次为刘奭,宣帝五凤元年(前57年)正月,“皇太子冠。皇太后赐丞相、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帛,人百匹,大夫人八十匹,夫人六十匹。又赐列侯嗣子爵五大夫,男子为父后者爵一级”[6]265。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壬辰,帝崩于未央宫”,太子继位为元帝,注引臣瓒曰:“帝年二十七即位,即位十六年,寿四十三。”[6]298按此推算,刘奭加冠时为19岁。再次是刘骜,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皇太子冠。赐列侯嗣子爵五大夫,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6]298。刘骜继位为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丙戌,帝崩于未央宫”,注引臣瓒曰:“帝年二十即位,即位二十六年,寿四十三。”[6]330刘骜在竟宁元年正月行太子冠礼,六月即皇帝位,可见他加冠时为20岁。另外,武帝长子刘据本传曰:“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又云:“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元鼎四年,纳史良娣,产子男进,号曰史皇孙。”[6]2741-2742元鼎四年为公元前113年,刘据时年16岁,按照古代礼俗,贵族行冠礼后方可结婚,《汉书》此段也是记载他在婚前行冠礼,因此推测刘据可能是在15岁加冠的。就以上记载而言,西汉太子行冠礼的年龄并不一致,约在15岁到20岁之间,这应该如何解释呢?

加冠代表成年,但从史籍记述来看,汉代男子成年主要有两个年龄标准:即20岁和15岁。

首先,20岁是西汉前期服兵役的年龄标准。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冬十二月,“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6]141,这是规定男子满20岁开始服兵役,昭帝时改为23岁。关于“傅”的含义,可参见《汉书·高帝纪上》高帝二年(前205年),“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6]37。按照颜师古的注解,“傅”表示著籍服役[注]《汉书》卷1上《高帝纪上》二年五月条注引如淳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畴学之,高不满六尺二寸以下为罢癃。《汉仪注》云民年二十三为正(卒),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今老弱未尝傅者皆发之。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颜师古曰:“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38页(下引《汉书》皆出自这一版本)。笔者按:如淳注说“傅”是服兵役,属于正解。但是下文所言男子二十三岁“傅之畴官”、担任正卒则是昭帝开始实行的,并非秦及汉初的制度。参见《盐铁论》卷3《轻重》御史曰:“今陛下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以辅耆壮而息老艾也。”另外,汉代广义的“徭役”包括兵役和力役,狭义的“徭役”仅指力役。颜师古称“傅”为给公家徭役,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徭役”概念。。20岁为服兵役的标准又可参见《后汉书·羊续传》:“后扬州黄巾贼攻舒,焚烧城郭,续发县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陈,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会集数万人。”[3]1109-1110按照经书记载,这一标准就是周代贵族男子行冠礼的年龄,见《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4]1241这是说20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阶段。又《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范宁《集解》曰:“礼,二十而冠。冠而在丈夫之列。”[4]2408

其次,15岁为服徭役(力役)的年龄标准。居延汉简记载汉代的儿童6岁以下称“未使男”“未使女”,7—14岁称“使男”“使女”,15岁以上称“大男”“大女”[7][8]。汉人俗称:“限年十五者,智力足以自居。”[9]因此,当时人们到这个年龄就要向政府交纳算赋和提供徭役。《九章算术》卷3《衰分》一章中曰:“凡三乡发徭三百七十八人,欲以算数多少衰出之,问各几何?”这反映当时交算赋的人就是徭役征发的对象,也就是说,人们从交纳算赋的15岁起,即开始为国家承担服徭役的义务。许慎《说文解字》曰:“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三。”段玉裁注:“《汉仪注》曰:‘人年十五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又七岁至十四,出口钱人二十,以供天子,至武帝时,又口加三钱,以补车骑马。’……按,《论衡·谢短篇》曰‘七岁头钱二十三’,亦谓此也。然则民不徭者,谓七岁至十四岁。赀钱二十三者,口钱二十,并武帝所加三钱。”[10]282

笔者按:史籍所载西汉太子行冠礼的年龄,为16(刘彻)岁、19岁(刘奭)、20岁(刘骜),戾太子疑为15岁;处于汉朝服劳役(15岁)与服兵役(20岁)的两个年龄段之间。行冠礼后,太子即进入成年,会获得许多重要的权利,比如结婚和继承帝位,后一项尤其重要。如果太子未曾加冠,那么他在皇帝驾崩后就不能即位亲政,而必须由其母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统治权力。如前所述,刘彻7岁为太子,16岁加冠后,景帝随即逝世,于是刘彻顺利继承皇位。据此判断,很可能是由于景帝临终前不愿意让王皇后临朝听政、避免外戚权力过大,因此赶快下令让太子行冠礼,以便能够登基接班。若是景帝未尝病危,恐怕刘彻是不会在16岁时仓促加冠的,或许还会推迟数岁。这里还有一个例证可供参考,就是秦始皇的冠礼年龄。他继承王位较早,“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5]223,但是到8年之后才行冠礼。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四月,“己酉,王冠,带剑”。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年二十二。”张守节《正义》曰:“《礼记》云年二十而冠。按:年二十一也。”[5]227-228随后立即爆发了太后私夫嫪毐组织的叛乱,嬴政颇费周折才将其镇压下去。据史书记载,嬴政加冠之前,有人告发嫪毐谋逆。“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5]2512嬴政闻讯后迅速行冠礼,准备亲自执政,结果激起嫪毐的叛乱。此次平叛成功后,“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5]2512。据此推断,嬴政之所以迟至21岁仍不能加冠,显然是受到赵太后及其党羽嫪毐、吕不韦的阻挠,企图以此来推迟嬴政亲政,借以继续保持对秦国的控制。由此可见,太子或君王加冠与宫廷斗争关系密切,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很大影响,或者会提前,或者可能延后,年龄很难固定。如果政局平稳,那么朝廷基本上是遵循“男子二十而冠”的礼制,或是接近这个年龄(18、19岁),如元帝、成帝。若是存在某种危机,太子需要提前加冠(如刘彻),则可以按照15岁成人的年龄标准来进行。汉魏大儒谯周就主张皇室储君15岁加冠,认为这样有利于君主继承制度的稳定。他说:“国不可久无储贰,故天子诸侯十五而冠,十五而娶。娶必先冠,以夫妇之道,王教之本,不可以童子之道治之。礼,十五为成童,以次成人。欲人君之早有继体,故因以为节。《书》称‘成王十五而冠’,著在《金縢》。”[4]2408由此看来,西汉太子加冠的年龄在15—20岁之间,是根据社会环境和政治需要来决定的。

二、太子宫与“太子家”的各个阶层

何清谷云:“在封建专制时代,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太子不仅妃妾成群,还有专门为他服务的许多官吏,因而太子宫的规模不会太小。”[11]186汉代太子有“宫”,又有“家”。《汉书·元后传》载:“太后从容言曰:‘我始入太子家时,见于丙殿,至今五六十岁尚颇识之。’莽因曰:‘太子宫幸近,可一往游观,不足以为劳。’”[6]4030所谓“太子家”,指的是以嗣君家庭为核心的群体,太子为家长。《汉旧仪》卷下曰:“皇太子称家,动作称从。”[12]78《西京杂记》则云:“皇太子官称家臣。动作称从。”[13]271西汉皇后、太子皆称“家”,朝廷为其设詹事官职,“掌皇后、太子家,有丞”[6]734。属官有太子家令等,张晏曰:“太子称家,故曰家令。”[6]734此外,汉朝公主成年后亦称为“家”,如茂陵等地出土的“阳信家”铜器,即为武帝姊阳信长公主所有[14][15]。这一名称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卿大夫的家族群体就称作“家”。孔子曾云春秋时:“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曰:“千室,卿大夫之邑。卿大夫称家。诸侯千乘,大夫故曰百乘。”[5]2190西汉“太子家”的众多成员居住在太子宫内,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层。

