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自“心流”
2019-05-21朱宁沈波
朱宁 沈波
[摘要]心流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流”体验能使人产生自尊、自信、愉悦、幸福等积极心理情绪。它为快乐学习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理论依据,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心理诉求。我们以学校特色课程——“素人工房”手作皮具课程为载体,梳理、探寻引发“心流”体验的课堂教学心理机制,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体验。
[关键词]心理课;心流;手作皮具课程;积极心理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6-0046-04
“爱马仕双针骑马缝,采用‘一线两针的来回缝法……”美观舒适的手工作坊里,年轻的专业手工艺人正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观察,操作中一针一线、一槌一斩,毫不马虎,小小的手来回穿梭,专注的眼神无可复制。玲珑可爱的小皮鞋,美观实用的卡包,光洁柔软的皮质手环,一件件精美的皮具作品从他们灵巧的双手中诞生……满怀敬畏地回顾制作过程,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心流”——“素人工房”手作皮具课程带给学生们的积极心理体验。
“心流”理论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由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美国芝加哥大学米哈里教授提出。它是全神贯注做事的一种忘我、专注状态,是人们对某一项活动、某一件事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推动个体完全投入其中的一种情绪体验。有清楚的目标,专注,忘我,有主控感,有及时的回馈——这很像道家说的以“庖丁解牛”般的高超技能,来提升内心精神力的技巧,也像佛家所说的“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心流”体验能使人产生自尊、自信、愉悦、幸福等积极心理情绪。可以说,“心流”理论,为快乐学习提供最直接有力的理论依据,“心流”体验,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心理诉求。课堂教学中,做到“自主-合作”共建,“目标-反馈”互动,“挑战-技能”平衡,“意识-行为”相融,能引发并维持学生的“心流”体验。本文将结合学校艺术拓展课程——“素人工房”手作皮具课的教学实践,探讨艺术课程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心流”状态,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一、以兴趣为起点。指向明晰的目标
(一)激趣导行,积极探究
手作皮具是有魔力的,当学生们拿起针线,拿起槌子,拿起菱斩,拿起那些平时不太接触的工具,那些平时妈妈们会说“危险”的东西,他们会突然睁大眼睛,甚至发出“WO”的惊叹,他们感到新奇与信任。日常使用的皮夹、皮带、笔袋,可以自己用双手制作,这是多么美妙而充满挑战的事!
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巧妙的手法引导学生用“玩”的心态对待学习与操练,在“纵横”两方面做加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纵向推进,激趣导行
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有序推进,以兴趣驱使行动,在行动中思考,在实践中激发、陶冶情感。
课例:幸运手环(片段)
激发兴趣:出示各种材质的手环,感受美观精巧。
驱策行为:观察示范,动手制作,独立制作或小组合作完成。
引发思考:如何美化手环(装饰搭扣、珠子,雕上花纹)。
激发情感:许个心愿,把手环送给亲友,表达祝愿。
2.横向比较,积极探究
皮革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手作素材,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充分调动感官功能,联系已有经验,观察皮革制品与其他材质的物品在设计与工艺上的异同,能唤起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究愿望。
课例:彩色皮拼画(片段)
教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制作过布拼画与树叶贴画,拿出你带的作品,这些贴画与皮拼画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用眼看、用手触摸、用鼻子闻等方式仔细观察。)
学生交流:纸拼画的特点是多色、无味,面料光滑而形式多样,可根据图案随意裁剪和拼贴;树叶贴画的特点是色彩略单调,有清香,易破碎,一般按原型拼贴,有自然韵味;皮拼画的特点是多色,皮质清香,有质感和纹理,可随意裁剪和拼贴。
教师:皮拼画较之其他拼画,更有立体感,而且可塑性更强。不信,让我们动手试一试吧!
