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时期制笔技术的传承与革新

2019-05-22

南都学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兔毫制笔笔头

陈 涛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笔作为重要的书写绘画用具,远在殷商时期乃至新石器时代就可能已经出现。历经漫长的时代演变,至战国时期,秦国毛笔的制法与现在笔的制法已很相似,且毛笔的形制得以确立。秦汉时期,制笔业作为中国古代独立的手工业门类开始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业持续发展;唐宋时期,制笔业达到空前繁荣注参见陈涛:《从考古资料看文具的出现》,载《中原文物》2013年第5期,第61~64页;《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业考述》,载《南都学坛》2012年第4期,第23~26页;《隋唐五代的制笔业》,载《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3期,第60~67页;《宋代制笔业考述》,载《南都学坛》2013年第4期,第26~32页。,而且制笔技术体系更为成熟、完善。

事实上,制笔技术史与造纸技术史同样都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以往学界多侧重强调研究造纸史和印刷史,却忽视对制笔技术史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制笔原料的变化过程,勾勒制笔技术不断成熟、完善的发展轨迹,重点探讨唐宋时期制笔技术的时代特点,以期对制笔技术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制作原料的因袭与革新

秦汉时期,笔头的制作原料包括兔毫、狼毫、鼠须等;笔管的制作原料有竹、木、象牙等材质。魏晋南北朝时期,笔头的制作原料开始增多,包括兔毫、鹿毛、羊毛、羊须、鼠毛、鼠须、虎仆毛、鸡雉毛等,甚至有胎发、人须;笔管的制作原料有竹、木、金、银、琉璃、麟角、象牙等材质[1]。

隋唐五代时期,笔头的制作原料更加多样化,包括兔毫、狐毫、狼毫、虎仆毛、虎毛、鼠毛、鼠须、狸毛、麝毛、鹿毛、羊毛、马毛、雉毛、鸡毛、鸭毛、鹅毛、胎发、龙筋等;笔管的制作原料有竹、木、松枝、葫芦、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2]。

宋代,笔头的制作原料愈加丰富,包括兔毫、羊毛、鹿毛、狸毛、鼠须、鼬鼠毛、鸡毛、雁翎、猩猩毛、獭毛、狨毫、植物纤维(竹丝、麻丝等)等;笔管的制作原料有竹、木、松枝、芦苇、银、玉、象牙等材质[3]。

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笔原料(表1),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既有因袭,也有革新。

表1 制笔原料对比表

1.总体而言,自秦汉至宋代,包括笔头和笔管之内的制笔原料都不断丰富和多元化,常见原料与珍贵原料并存,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需求。

3.唐宋时期,笔头制作原料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而宋代与唐代相比,又出现以下新的特点。

其一,宋代虽仍以兔毫笔为主,但是羊毛笔的使用范围扩展,且颇为盛行。唐代,陇右、邛州、番禺等地都出羊毛笔,《北户录》云:“番禺诸郡如陇右,多以青羊毫为笔。”[4]宋代,不仅蜀中和岭南等地有羊毛笔,而且江南地区也用羊毛笔,如《文房四谱》记载,北宋时期,“江南民间使者,则皆以山羊毛焉。蜀中亦有用羊毛为笔者,往往亦不下兔毫也”[5]9。

其二,宋代鼠须笔较流行,深得文人士大夫青睐。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传言“钟繇、张芝皆用鼠须笔”[5]3;魏晋南北朝时期,世传“王羲之得用笔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遗之鼠须笔”[5]3。唐代,番禺、均州等地用鼠须笔,如《树萱录》记载,番禺诸郡或用鼠须为笔[6]。北宋时期,江南等地有鼠须笔,其中宣州诸葛高所制鼠须笔最有名,蔡襄曰:“诸葛高造鼠须散卓及长心笔绝佳。”[7]699

其三,宋代,尤其是北宋时期始用竹丝、麻丝等植物纤维及真丝制作笔头,这是制笔史上的重要革新,极大地开拓了原料来源。就连宋代皇帝也用竹丝笔,如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三月十九日,杨万里请宋孝宗御赐书斋名,宋孝宗“欣然索一大研,命磨潘衡墨,染屠觉竹丝笔,乘兴一挥‘诚斋’二大字”[8]3。另外,考古发掘中也出土过宋代植物纤维丝笔,如安徽合肥马绍庭夫妻合葬墓出土北宋时期毛笔5支,笔杆和笔套均为竹制,多已弯曲,笔毛无存,仅残留笔芯,系植物纤维麻丝制成[9];又如江苏武进出土宋代植物纤维丝笔1支,竹管,丝质笔头,插入笔管的一端用丝扁带包紧,笔头露丝束[10]。