(一)太子及其妻妾儿女

太子家内亦有后宫,居住着他的眷属和子女。《汉书·外戚传上》曰:“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称皇孙。”[6]3961戾太子刘据,“元鼎四年,纳史良娣,产子男进,号曰史皇孙”。注引韦昭曰:“良娣,太子之内官也。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凡三等。”[6]2741-2742史书所见,王政君入太子家生成帝后,被册封为妃,在女妾中脱颖而出。“先是者,太子后宫娣妾以十数,御幸久者七八年,莫有子,及王妃一幸而有身。”[6]4016王侯姬妾之名号为“孺子”者,见东城侯刘遗,“元鼎元年,为孺子所杀”。颜师古注:“孺子,妾之号也。”[6]445除此之外,太子妾之名号还有“良人”。如元帝为太子时所爱司马良娣病死前,“谓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诸娣妾良人更祝诅杀我。’太子怜之,且以为然”[6]4015。关于“良人”的身份,胡三省注此事曰:“汉嫔御之秩,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16]889认为此“良人”和皇宫掖庭的女官相同。西汉初年后宫制度继承秦法,“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6]3935。武帝以降,“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6]3935。

太子女眷又有“中人”,见《汉书·李广传》:“(李)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6]2450汉代皇帝后宫的“中人”或为宦官,或为女性,有与擅入掖庭的男子淫乱者。例如平阳侯曹宗,“征和二年,坐与中人奸,阑入宫掖门,入财赎完为城旦”[6]532。“(李)延年弟季与中人乱,出入骄恣。及李夫人卒后,其爱弛,上遂诛延年兄弟宗族。”[6]3726笔者按:因为西汉行宫亦有掖庭,故未央正宫的掖庭又称作“中掖庭”。如馆陶公主谓武帝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觞上寿,娱乐左右。”[6]2854由此看来,上述“中人”应是皇帝、太子后宫的侍妾。有时受宠姬妾还会将姊妹带入宫中,共同服侍太子。如景帝未登基时,“(王)皇后始入太子家,后女弟儿姁亦复入,生四男”[6]3947。前述西汉太子后宫“娣妾以十数”,太子儿女多为数人,或为十余人,如“景帝十三男,一男为帝,十二男皆为王……王太后长女号曰平阳公主,次为南宫公主,次为林虑公主”[5]1977-1978。因此,太子家的妃妾儿女估计约有数十人,恐难至百人。

(二)太子家官吏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太子宫中的各种官吏分为两组。首先是太傅、少傅及其属吏,主要负责对太子的辅佐。“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6]733太傅、少傅为太子的师傅,因而备受尊重。《汉旧仪》卷下曰:“(太子)太傅一人,真二千石,礼如师。亡新更为太子师。”[12]78《通典》卷30则曰:“汉魏故事,太子于二傅执弟子礼,皆为书,不曰令。少傅称臣,而太傅不(称)臣。”[17]东汉此制如故,“太子太傅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职掌辅导太子。礼如师,不领官属”[3]3606。又,“太子少傅,二千石。本注曰:亦以辅导为职,悉主太子官属”。李贤注引《汉官》曰:“员吏十二人。”[3]3608太傅、少傅每日熏陶督导,对太子的影响很大。例如戾太子为少傅石德说动,遂起兵变诛江充等。疏广、疏受以经学闻名,“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6]3039。太子刘奭受其辅导,性情柔仁好儒,因而上奏:“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6]277结果遭到宣帝的怒斥。另如吴国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5]2823,因而养成了急躁傲狂的性格,以致在和皇太子博戏时争吵不逊,最终被杀身亡。

太傅、少傅的属官有门大夫,应劭曰:“员五人,秩六百石。”[6]733他们负责太子宫门的守护与来往通禀[注]参见《宋书》卷40《百官志下》:“门大夫二人,汉东京置,职如中郎将,分掌远近表笺,秩六百石。”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53页。。门大夫本为武职,见《汉旧仪》卷下:“门大夫比郎将。”[12]78按天子宫殿门户有郎官戍卫、郎将统领,太子宫亦仿效其制。《续汉书·百官志四》曰太子门大夫,“《旧注》云职比郎将。旧有左右户将,别主左右户直郎”[3]3609。门大夫还有陪同护卫太子外出之责,“太子谒庙,门大夫乘从,两梁冠”[12]147。东汉减其员数,《汉官》曰:“(太子)门大夫二人,选四府掾属。”[12]7所谓“四府”即大将军府与三公府。

庶子相当于皇帝的近侍“侍中”,有轮值护驾之责。应劭曰:“员五人,秩六百石。”[6]733此官可以在内廷行走者,又称为“中庶子”,类似皇帝身边的侍中,多为外戚兼任。如:“自元帝为太子时,(史)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甚有宠”[6]3376;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太子中庶子傅喜、稚游为卫尉,二月迁”[6]843。《汉旧仪》卷下曰:“(太子)中庶子五人,职如侍中,秩六百石。”[12]78太子庶子与中庶子的秩俸亦有差别,“太子庶子,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如三署中郎……太子中庶子,六百石。本注曰:员五人,职如侍中”[3]3608-3609。

先马,或称“洗马”,“太子出,则当直者在前导威仪”[3]3609,即担任出行时的车驾先导。张晏曰:“先马,员十六人,秩比谒者。”如淳曰:“前驱也。《国语》曰句践亲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也。”[6]733

舍人,其职与庶子近似,亦负责侍卫太子,其员数不定,或为十余人,或为20人。“太子舍人,二百石。本注曰:无员,更直宿卫,如三署郎中。”李贤注引《汉官》曰:“十三人,选良家子孙。”[3]3608汉平帝时,“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6]3596。舍人多为君主亲信。贾谊说刘邦旧臣:“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6]2234舍人为太子亲近者,或被派遣特殊使命。如巫蛊之祸时,“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曰江充反”[6]2743。太子继位后,舍人往往升任要职。例如周仁,“景帝为太子时,拜为舍人……景帝初即位,拜仁为郎中令”[5]2771。又如公孙贺,“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6]2877,后任丞相。再如郑当时,“武帝立,当时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5]3112。

其次是太子詹事属下负责服侍、保卫的家吏。“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颜师古注:“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6]734所谓“率更”,职责是掌握时间、分派太子家吏的值更。颜师古曰:“掌知漏刻,故曰率更。”[6]734东汉亦有此官职,“太子率更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庶子、舍人更直,职似光禄”[3]3608。家令是太子宫内的总管,家丞为其副职。例如晁错任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5]2746。疏受为太子家令,“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及置酒宴,奉觞上寿,辞礼闲雅,上甚欢说”[6]3039。《茂陵中书》言西汉,“太子家令秩八百石”[6]734。东汉则增至千石。太子家令还掌管宫内的财务,“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3]3608。太子仆主管车骑,其职务类似于皇帝的九卿之一“太仆”。《续汉书》曰:“太子仆一人,千石。本注曰:主车马,职如太仆。”[3]3609中盾、卫率带领卫兵,厨长、厩长分别负责厨房与马厩的管理,其详请见下文。