如上,浓厚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这让他们更易进入“心流”状态。
(二)明确目标,分层递进
人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才会去积极行动,才有产生专注状态的可能。比如参加跑步比赛,运动员会给自己设置目标,跑进几分几秒才算成功,为此会自己制定训练计划,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手作皮具课程有各种课型,观察课的目标是认识材料特性;绘画课的目标是通過意象素描感知空间与结构;设计课的目标是体积、色彩的研究与设计;制作课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操练,学会制作各类皮具;展示课的目标是对作品进行文化艺术包装与推广。每个阶段的教学课程都注重对学生设计艺术基础能力的培养,注重学员与作品、学员与现代科技、传统工艺等的对话、互动与研究。
因为是混龄教学,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与操练任务,协助学生确定细致的练习路线,明确每个阶段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教师会将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小任务,这节课学习穿针引线,下节课掌握划线打斩,甚至给每项小任务规定具体的完成时间。学生对照任务,明确学习进度,每学会一项本领,就开启一项新的学习任务。这种分层递进式的目标任务,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切的目标引领下进步与发展。
可见,只要目标具体、明确、清晰,可操作性强,难宜适中,就能促使学生为之努力,为进入心流状态做好准备。
二、以技能为中心,接受适切的挑战
(一)在专注的学习中达到忘我状态
“心流”体验中的“专注”,往往指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做的事中,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身心合一,达到“无我”状态。虽然有时需要消耗精力,但那种全力以赴的状态,会让人觉得自己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动作都如行云流水般发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这使人感到自豪与幸福。
专心裁剪,精心打斩,穿针引线。手作皮具讲究对细节的追求,学生必须安心、静心、耐心,集中注意力精雕细琢,不毛躁,不焦灼。它的许多环节都需要专注而持久的注意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得以共振:通过手的触摸、揉捏,感知皮料软硬;通过眼的观察,感受皮料的纹理、质地;制作中左右手协同操作,手脑并用,仔细处理细节,减小误差,达到裁切精准、皮革表面干净平整、边缘光滑细腻、孔位平直、缝线均匀顺直等工艺要求。主控感与充实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协调能力,加快反应速度,扩大认知范围,进而提高学习与操练的效能。
对于有着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学生来说,手作,更不失为一种巧妙的缓解与治疗手法。当他们专心致志投入创作的时候,随着身心放松、心情平静,不良情绪慢慢减弱,他们会暂时忘却心中的烦恼,在创作的世界里畅游,注意力由一味地关注自身,转移到创作过程以及成果所带来的喜悦之中,忽视空间、时间,甚至本我的存在,借由技艺,达到心无旁骛、物我两忘的狀态。
(二)在适切的挑战中克服畏难情绪
一个人的能力,若远远高于任务的难度,容易无聊;但若任务的难度是其能力无法企及的,则又容易焦虑。只有当自身技能与所面对的任务挑战难度相匹配,即都处于中偏高水平,才会有兴奋感、紧张感,才会被激励,向“心流”状态迈进。
制作皮具对学生来说,是件充满挑战的事。
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质疑问难:这样做是不是最好的?怎样做才能更好?是否还有更方便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挑战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一名初学者,在制作皮夹过程中给皮革打孔并缝线,操作中教师适时引导与鼓励,让学生学会自我赋能、自我肯定,克服焦虑与畏难情绪,初次挑战独立缝制任务。
手作的学习与训练,更注重当下,注重过程,鼓励学生去享受挑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你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从“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一筹莫展,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豁然开朗,再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心领神会。孩子们乐于沉浸其中,每次当老师宣布课程结束的时候,总有一些学员主动留在工房,他们有的仍穿针引线耐心缝制边边角角,有的求助同伴怎样才能晕染出精美的图案,有的敲敲打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因热爱而执着,因执着而忘我。身处其中,也许无法一时领会,但过后回想,会体味到满满的幸福感。
(三)在积极的探索中体会创作乐趣
创新,就是改良革新,有创意,不断突破。伴随着审美经济、创意经济的到来,手工制作在关注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将想象力、创造力,转化为创造性的表达与创意设计的能力。