其四,宋代虽以竹管笔最为普遍,但松管笔非常流行。唐代时,已有松管笔,如《汗漫录》曰:“司空图陷于中条山,芟松枝为笔管。”[11]宋代时,松管笔更为多见,著名的有九华山松管笔,如孔武仲《赋得九华松管笔》诗云:“松枝为管京邑无,山翁持赠最勤渠。千年自饱幽涧雪,一日忽快南窗书。但知来处已潇洒,况复毫端精有余。茅齐举眼有真率,象齿琅玕浑不知。”[12]

二、制作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秦代,毛笔的形制虽然已经确立,但是制笔技术仍较简单,通常是笔管上端削尖用以簪发,下端较粗且镂空成毛腔,笔毛插入毛腔。西汉时期,制笔技术在沿袭秦代的基础上,已有所进步,即将笔毛插入毛腔后,外以丝线缠绕扎紧并髹漆,使得笔头粘接更加牢固。

东汉时期的制笔方法是将笔管前端扎丝髹漆用以加固笔头,笔管后端削尖便于簪发,这是对前代制法的继承,而笔头选用长毫,有芯有锋,外被短毛,更加易于蓄墨,则是制笔技术的不断改进。当时出现了专论毛笔制作的著述——蔡邕《笔赋》,这是我国制笔技术史上的第一篇(部)专著。《笔赋》云:“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慓悍,体遄迅以骋步,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抟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13]然据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毛笔来看,笔管、笔头均完整,笔管为竹质,长21.9 cm、径0.6 cm,端直均匀,中空,浅褐色,包笔头处稍有收分,笔尖长1.6 cm,外覆黄褐色狼毫,笔芯及锋黑紫色,笔管前端扎丝线并髹漆,宽0.8 cm,笔管尾部削尖(稍残)[14]。从中可知,《笔赋》所记与考古资料中所见东汉笔的制法相同,应是当时的通行之法。《笔赋》的问世,标志着东汉时期制笔技术开始走向成熟。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71.79%),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技术主要是先精选兔毫,尔后将笔毛插入笔管一端镂空的毛腔,并以丝线缠绕扎紧,外层髹漆。此法虽承袭汉制,但技术环节更加注重对笔头原料的加工、处理。当时出现了制笔史上带有总结性的理论成果——《笔方》《笔经》等。曹魏时期的韦诞(字仲将)作《笔方》,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作《笔经》,二者都强调对笔毛的选择、加工,尤其是对笔头的制作更加讲究。可以说,《笔方》《笔经》的问世,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技术已逐渐成熟、完善。

隋唐五代时期,制笔技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不仅重视笔头的选料、加工,而且关注笔管的大小、制作。柳公权《谢人惠笔帖》中对此曾有精辟论断:“虽毫管甚佳,而出锋太短。伤于劲硬,所要优柔。出锋须长,择毫须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副齐则波磔有冯,管小则运动省力,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润自由。”[15]正因如此,当时笔头的制作要求日益精细,如敦煌文书S.5073号背面“若人造笔先看头七言句”云“若人造笔先看头,腰粗尾细似箭镞”[16];笔管的加工也更加精美,如“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已来,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若‘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云用鼠牙雕刻,故崔铤郎中《文集》有《王氏笔管记》,体类韩愈《记画》”[17]。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时人已总结出最佳的制作时间,即八月“造笔”[18],如段成式《寄温飞卿葫芦管笔往复书》中所言:“八月断来,固是佳者。”[19]8232

2.在同样注重笔头、笔管的制作之外,制笔技术不断创新,发明了鸡距笔、二毫笔、散卓笔、健笔、纤锋细管笔等。鸡距笔,笔管圆直,笔锋犀利,因形如鸡之足距,故名鸡距笔。白居易作《鸡距笔赋》云:“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合为手笔,正得其要;象彼足距,曲尽其妙。”[20]2610-2611该笔讲究选毫,制作精细,极便书写,深受文人推崇。唐代制笔技术还传播到边地(吐蕃)与海外(朝鲜、日本等地)。806年,日本僧人空海从唐朝返回日本,传播了唐代先进的制笔技术[21]。现今日本正仓院还收藏有唐代的鸡距笔。

二毫笔,即合两种毫毛制笔,“欧阳通以狸毛为笔,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笔之所由始也”[22]13。

散卓笔,“其笔甚大,全用劲毫”[23]。段成式曾寄余知古秀才散卓笔十管、软健笔十管,其中“散卓尤精,能用青毫之长”[19]8232。

健笔,如韦充《笔赋》曰:“笔之健者,用有所长。惟兹载事,或表含章。”[24]由于文人对此十分珍爱,故而健笔有时指代文章等,如刘禹锡诗云:“健笔高科早绝伦,后来无不揖芳尘。”[25]

纤锋细管笔(又名毫锥笔),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云“毫锋锐如锥”,注曰:“时与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相顾辄笑,目为毫锥。”[20]704于是,“毫锥笔之名起于此”[26]。