另外,西汉太子宫还有朝廷特地委派的“护太子家”,多为外戚重臣。例如,“太子外祖父特进平恩侯许伯以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将舜监护太子家”[6]3039。又如,“上以(史)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6]3376。

(三)警卫、服侍人员

为了保护太子与其家眷,并为他们的生活起居进行服务,太子宫还有许多士兵和服侍的各类人众,现分述如下。

1.警卫。太子为国之储君,他和眷属的人身安全非常重要,朝廷因此为其配置了大量护卫人员,见于史书记载的有以下两种。

参(骖)乘。太子的贴身侍卫,为勇武之人,以与主人同车伴乘得名。赵良曾说商鞅:“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5]2235刘邦令猛将樊哙为参乘,赴鸿门宴。惠帝即位颁诏,“太子御骖乘赐爵五大夫,舍人满五岁二级”[6]85。

卫士。前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言太子家属吏有中盾、卫率,分别统领周卫与门卫。应劭曰:“中盾主周卫徼道,秩四百石。”如淳曰:“《汉仪注》卫率主门卫,秩千石。”[6]734中盾又称“中允”,班彪说西汉旧制太子五日一朝,“其非朝日,使仆、中允旦旦请问而已”。注引《汉官仪》曰:“太子仆一人,秩千石;中允一人,四百石,主门卫徼巡。”[3]1329所谓“周卫”是太子的护卫队伍,颜师古曰:“周卫,言宿卫周密也。”[6]2730班彪称:“又旧制,太子食汤沐十县,设周卫交戟。”[3]1328帝王与太子外出时,“周卫”的职责是护驾。谯周云:“且王者行有周卫,岂得救乱而独长驱日行千里乎!”[5]177平时君主居住宫中,“周卫”负责“徼道”,即在宫殿内外警戒巡逻。史载龟兹王,“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6]3916-3917。班固《西都赋》言未央宫:“周庐千列,徼道绮错。”李贤注:“庐谓宿卫之庐,周于宫也。”[3]1341又云“徼道,徼巡之道。绮错,交错也”[3]1345。秦望夷宫卫令曰:“周庐设卒甚谨,安得贼敢入宫?”《史记集解》引张衡《西京赋》曰:“徼道外周,千庐内傅。”薛综曰:“士傅宫外,内为庐舍,昼则巡行非常,夜则警备不虞。”[5]274-275“门卫”是守备宫殿门户的卫士,武帝时江充得宠,“逮名近臣侍中诸当诣北军者,移劾门卫,禁止无令得出入宫殿”[6]2177。两汉皇宫有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6]728。太子宫的门卫长官称“卫率”,“太子卫率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门卫士”[3]3609。

2.厨人、厩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言太子家有“厨厩长丞”,即厨长与厩长,其副职为丞。太子宫内至少有数百人,每日膳食需要众多厨师安排,其厨房规模亦应不小,故设厨长、丞进行管理,东汉则曰“厨监”。“延光三年,安帝乳母王圣、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谮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杀之。”[3]249胡三省注此事曰:“厨监,主饮食。”[16]1632太子宫内多有车骑,江充赴甘泉途中,“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6]2178。前述太子家吏有“先马”,即“洗马”,在太子出巡时乘马为车驾之前驱。“《旧注》云员十六人,职如谒者。”[3]3609因此宫内马匹与厩夫为数不少,有厩长、厩丞负责监管。东汉亦置此职,“太子厩长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车马”[3]3609。

3.宦官。《汉旧仪》卷下载太子家设有“中尚翼中涓,如中黄门,皆宦者”[12]78。汉初中涓是君主的随身侍从,多为亲信,并非宦官。例如,“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曹)参以中涓从”[5]2021。又如,“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周)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5]2065。前述贾谊对刘邦旧臣曰:“天下淆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6]2233-2234高帝曾“以(石)奋为中涓,受书谒。”颜师古注:“中涓,官名,主居中而涓洁者也。外有书谒,令奋受之也。”[6]2193但文帝以后不见皇宫设此官职。汉朝宦官有中黄门,是“中黄门冗从”的简称,负责禁省的安全保护。“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3]3594除此之外,还掌管对内奏报和向外转告旨意的职责。《汉旧仪》卷上曰:“(中)黄门冗从持兵,无数,宣通内外。”[12]65太子宫中的宦官“中尚翼中涓”相当于皇宫的中黄门,其职责亦应相同。

4.“宫人”与“歌舞者”。太子宫中有宫女,称为“宫人”。如:“(戾)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上益太子宫人满二百人。太子后知之,心衔文。”[16]727按此应与皇宫中的“宫人”同类。例如汉哀帝时有司条奏,“掖庭宫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6]336。汉朝征民间女子入宫充当采女,以备挑选入侍皇帝或太子、诸侯王。例如文帝窦皇后,“吕太后时以良家子选入宫。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6]3942。宫女的簿籍归掖庭令掌管[注]《三辅黄图校释》卷3《明光宫》:“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年满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随补之。”参见何清谷撰:《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19页。,太子宫的宫女也是由掖庭令调配。如宣帝时,“皇后使侍中杜辅、掖庭令浊贤交送(王)政君太子宫,见丙殿”[6]4015-4016。另外,汉代宫内的官婢亦称宫人。《汉旧仪》卷下曰:“宫人择官婢年八岁以上,侍皇后以下,年三十五出嫁。乳母取官婢。”又云:“省中侍使令者,皆官婢,择年八岁以上衣绿曰宦人,不得出省门。”周天游案:“‘宦人’当作‘宫人’。《外戚传》注引‘宫人者,省中侍使官婢,名曰宫人,非天子掖庭中也’。疑此注文。”[12]78-79由此看来,“宫人”包括平民与奴婢两种身份。

太子宫中还有女倡,称为“歌舞者”,是太子家自行征求的。如宣帝时,贾长儿妻贞及从者师遂供辞曰:“往二十岁,太子舍人侯明从长安来求歌舞者,请翁须等五人。长儿使遂送至长安,皆入太子家。”[6]3962另外,张敞上奏曰:“昌邑哀王歌舞者张修等十人,无子,又非姬,但良人,无官名。”[6]2768这是说诸侯王的伎乐女子,并非侍姬,又没有官号;所言“良人”,应是“良家子”之含义,并非前述俸禄八百石的女官。奏文称其“无子”,表明“歌舞者”亦兼为妾。太子宫中的“歌舞者”应与此类似。

综上所述,太子家眷共约数十人,宫内官吏大致亦数十人或百人上下;宫女百余人至二百人,卫士、仆役、宦官人数不详,估计也会有数百人。整座太子宫即太子家的人数,保守的估算在千人以下,也可能会有千余人。

