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减少剖宫产术后患者寒颤的效果分析

2019-05-22蔡淑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体温剖宫产产妇

蔡淑华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广东汕头 515800

剖宫产率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产科极为常见的手术方式,是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助产方式[1]。剖宫产术中最为常用的麻醉方式是硬膜外麻醉,其起效快且麻醉效果理想,但术后寒颤的发生率也较高,可达到60%左右[2]。剖宫产术后寒颤不仅会导致产妇术后的不适感,影响其生命体征,使产妇心肌耗氧量增加,甚至会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影响产妇预后,甚至会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3-4]。临床研究和实践均证明,以剖宫产术后寒颤发生原因为基础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产妇术后寒颤的发生率效果显著[5-6]。以此为基础,本研究选择了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817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减少剖宫产术后寒颤发生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817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为对照组408例和观察组409例。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术前胎心和胎盘功能检查均正常,美国麻醉师协会体格分级(ASA)Ⅰ~Ⅱ级,且均采取硬膜外麻醉方式。排除术前体温>37.5℃及<36.0℃者;有硬膜外麻醉禁忌证者;合并患有贫血、代谢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疾病者。其中对照组产妇年龄22~42岁,平均(28.1±3.7)岁;孕周37~43周,平均(39.4±1.8)周;体重指数(BMI)23.1 ~ 28.0kg/m2,平均(28.5±2.7)kg/m2;手术时间53~70min,平均(58.8±9.0)min。观察组产妇年龄22~40岁,平均(28.4±4.2)岁;孕周37~42周,平均(39.1±2.2)周;体重指数(BMI)23.5 ~ 28.0kg/m2,平均(28.2±3.0)kg/m2;手术时间50~70min,平均(59.0±8.8)min。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及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产妇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产妇术后均给予双层手术衣、棉被、棉裤保暖,手术结束后在产妇的脐下三寸处贴暖宫贴,1次/d,连续使用3d。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1)术前给予产妇精神抚慰和心理安慰,专职护理人员在手术开始前对产妇进行手术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包括手术目的、手术步骤、麻醉方式、注意事项等,缓解产妇术前的紧张和恐惧心理。(2)由专职助产士在手术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上调手术室温度为24~28℃,湿度保持在40%~60%范围内,术前应用的皮肤消毒液、腹腔冲洗液等均提前加热至37℃,保持产妇全身干燥,术前60min对手术台进行加温,并应用热电阻加温痰对手术台进行保温。(3)手术中采用被褥覆盖产妇的身体,保持手术室内恒温,减少产妇身体的暴露,做好保暖措施;术后将产妇运送回病房的途中用棉被或纯棉线毯加盖在患者身体上,对患者进行遮挡。(4)术后对产妇进行心理辅导,对产妇的疑问耐心解答,加强和产妇的沟通和交流,缓解其紧张心理。密切观察产妇术后寒颤发生情况,做好生命体征的持续性监测,并且对术后寒颤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等知识进行宣教,了解产妇对术后寒颤的认知,以减小产妇的心理压力[7-9]。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前、手术结束后(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5、15、30、60min时两组产妇的体温和寒颤发生率。评价上述时间点时两组产妇的寒颤发生强度,具体标准为[10]:无寒颤0分;汗毛竖起或(和)血管外周青紫或(和)外周血管收缩,但无肌颤为1分;有且仅有1组肌群肌颤为2分;>1组肌群肌颤为3分;全身肌颤为4分。记录两组产妇的寒颤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应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对两组产妇的护理干预满足度进行调查,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产妇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记录所得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均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描述,比较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体温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温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干预前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两组组产妇体温则开始升高,观察组至干预后60min时其体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仍显著低于术前(P<0.05)。两组产妇手术前、护理干预前、干预后5min时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5、30min和60min时的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寒颤发生率比较

两组产妇干预前寒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时间点寒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见表2。

2.3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寒颤强度评分比较

两组产妇干预后寒颤强度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产妇手术前、护理干预前、干预后5min时的寒颤强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 15、30min和 60min时的寒颤强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体温比较(x ± s,℃)

表2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寒颤发生率比较[n(%)]

表3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寒颤强度评分比较(x ± s,分)

2.4 两组产妇寒颤持续时间、主演时间及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妇寒颤持续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对护理干预服务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寒颤持续时间、主演时间及满意度评分比较(x ± s)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寒颤是由外界环境或因素所引发的一种皮肤温度显著降低及全身肌肉发生不随意性收缩的以呼吸和循环系统为主的临床症候群[11]。据统计,对行剖宫产术并采用硬膜外麻醉的产妇,其术后寒颤的发生率可高达62%[12]。剖宫产术后寒颤所引起的体温剧烈变化后使得机体代谢率显著升高,机体耗氧量明显增加,会进一步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心肌缺血、低氧血症等,不仅不利于产妇术后的快速恢复,甚至会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13]。

剖宫产术后寒颤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因素:产妇对手术的紧张和恐惧感、对术后并发症的担心、对手术室环境的陌生和恐惧感等都会导致产妇精神紧张,使血管收缩,体温降低。(2)环境因素:手术室和手术台的温度过低会使得产妇体温降低。(3)低温药液的应用:大量补液时会使得体内大量热能丢失,而温度较低的药液进入人体后也需要吸收机体的热量,这些都会导致产妇体温大幅降低,引起寒颤。(4)麻醉用药:硬膜外麻醉方式可扩张阻滞区皮肤血管,增加血流量和散热,导致非阻滞区和鼓膜温度降低,引发寒颤[14-15]。针对上述因素,我们对两组产妇均使用了暖宫贴,同时对观察组产妇从心理、用药、环境等方面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15、30min和60min时的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寒颤发生率及寒颤强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寒颤持续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对护理干预服务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减少剖宫产术后产妇寒颤的发生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手术产妇以寒颤发生原因为依据采取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寒颤的发生率,减轻寒颤强度,缩短寒颤持续时间,同时有助于缩短产妇的住院时间,提高其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体温剖宫产产妇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剖宫产后怎样加强护理
自然分娩产妇的产房心理护理及实施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探讨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