宋代,制笔技术虽是沿袭前代,但是技艺更加精湛,呈现出如下四个显著特点。

1.笔毛的选择更加讲究。以兔毫为例,时人认为:“兔有南北之殊,南兔毫短而软,北兔毫长而劲。生背、领者其白如雪,霜毫作笔,绝有力。然纯用北毫,虽健且耐久,其失也不婉;用南毫,虽入手易熟,其失也弱而易乏。善为笔者,但以北毫束心,而以南毫为副,外则又有霜白覆之,斯能兼尽其美矣。”[22]12又如宋代二毫笔流行,其中“以羊合兔”,盛于当时,该笔“不但刚柔得中,差宜作字,而且价廉工省,故人所竞趋”[22]13。

2.笔芯的制作技术愈益精良。笔芯是笔头的关键,决定着笔头的质量。宋代的笔工对笔芯的制作格外重视,如宣州“诸葛家捻心法如此,唯倒毫净便是其妙处,盖倒毫一株便能破笔锋尔。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出其半。削管洪纤,与半寸相当。其捻心用栗鼠尾,不过三株耳,但要副毛得所,则刚柔随人意,则最善笔也”,又如“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作藏锋笔写如许大字,极可人意,最妙是锋少而有力也”[27]1689-1690。

3.笔的形制既继承前代式样,又开创全新风格。一方面,宋代仍有鸡距笔、散卓笔等。鸡距笔,如叶寘《爱日斋丛抄》记载:“东坡谪海外,用鸡距笔。”[28]又如谢薖《戏咏鼠须笔》诗云:“编须捋取蝟毛磔,裁管缚成鸡距长。”[29]散卓笔,如“宣州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军以来世其业,其笔制散卓也”[30]94。此外,还有长锋笔(长心笔)等。不过,蔡襄认为长锋笔并不好用,“今世笔例皆锋长难使,比至锋锐少损,已秃,不中使矣”[7]699。另一方面,宋代散卓笔的制作又开创新风,分为无心散卓笔和有心散卓笔两种。无心散卓笔,自宋神宗熙宁(1068—1077)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黄庭坚《书吴无至笔》曰,“有吴无至者,豪士,晏叔原之酒客”,“作无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27]742。有心散卓笔,又分多种式样,如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蔡绦“偶得诸葛笔,则已有黄鲁直样作枣心者。鲁公不独喜毛颖,亦多用长须主簿,故诸葛氏遂有鲁公羊毫样,俄为叔父文正公又出观文样”[30]95。笔工侍其瑛以制作枣心散卓笔著称,黄庭坚《书侍其瑛笔》云:“南阳张乂祖喜用郎奇枣心散卓,能作瘦劲字,他人所系笔多不可意。今侍其瑛秀才,以紫毫作枣心笔,含墨圆健,恐乂祖不得独贵郎奇而舍侍其也。”[27]743

4.有关制作笔的文献记述更加丰富。宋代还出现关于笔的多部(篇)专著,有苏易简《文房四谱·笔谱》、欧阳修《笔说》、黄庭坚《笔说》、唐仲友《笔记》、陈槱《负暄野录·论笔料》等,而《太平御览》《事类赋》《墨池编》《事物纪原》《海录碎事》《锦绣万花谷》《记纂渊海》《六帖补》《古今事文类聚》《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书中也专门列有相关子目,这既表明宋代的制笔备受瞩目,又反映出当时的制笔技术已日臻完善。

三、结语

由上观之,从秦、西汉时期毛笔的形制确立,之后制笔技术逐步发展,到唐宋时期制笔技术体系臻于完善,其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东汉时期,制笔过程中已经关注到笔头的选料,标志着制笔技术开始走向成熟。

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笔头原料的加工和处理,标志着制笔技术逐渐成熟、完善。

第三阶段:唐宋时期,制笔过程中既重视笔头的选料和加工,又关注笔管的大小与制作,还突出风格及式样的创新,形成精选笔毛、精制笔芯、精雕笔管、精创式样的成熟且完善的技术体系。

唐宋以前,笔头的制作原料多为动物毫毛;唐宋时期,笔头的制作原料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尤其是北宋时期开始以竹丝、麻丝等植物纤维制作笔头,创造性地开拓了原料来源,成为制笔史上的重要革新。由唐到宋,制笔技术的传承与革新,不仅与制笔业自身的发展有关,而且受到当时消费群体、消费观念、自然资源等诸多变化的深刻影响,这无疑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着唐宋时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顺便提及的是,元明清以降的制笔技术都是在此前技术体系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而已。

猜你喜欢

兔毫制笔笔头
兔毫建盏的鉴赏*
中国制笔行业2021年经济运行情况
浅谈建盏之兔毫盏
论笔
论笔
笔头和笔帽
双城市兰陵镇房身泡村出土的宋代兔毫盏
唐代宣笔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