三、太子宫内的建筑设施

关于汉代太子宫内建筑设施的史料记载非常匮乏,仅有零星数例,从中可以看到有以下几类,分别考述如下。

(一)甲观与画堂

太子宫有甲观,《汉书·成帝纪》言刘骜:“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为世嫡皇孙。”[6]301顾名思义,“观”的名称源于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即在房顶设置楼台,便于登高瞭望。《释名》曰:“观,观也,于上观望也。”[18]崔豹《古今注》亦曰:“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19]因而史籍或称其为“楼观”,或称其为“台观”。“甲观”亦称“甲馆”,见同书《元后传》:“甘露三年,生成帝于甲馆画堂,为世適(嫡)皇孙。”[6]4016按汉代史籍中“观”“馆”可以通称,所谓“馆”之宫殿建筑,或名为“观”。《三辅黄图》言上林苑有茧观,陈直按:“《汉书·元后传》云:‘春幸茧馆。’当即茧观。长安谢氏藏有‘崇蛹嵯峨’瓦当,疑即茧馆之物。《汉书·武帝纪》:‘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但元封三年《纪》,颜师古注则作‘平乐观’,盖馆、观二名,汉代可以通称。”[20]85

“馆(观)”也是汉代皇室后宫中妃妾居住的建筑,如《西京杂记》曰:“汉掖庭有月影台、云光殿、九华殿、鸣鸾殿、开襟阁、临池观,不在簿籍,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焉。”[13]43-44某些“馆(观)”为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如成帝宠幸赵飞燕,为其妹“作少嫔馆,为露华殿、含风殿、博昌殿、求安殿,皆为前殿;后殿又为温室、凝釭室、浴兰室,曲房连槛,饰黄金白玉,以璧为表里,千变万状,连远条馆,号通仙门”[21]。上述太子宫内的甲观(馆),也是其后宫妃妾所居住的殿舍。成帝所出生的“画堂”,是甲观(馆)中绘有壁画的殿堂。应劭以为是太子宫的产房:“甲观在太子宫甲地,主用乳生也。画堂画九子母。”如淳亦云:“甲观,观名。画堂,堂名。”[6]301颜师古则指出汉代宫中多有画堂,画九子母者仅为特例。“画堂,但画饰耳,岂必九子母乎?霍光止画室中,是则宫殿中通有彩画之堂室。”[6]301沈钦韩曰:“应(劭)所言指产舍也,画九子母,盖应所目知。”[22]127何清谷注释道:“应劭东汉人,对两汉宫庭事颇熟悉,其说当有所据。甲观画室是太子宫的产房,绘一母九子壁画取多生贵子之义。古代宫庭已注意到胎教,这种壁画可能与胎教有关。”[11]186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甲观(馆)”之“甲”字有何用意?应劭认为太子宫中分为甲乙丙等区域,“甲观在太子宫甲地”[6]301。颜师古表示反对,认为甲乙只是表示宫内观(馆)的编号次序。“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元后传》言见于丙殿,此其例也。而应氏以为在宫之甲地,谬矣。”[6]301清儒周寿昌亦赞同道:“盖汉制多以干支立名,如律令有甲令、乙令、丙令,计簿有甲账、乙账,漏刻称甲夜、乙夜。甲观可类推,颜注是。”[22]127

笔者认为,颜师古与周寿昌所说基本合理,但亦有疑问。汉朝制度中的甲乙次序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即上述颜、周所言,仅为单纯的编号次序,如同现代民居的门牌号数,不代表等级高低。第二种含义有所不同,其甲乙排序意味着地位的尊卑。例如汉代列侯(或曰彻侯、通侯)赐宅称“第”,也有甲乙之分。如高祖时,“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注引孟康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也。”[6]78夏侯婴任太仆,“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间也,乃赐婴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颜师古注:“北第者,近北阙之第,婴最第一也。故张衡《西京赋》云‘北阙甲第,当道直启’。”[6]2079武帝时宠信术士栾大,“赐列侯甲第,僮千人”[5]1391。司马相如《告巴蜀太守檄》曰:“位为通侯,居列东第。”《史记索隐》曰:“列甲第在帝城东,故云东第也。”[5]3045-3046这里的“甲”“乙”则表示等级的高低差异,与前一种单纯的编号排序有别。笔者认为,王政君临产是太子宫内的大事,按照情理会住进最好的房间。因此“甲观(馆)”之“甲”,应该属于前述第二种含义,即太子宫内上等的馆舍。另外,汉代皇宫禁省之类的重要殿舍才有粉壁绘画。《汉官仪》卷上曰:“尚书郎奏事明光殿,省中皆胡粉涂壁,其边以丹漆地,故曰丹墀。”又云:“省皆胡粉涂画古贤人烈女。”[12]143甲观中有画堂,也意味着它的地位非同寻常,不同于普通的宫馆。

(二)丙殿

太子宫中有“丙殿”,见《汉书·元后传》:“皇后使侍中杜辅、掖庭令浊贤交送政君太子宫,见丙殿。得御幸,有身。”[6]4016后又云:“太后从容言曰: ‘我始入太子家时,见于丙殿,至今五六十岁,尚颇识之。’”[6]4030由此可知,太子宫内至少有甲、乙、丙三座殿堂。关于殿以“丙”为名的原因,颜师古以为是排列次序。“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元后传》言见于丙殿,此其例也。”[6]301胡三省亦云:“殿,盖以甲、乙、丙、丁为次,因名。”[16]890笔者判断,这里所说的“丙殿”,很可能仍是代表等级较低的殿堂。汉代皇宫中地位最为尊崇的“前殿”,即后代所云之正殿,通常用于重大的礼仪、朝会活动。而妃妾采女初入宫时,皇帝只是在偏殿召见。如窦勋之女选进后宫,得到马太后称赞,并向章帝推荐,“因入掖庭,见于北宫章德殿”[3]415。而北宫的正殿(即前殿)为崇德殿或德阳殿[注]《后汉书》卷4《殇帝纪》:“(延平元年)八月辛亥,帝崩。癸丑,殡于崇德前殿。”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9页。《后汉书》卷7《桓帝纪》:“(永康元年十二月)丁丑,帝崩于德阳前殿。”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0页。。王政君初进宣帝后宫,“年十八矣,入掖庭为家人子”[6]4015。《汉书·外戚传上》曰:“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颜师古注:“家人子者,言采择良家子以入宫,未有职号,但称家人子也。斗食,谓佐史也。谓之斗食者,言不满百石,曰食一斗二升。”[6]3935-3937这说明王政君当时地位很低。后来宣帝“乃令皇后择后宫家人子可以虞侍太子者,政君与在其中”[6]4015。她是作为普通宫女被送到太子家的,因此太子不会在正殿接见王政君,丙殿似应属于地位较低的偏殿。故此处之“丙”亦非表示单纯的排列次序,而是具有上下等级的意义。窦皇后诬陷宋贵人姊妹欲作蛊道祝诅,章帝大怒,“遂出贵人姊妹置丙舍,使小黄门蔡伦考实之”[3]1800。胡三省云:“丙舍,宫中之室,以甲乙丙为次也。《续汉志》:南宫有丙署。”[16]1490此后宫的“丙舍”即与太子宫的“丙殿”相类。汉代宫中“殿”亦别称为“舍”,如成帝班婕妤,“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注引应劭曰:“后宫有八区,增成第三也。”[6]3983-3984《三辅黄图》则曰:“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等殿。”[11]163可见“殿”与“舍”可以通称,“丙舍”即“丙殿”,宋贵人姊妹犯罪被黜,因而贬斥到等级较低的“丙舍”居住,亦可证明“丙殿”是下等的殿舍。