不同的皮料有不同的质感、纹理,使用方法和制作效果。在学习了卡包、票夹、笔袋、钥匙扣制作等基础工艺之后,学生显然不满足于“照葫芦画瓢”似的千篇一律的生活用品的制作。于是,师生集思广益,突破皮革工艺原本较为僵化拘谨的表现形式和实用功能,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利用皮料质感多样、色彩丰富、可塑性高、易于造型的特点,尝试创作更多充满趣味的皮具制品。
时尚的个性挂件,玲珑而富有神韵的小象、小马、小鱼,缤纷娟秀的樱花、绣球花,温婉浪漫的流苏,这些工艺品处处体现着“小皮匠”们的巧妙心思,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情感,散发着皮质的素雅气息和天然韵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用双手打造创意作品的乐趣,不言而喻。
三、以反馈为标尺,感悟成功的幸福
我们经常会对游戏爱不释手,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那是因为游戏的“胜负”与“关卡”设置所给予的反馈会增强我们的“心流”程度。就像玩“连连看”,每次连接成功,就消失,增加积分。许多游戏,玩到一定阶段,系统会用“升级”或“打开新关卡”吸引你继续前进。将游戏中的“心流”模式转移到工作与学习中,同样适用。
(一)科学评价,循环进阶
反馈的激励作用,能给予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科学而合理的评价,能帮助学生建立反馈机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实现自主发展。
手作皮具课的评价,遵循“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体现开放、强调多元”的理念,通过“循环进阶”的形式,把激励作为贯穿整个评价过程的灵魂,把体验作为知、情、行整合的核心,从知识技能、专注程度、合作互助、解疑释疑、艺术素养、创新意识六个方面对学员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
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白,以手塑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能收获外在的、物质的成果,而是在制作过程中能得到精神上的回报,例如自信、满足、成长等。
参与课程的学生,每人都有一份《学员手册》,其内容包括个人档案,学习计划,课堂学习活动记录,作品展示,课堂评价,感想与反思,安全操作记录,学期总评价,星级工匠评定等,除了自我评价,每堂课的感想与反思,不拘形式,可以是文字、符号、图像等不同形式的呈现。学生可记载自己的心路历程、成功的经验、成败的原因,以此评估自己的学习行为,发现不足,不断改进,调整身心状态,优化学习过程。
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循环进阶。课程实施至今,已有50余名学员获得“星级工匠”的称号。学生们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学习上相对落后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找到了自信;那些过于自我的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关爱他人与服务他人;个性毛躁的学生,渐渐沉下心来,懂得了静心、专心、细心做事的道理。可见,在掌握手作技能的同时,学生们的心智也在不断成长。
(二)衍生价值,提升意义
一件用激情创作出的作品能带给我们满足与愉悦。这是对学生学习与操练的最直接的反馈。教师会将学生与创作的作品一并拍摄下来,毫不吝惜赞美。
在不断的尝试中,这些作品的衍生价值也得以充分发挥:制作完笔袋,可以让学员以“推销员”的身份,自豪地向众人推荐自己的产品;小马、小象等动物皮具完工了,可以组织“皮具小剧场”,让学员自编童话剧,分组合作演一演有趣的“指尖童话剧”;钥匙扣、皮夹等生活用品,可以将它们赠给亲朋好友,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欢愉。参与“爱心义卖”,为公益事业尽一分绵薄之力,更是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手作所带来的意义感和成就感。
学生们在习作中,表达了他们在制作皮具过程中的感悟与快乐心情。
我非常喜欢手作皮具课,它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与满满的收获。现在,我已有许多自己制作的皮具,每完成一个作品,我都很有成就感。我把它送给妈妈,妈妈可开心了。制作皮具,让我找到了自信,原来我也可以…… (学员史博文)
我每次都在制作中,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每周一小时的课程,我都感觉过得飞快。老师宣布下课,我和小伙伴们还久久不愿离开工房,直到妈妈过来催促。妈妈说,要是能把学皮具的劲头用在学习上就好了。好吧,我会努力的!(学员孙铭萱)
今天做了皮质书皮,给书本穿上自己为它做的衣裳后,感觉看书也特别认真了。做书皮剩下的边角料扔了浪费,于是想着做个树叶状皮书签,没想到同学们也纷纷效仿,书签的样式也越来越多,老师表扬了我,真开心!(学员颜添翼)
处于“心流”中,学生们会因为接受了挑战、掌握了新技能而感到幸福。“心流”就是这样一种通过努力学习、实践操练就能把握的“幸福”。它强调意义、成长和自我实现——在全情投入的学习、创作、发挥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提升自尊感,感受真正的幸福。
“心流”理论,为进一步诠释课堂教学的心理学意义,寻求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了全新视角。希望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能真正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体验,创建更多学生们真正喜爱、受益良多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