(三)后堂

太子宫中还有“后堂”。如马援之女被从兄马严上书举荐,“由是选后入太子宫。时年十三。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常居后堂”。随后又云:“显宗即位,以后为贵人。”[3]408可见“后堂”是在太子宫内。后堂即宫中后殿,《说文解字》曰:“堂,殿也。”段玉裁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10]685-686汉代皇帝在前殿之后另有寝殿,称为“后殿”。如灵帝光和元年(178年),“秋七月壬子,青虹见御坐玉堂后殿庭中”,注引《洛阳宫殿名》曰:“南宫有玉堂前、后殿。”[3]341又“(章帝)时新平主家御者失火,延及北阁后殿”[3]413。达官显贵的府宅中亦有“后堂”,为享乐燕居之地。例如,“(张)禹性习知音声,内奢淫,身居大第,后堂理丝竹管弦”[6]3349。河内太守周景,“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3]1538。太子宫内的后堂,也是太子与妻妾起居之所,若有礼仪活动则是在前堂(殿)举行。

四、西汉太子宫地址之蠡测

西汉太子宫的规模不小,不过,它的位置在史籍中却没有明确记载。何清谷提出了一种推测,即太子宫可能在长安城内的北宫。《三辅黄图》卷3《太子宫》曰:“太子宫有甲观画堂……画堂,谓宫殿中彩画之堂。”[11]185何氏指出,《玉海》卷161引《三辅黄图》曰:“宫殿中彩画之堂在北宫。”较今本多了“在北宫”三字,进而论述:“《玉海》所云‘在北宫’,倒是很有可能的。北宫与未央宫仅隔一条直城门大街,且有复道联结,便于皇太子接受皇帝的教诲,皇帝也会放心。”[11]186何氏之说具有参考价值,笔者也抒发一些不同意见,以供读者探讨。

史书曾记述西汉皇太后居住在长乐宫内的长信殿,或称长信宫,与太子宫相邻。如平帝时,太后王政君意欲重游故居,“(王)莽因曰:‘太子宫幸近,可一往游观,不足以为劳。’于是太后幸太子宫,甚悦”[6]4030-4031。可见两处宫室毗邻,距离甚近。另外,新朝灭亡后建立的更始政权,曾经在长安爆发过激烈的内战,史籍叙述此事时提到过长乐宫的前殿以及太子宫与长信宫。绿林军攻占长安时,未央宫烧毁,义军将领因此进驻长乐宫。“(王)宪自称汉大将军,城中兵数十万皆属焉,舍东宫。”[6]4192如前所述,西汉长安“东宫”即长乐宫,刘玄随后亦居此处。“王莽败,唯未央宫被焚而已,其余宫馆一无所毁,宫女数千备列后庭,自钟鼓、帷帐、舆辇、器服、太仓、武库、官府、市里不改于旧。更始既至,居长乐宫,升前殿,郎吏以次列庭中。”[3]470赤眉军攻入关中后,张卬等将领见形势不利,向刘玄建议抢掠民间财物逃回南阳,遭到拒绝。刘玄即发兵东出长安,准备迎击赤眉军。“及赤眉立刘盆子,更始使王匡、陈牧、成丹、赵萌屯新丰,李松军,以拒之。”[3]474张卬等见城内兵力空虚,合谋叛乱劫持刘玄东归。被人告发后,刘玄遂托病召张卬等将领入长乐宫,企图将其逮捕处死。张卬等发现阴谋,“遂突出,独申屠建在,更始斩之。卬与湛、殷遂勒兵掠东西市”[3]474。《后汉纪》建武元年四月:“张卬、廖湛、胡殷于是自为王,勒兵烧宫门,隗嚣将宾客奔天水。更始与三王战(长乐)宫中,不胜,将妻子、车骑百余人东至新丰,从大司马赵萌。”[23]38刘玄在新丰听信赵萌谗言,“复疑王匡、陈牧、成丹与张卬等同谋,乃并召入。牧、丹先至,即斩之。王匡惧,将兵入长安,与张卬等合”[3]474。笔者按:张卬、廖湛、胡殷等逐走刘玄后,没有住在长乐宫前殿,而是进驻太子宫,王匡率部来投,与其共居。“王匡不应召,因并将牧、丹兵归长安,从三王于太子宫。”[23]38-39刘玄随后反攻,“李松还从更始,与赵萌共攻匡、卬于城内。连战月余,匡等败走,更始徙居长信宫”[3]474。

前文已述,长信宫又称长信殿,是西汉太后在长乐宫内居住的殿群[注]胡三省指出长信宫为长乐宫内的一处殿群,又名“长信殿”。他说:“《三辅黄图》:长信殿在长乐宫,太后常居之。余据《表》,长信少府后改为长乐少府,则长信、长乐,非两宫也。”又引证曰:“《宫阁记》:长信殿,在长乐宫,太后常居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汉昭帝元平元年六月“霍光以群臣奏事东宫”条胡三省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88页。。长乐宫占地约6平方公里,是长安城内面积最大的宫城(参见图1)。就考古发掘来看,长乐宫内的建筑遗址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一个是西北区,在今梁家寨周围;一个是西南区,在今讲武殿村东南,张家巷村西南一带;另一个是东南区,在今樊家寨村南一带。三个区域中以西北区范围较大,遗址数量较多(有近20处)、分布较密集,单个遗址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因此,考古工作者判断,长乐宫的西北区域应是其中心宫殿区[24]24,其中六号遗址的规模最大。学术界认为:“从六号遗址的规模及其在西北区域内所处的位置分析,它可能就是长乐宫的前殿遗址。”[24]27根据《三辅黄图》和《水经注》的有关记载,太后居住的长信宫(殿)即在前殿西邻。“明渠又东迳汉高祖长乐宫北,本秦之长乐宫也,周二十里。殿(前殿)前列铜人,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25]1599何清谷考证:“这里说长信、长秋等殿都在长乐宫前殿西面,这与汉代‘后宫在西’的制度是一致的。”[11]111西汉自惠帝时起,吕后等皇太后、太皇太后通常以“长信”“长信宫”为称谓[注]例如《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载翕侯邯郸:“元光四年,坐行来不请长信,免。”注引如淳曰:“长信宫,太后所居也。”第640页。《汉书》卷97下《外戚传下》载成帝时女官曹宫说:“今儿安在?危杀之矣!奈何令长信得闻之?” 颜师古注“长信”曰:“谓太后。”第3991页。。这里有个问题,西汉太后为什么不以“长乐宫”为号,而是以“长信宫”为号呢?笔者判断,这很有可能是以下原因,即太后仅仅是她的居住地“长信宫”的主人,也就是说长乐宫内只有西北宫殿群——长信宫属于太后的居处,而另外两处宫室(西南建筑群和东南建筑群)则另有归属,太后并没有权力管辖,她的“长信宫”称号与其实际居住及统辖的宫室名实相符。照此看来,太子宫或许就是长乐宫内西南宫殿群或东南宫殿群中的一座。由于这两座建筑群临近长信宫,因此太后前往非常方便,可以轻行简从。太子宫若是在北宫,太后前去可就没有那么方便,由于外出长乐宫城经过街头巷陌等公共场所,需要兴师动众,必须用全副车驾和仪仗执事随行,太后或许还要盛装“被珠襦”[6]2939,所以要麻烦和劳累得多。此外,太后离开居处要获得朝廷执政者的同意。例如,“(王)莽又知太后妇人厌居深宫中,莽欲虞乐以市其权,乃令太后四时车驾巡狩四郊,存见孤寡贞妇”[6]4030。太子宫虽在长乐宫内,但不属于太后的领地,所以王政君想去的话,也要征得王莽的同意。“太后从容言曰:‘我始入太子家时,见于丙殿,至今五六十岁,尚颇识之。’莽因曰:‘太子宫幸近,可一往游观,不足以为劳。’于是太后幸太子宫。”[6]4030

图1西汉长乐宫平面图

若是太子宫在长乐宫内这一假设能够成立,那么对以下历史记载的理解就会觉得顺理成章、合乎逻辑了。

首先,征和二年(前91年)太子起兵时,“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曰江充反。乃斩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宾客为将率,与丞相刘屈氂等战”[6]2743。上述记载值得关注的是“发长乐宫卫”,长乐宫部署了很多卫士[注]《汉书》卷72《贡禹传》曰:“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第3076页。可见长乐宫卫兵人数不少,即便是裁减大半也能执行宫城的警卫任务。,由长乐卫尉统领。当时武帝之母王太后早已去世,长信宫空虚无主,戾太子为长乐宫中之尊,是长乐宫卫兵的首要保护对象,他可以凭借手中的节杖进行调动派遣,因而成为太子起兵的中坚力量。

其次,前述戾太子加冠进宫之后,“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6]2741。这座宫苑位于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有遗址”[11]244。颜师古曰:“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城门,一号杜门。”[6]2882如果太子宫在长乐宫内的西南建筑群或东南建筑群,那么出长乐宫南门即为杜门,出城五里至博望苑,这座苑囿距离长乐宫最近,显然是武帝为了方便太子来往而特意就近设置的。

再次,戾太子举事失败后逃跑的情况也值得注意。“太子军败,南奔覆盎城门,得出。”[6]2881如前所述,覆盎门即杜门,太子如果是从长乐宫内的太子宫(西南建筑群或东南建筑群)出逃,想要离开长安城的话,那么出覆盎门是距离最近也是最为安全的路线,因为覆盎门(杜门)外的博望苑是太子的领地,那里的官吏和宾客虽然有些被他调入城内参战,但是留守者仍然是自己的亲信,通常不会阻碍主人的出行,而走其他城门外逃则存在着被阻拦的更大风险。

最后,前述更始帝与张卬、王匡等将领的驻地与交战场所,看来是在长乐宫内。未央宫焚毁后,长乐宫成为长安城内最为重要的政治中心,因此成为统治者驻跸之所以及各方攻击争夺的主要目标。刘玄入长安后居长乐宫前殿,兵败逃走时可能发生了烧掠破坏,所以张卬诸将与后来的王匡都住在附近的太子宫,仍在长乐宫城之内。刘玄反攻得胜后,或许也是出于同样原因而没有复归前殿,改在其西邻的长信宫(殿)居住。总之,他们都坚持驻扎在长乐宫城之中。

综合以上情况考虑,笔者推测西汉太子宫设置在长乐宫内。当然,这一看法还是一种假设,需要深入探讨与论证。但就目前可见的资料反映,这座宫室位于长乐宫内似乎要比其他看法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五、汉太子的思贤苑与博望苑

汉文帝与武帝曾为太子建立接待宾客的思贤苑、博望苑。《西京杂记》卷3记载:“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帏褥甚丽。”周天游注:“堂隍当是带有前庭的堂屋。‘隍’恐与《玉海》作‘皇’为正。”又云:“庑,《释名·释宫室》曰:‘大屋曰庑。’轩,《文选·魏都赋》注曰:‘轩,长廊之有窗也。’此言思贤苑中屋大廊高,气势非凡。”[13]132-133程大昌考证此事云:“它书皆无载者,不知苑在何地。”[1]185

《三辅黄图》曰:“博望苑,武帝立子据为太子,为太子开博望苑以通宾客。《汉书》曰:‘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太子冠,为立博望苑,使之通宾客,从其所好。’又云‘博望苑在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有遗址’。”陈直按:“事见《汉书·戾太子传》。本文所引《汉书》之又云,当为《汉书》注文,今本《汉书》已佚。又《戾太子传》云:‘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太平寰宇记》卷25云:‘汉博望苑在金城坊戾园东南。’《长安志》亦云:‘金城坊戾园东南,汉博望苑。’”[20]90程大昌考证杜门即长安城之覆盎门,“太子之奔湖也,斫覆盎城门而出。覆盎门者,汉城南面东头第一门也。苑在门外,而太子斫门以出者,则知博望非常居之地也”[1]184,是说西汉太子常居太子宫,博望苑则为宾客萃居之地。博望苑的位置又见于《水经注》卷19《渭水》:“(昆明)故渠之北有白亭、博望苑,汉武帝为太子立,使通宾客,从所好也。太子巫蛊事发,斫杜门东出。史良娣死,葬于苑北,宣帝以为戾园,以倡优千人乐思后园庙,故亦曰千乡。”杨守敬按:“《长安志》,朱雀街西第四街从北南来第三坊曰金城坊,本汉博望苑之地。”[25]1593《元和郡县图志》曰:“汉博望苑,在(长安)县北五里。”[26]何清谷考述:“如按博望苑在汉长安城南杜门外、唐长安县北五里的唐长安城金城坊来推,则在今西安市玉祥门以西的任家庄一带。”[11]244

博望苑之名,据颜师古云“取其广博观望也”[6]2742,反映了武帝企盼太子广纳贤士、开阔眼界的期望。太子招贤纳士之举首见于汉初,刘邦欲立戚夫人所生如意为嗣君,废黜太子刘盈。吕后集团接受了张良的计策,让太子礼聘著名的“商山四皓”,“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5]2045。后来此计果然成功,保全了刘盈的储君地位。不过当时太子可能还没有专门接纳宾客的场所,“四人至,客建成侯所”[5]2045,表明“四皓”到长安后住进刘盈舅父吕泽宅第。自文帝时起,朝廷认为广招贤良有益于辅佐太子,且能获得礼贤下士的美名,因此建立了思贤苑。汉武帝为太子时,其舍人郑当时也为他广招宾客。“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明旦,常恐不遍。”颜师古注:“此谓长安城外四面之郊耳。邑外谓之郊,近郊二十里。”[6]2323-2324巫蛊之祸发生之后,博望苑继续保留,并未废弛,直到成帝即位以后,博望苑才被撤除。“(建始二年)秋,罢太子博望苑,以赐宗室朝请者。”[6]306

六、东汉太子宫的若干变化

东汉朝廷亦设置太子宫供成年后的储君居住。例如贾贵人,“建武末选入太子宫,中元二年生肃宗”[3]414;清河王刘庆之母宋贵人,“永平末,选入太子宫,甚有宠”[3]1799,但是与西汉相比较,东汉的太子宫出现了一些变化,分述如下。

(一)太子宫称“东宫”

东汉太子宫开始称为“东宫”,如北海王刘睦,“显宗之在东宫,尤见幸待”[3]556。宦官曹腾,“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以腾年少谨厚,使侍皇太子书,特见亲爱”[3]2519。上述“东宫”皆为太子宫。由此引申,皇太子也被称作“东宫”。例如,光武帝立刘庄为太子后,“以(阴)识守执金吾,辅导东宫”[3]1130。又周举上奏曰:“今皇嗣不兴,东宫未立,伤和逆理,断绝人伦之所致也。”[3]2025此后,“东宫”作为太子所居宫室的代称,受到历代的沿用。如卞壶所云:“太子所居宫,称东宫,不言太子宫者,二宫以东西为称,明是天子之离宫,使太子居之也。”[27]史籍所见西汉时太子宫不称“东宫”。当时由于长乐宫居东,故俗称为“东宫”。如窦太后“元光六年崩,合葬霸陵。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颜师古注:“东宫,太后所居。”[6]3945霍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6]2948,即分别担任长乐宫、未央宫卫尉。由于太后居长乐宫内长信殿,因此“东宫”也是她的代称。如成帝许皇后被废,淳于长欺骗其姊许孊曰:“我能白东宫,复立许后为左皇后。”[6]3983淳于长谎称他能够向太后王政君求情。刘向称外戚王凤“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6]1960,此处所言“东宫”也是指太后王政君。那么为什么到了东汉,太子宫开始称作东宫了呢?愚以为这与当时经学的大盛有密切关系。下文予以详述。

春秋时期,历史记载多次出现“东宫”,当时它主要是指诸侯正寝之东的离宫。《公羊传·僖公二十年》认为诸侯有正寝和东宫、西宫两座小寝。例如鲁庄公十二年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遇大宰督于东宫之西,又杀之”。杨伯峻注:“东宫,诸侯小寝。详《公羊·僖二十年传》陈立义疏。”[28]191又鲁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杨伯峻注:“穆姜,襄公祖母,欲去成公,立其奸夫侨如,见《成》十六年传。因此被迫迁于东宫。东宫盖别宫名,非太子宫。”[28]964当时,有些诸侯也将太子安置在东宫居住。如鲁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杨伯峻注:“东宫,太子所居,故名太子曰东宫。得臣,齐庄公之太子……”[28]30又鲁僖公二十八年,“(楚)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杨伯峻注:“文元年《传》太子商臣以宫甲围成王,则东宫有兵,此东宫当亦是太子之宫甲。”[28]457可见齐、楚两国太子皆居东宫,在诸侯正寝之东。史籍未见秦国与秦朝有太子居东宫制度,西汉亦然如故。但是,汉代学者已注意到经典记载东周诸侯太子有居东宫者。如董仲舒讨论鲁僖公二十年“西宫灾”时说:“西宫者,小寝,夫人之居也。若曰,妾何为此宫!诛去之意也。以天灾之,故大之曰西宫也。《左氏》以为西宫者,公宫也。言西,知有东。东宫,太子所居。”[6]1323

至东汉时,情况发生了以下变化。首先,太后和皇帝同住在南宫或北宫,不再分居两宫。其中临朝执政的几位太后自不必言,就连已然亲政的明帝与章帝,也是与母后住在一起[注]光武帝生前居南宫,明帝即位初仍与阴太后在南宫居住。《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曰:“(建初)三年,(章)帝飨卫士于南宫,因从皇太后周行掖庭池阁,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第1438页。这说明阴太后生前住所与衣物均在南宫。明帝永平八年与后妃迁居北宫,死后章帝登极,仍与马太后留居北宫,并将先帝妃妾遣送南宫居住。参见《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肃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太后感析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第410页。。其次,刘秀称帝后大力提倡经学,“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29]。在儒学兴盛的东汉,太子宫称“东宫”被认为是符合经义的[注]参见《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三年》孔颖达疏:“得臣为太子,云常处东宫者,四时东为春,万物生长在东;西为秋,万物成就在西。以此君在西宫,太子常处东宫也。或可据《易象》:西北为乾,乾为君父,故君在西;东方震,震为长男,故太子在东宫也。”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24页。,于是这一代称获得了沿用。东汉前期的太子宫(即东宫)位于何处?史书未给予明确记载。当时文献中的“东宫”有两处,其一是南宫或北宫中皇帝起居的前殿与后寝。东汉宫城之中,皇帝殿寝与后妃居住的后宫是东西配置。“帝为东宫,皇后为西宫。”[30]46如永平十八年(75年),“秋八月壬子,帝崩于东宫前殿”[3]123。袁绍、袁术起兵诛杀宦官,“会日暮,术因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欲以胁出(张)让等”[3]2252。上述“东宫”皆非太子宫。其二是指位于洛阳北宫东侧的永安宫。《后汉书·百官志三》载少府钩盾令属下有永安丞,秩三百石。本注曰:“永安,北宫东北别小宫名,有园观。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各一人,二百石。”[3]3595《资治通鉴》卷16汉景帝前三年“洛阳东宫灾”条胡三省注:“高祖先居洛阳,因筑宫室,有南宫、北宫、东宫。”马先醒云:“此所谓‘东宫’,当即系永安宫,可见其筑成之早,亦可见其颇有规模。时既不都于洛阳,其东宫灾,仍见之于正史本纪;《通鉴》胡注更将其与南宫、北宫鼎足而三,自非处于南宫或北宫之中,而系处于其外。”[31]笔者按:北宫东侧的永安宫,很可能是东汉前期太子居住的“东宫”,但这是个推测,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证明。另外,《汉官仪》卷上曰:“洛阳十二门,东面三门。最北门名上东门,次南曰中东门。”[12]147而东汉朝廷举行宗室册封仪式时,“册皇太子、诸侯王皆于上东门”[30]41。这或许也是由于上东门与永安宫距离最近的缘故。

(二)顺帝时太子居承光宫

司马彪《续汉书》曰:“种暠字景伯。顺帝时为侍御史,监护太子承光宫。”[2]434《后汉书》亦载种暠,“顺帝末,为侍御史……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3]1827。洛阳承光宫在何处?据《元河南志》卷2《后汉城阙古迹》所言:“承光宫、胡桃宫。”注:“在广阳门外。”[30]57同书又称汉洛阳城“西面三门,南曰广阳门”[30]41,是说承光宫在洛阳城外,位于城西偏南,但是此说恐有疑问,因为和帝永元九年(97年)曾在承光宫设祭,举行追悼亡母梁氏的隆重仪式。“帝以贵人酷殁,敛葬礼阙,乃改殡于承光宫,上尊谥曰恭怀皇后,追服丧制,百官缟素,与姊大贵人俱葬西陵,仪比敬园。”[3]417按此时和帝居北宫,追悼生母的祭礼应在正宫之内举行,恐怕不会设在城外的离宫,故承光宫亦应在北宫之中,而且此时尚未当作太子宫。那么,承光宫是何时成为太子宫的呢?值得注意的是,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夏四月丙寅,立皇子保为皇太子”[3]231,同时为其新修了居住的宫室。《后汉书·皇后纪上》载邓太后,“永宁二年二月,寝病渐笃,乃乘辇于前殿,见侍中、尚书,因北至太子新所缮宫。还,大赦天下,赐诸园贵人、王、主、群僚钱、布各有差”[3]429。安帝即位、邓太后临朝时期的北宫前殿是崇德殿[注]《后汉书》卷5《安帝纪》:“(延平元年)八月,殇帝崩,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其夜,使骘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斋于殿中。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群臣陪位,引拜帝为长安侯。”然后策命刘祜继承帝位,第203页。。根据上述记载,新修太子宫的位置是在崇德殿之北,即安帝寝殿的后边。这所太子宫有可能就是承光宫,也就是说,承光宫似是从安帝在位时被朝廷作为太子宫的,此后又得到了顺帝的沿用。

(三)太子或年幼未加冠即就宫

东汉前期,太子仍是成年“就宫”。如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立太子刘强,建武十九年(42年)废。在此之前,“(申屠)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3]1017。由此可见刘强虽已成年,尚未进入太子宫,故臣下为其申请。但是到东汉中叶,情况则大不相同。前文已述,顺帝刘保在永宁元年(120年)立为皇太子,次年邓太后至其所新缮宫,而当时刘保仅有6岁[注]《后汉书》卷6《顺帝纪》载延光四年(125年)十一月丁巳,刘保“即皇帝位,年十一”,第249页,故永宁元年(120年)顺帝立为皇太子时年届6岁。,就已就宫别居。又顺帝建康元年(144年)四月:“辛巳,立皇子炳为皇太子。”[3]274随后即发生下列事件:“上使中常侍高梵迎太子,不赍诏书,直诣承光宫,以车载太子出。太子太傅杜乔不能止,不知所为。”[23]377当年八月庚午顺帝病逝,“是日,太子即皇帝位,年二岁”[23]378。可见刘炳也是幼年即进入太子宫,由太傅等臣下监护的,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需要注意的是,东汉中后期的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后妃之间争宠夺嫡的情况层出不穷,皇子幼儿在后宫被害夭折之事屡屡发生,这使皇帝被迫采取了并非常规的措施,即为了保障皇子的生命安全,不得不将他们迁出后宫抚养,甚至寄托到宫外民间。例如,“时(和)帝数失皇子,后忧继嗣不广,恒垂涕叹息……元兴元年,帝崩。长子平原王有疾,而诸皇子夭没,前后十数,后生者辄隐秘养于人间。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3]420-421。又如,“时皇太子(刘保)惊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圣舍”[3]590-591。再如灵帝何皇后,“生皇子辩,养于史道人家,号曰‘史侯’”。李贤注引《献帝春秋》曰:“灵帝数失子,不敢正名,养道人史子眇家,号曰‘史侯’。”[3]449就幼年入太子宫的这两位皇子来说,刘保的母亲宫人李氏在其出生后即被阎皇后杀害[注]参见《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后专房妒忌,帝幸宫人李氏,生皇子保,遂鸩杀李氏。”第435页。,刘炳的母亲虞美人在外戚梁氏的赫赫炎威下并无权势,“大将军梁冀秉政,忌恶佗族,故虞氏抑而不登”[3]440。因此他们虽然被立为太子,但是在后宫的处境却十分危险,很有可能遭到皇后及党羽的暗害,皇帝将其移到太子宫居住,应是具有特意保护的目的。

另外,和帝、顺帝时太子宫为承光宫,在北宫(即当时皇帝所居正宫)之内;与西汉太子宫在未央宫外有明显差异。如前所述,东汉宫城内皇帝殿寝与后妃居住的后宫是东西配置。“帝为东宫,皇后为西宫。”[30]46在北宫当中,崇德殿与德阳殿东西并列[注]参见张衡《东京赋》:“逮至显宗,六合殷昌。乃新崇德,遂作德阳。”薛综注:“崇德、德阳,皆殿名也。崇德在东,德阳在西,相去五十步。”萧统编,李善等注:《文选》卷3《京都中》,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5页。,前者为皇帝起居的前殿和禁省,后者是后妃宫寝掖庭之所在,而承光宫是在前殿之北,即皇帝寝殿的后边。太子安置在此,可以避开后宫的敌视势力范围,又距离皇帝较近,便于探视与监护,故可以理解为朝廷采取的特殊安全措施。但是,承光宫在北宫宫城之内,又位于皇帝寝殿的北边,并非名副其实的“东宫”。因此,笔者判断它只是和帝、顺帝安排幼年太子临时居住的宫室,并不是东汉前期太子成年后与帝后分居另住的“太子宫”和“东宫”。

(四)“中傅”与宦官监护太子家

东汉太子宫延续了朝廷派遣重臣监护的制度,任职者有外戚,例如,“上使执金吾阴识护太子家,博士桓荣授太子经。二人者皆专心辅导,劝以德义,太子亦虚纳焉”[23]133;也有大臣(如侍御史),如宦官高梵不赍诏书,接太子出宫,“开门临去,(种)暠至,横剑当车,曰:‘御史受诏,监护太子。太子,国之储副,天命所系。常侍来,无一尺诏书,安知非挟奸邪?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梵不敢争。(顺)帝嘉其持重,称善良久”[2]434-435。和西汉不同的是,东汉朝廷开始派宦官担任此项职务。例如安帝废太子刘保为济阴王,“监太子家小黄门籍建、傅高梵、长秋长赵熹、丞良贺、药长夏珍皆以无过获罪,建等坐徙朔方。及帝即位,并擢为中常侍”[3]2518。小黄门籍建即为宦官,原在皇帝身边,有联络内外的职责。《后汉书·百官志三》曰:“小黄门,六百石。宦者,无员。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3]3594此时籍建被派到太子家负责监护。

另外,东汉太子家在太傅、少傅之外,又增设了由宦官担任的“中傅”。如前述安帝废黜太子刘保,“时监太子家小黄门籍建、中傅高梵等,皆以无罪徙朔方”[3]591。笔者按:汉代宦官多在禁省任职,亦称“中人”[注]参见《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颜师古注:“中人,奄人也。”第734~735页。,故宦者任师傅者称作“中傅”。西汉时期,朝廷曾在诸侯王宫设置中傅,以便对其监视督导。如济川王刘明,“建元三年,坐杀中傅,废迁房陵”[6]407。应劭曰:“中傅,宦者也。”[6]158胡三省注此事曰:“汉诸王国有太傅,秩二千石,掌傅王以德义。中傅出入王宫,在王左右,亦主傅教导王。”[16]561但是未见太子宫中设有中傅。东汉对诸侯王延续此制,如江革,“永平初,举孝廉为郎,补楚太仆。月余,自劾去。楚王英驰遣官属追之,遂不肯还。复使中傅赠送,辞不受”[3]1302。又如和帝宠信清河王刘庆,“赐奴婢三百人,舆马、钱帛、帷帐、珍宝、玩好充仞其第,又赐中傅以下至左右钱帛各有差”[3]1801。值得关注的是,东汉初年太子家中亦出现了中傅。如建武年间,“(桓)荣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馐)、帷帐、奴婢”[3]1251。宦官担任太子中傅,也是东汉阉宦势力增长、政治影响扩大的表现之一。

七、结语

秦汉是统一集权国家建立、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封建政治制度与统治思想调整、确立的阶段。太子作为国之储君,其起居安全、教育培养关系到王朝的延续和稳定,所以是政权生死攸关的大事。贾谊曾说:“天下之命,县(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32]这是对秦亡教训的总结。秦始皇未立太子,对继承人的辅导也相当失败。“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为之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6]2251二世实行暴政导致秦朝迅速灭亡,西汉显然对此有所借鉴,自刘邦册立太子并委派师傅及属吏,逐步建立起辅导监护皇位继承人的整套制度。太子宫的出现也与此密切相关,它是太子与家眷的住所,又是师傅实施教导的场所。太子离开后宫别居,能够广泛接触社会精英,独自应对宫室内外各种事项,得以锻炼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为将来继位秉政预做准备,这对于维系皇权和巩固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后世获得了延续。

猜你喜欢

东宫太子
明代东宫教育述论
太子洗马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汉字奇遇记
汉字奇遇记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宠粉式网剧上位
从土地神角色看双红堂本《东宫扫雪》的独特性
辽代东宫官制的特点
《西宫太子东宫妃》民间封面设计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