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型性教育在被家暴学生辅导中的应用
2019-05-21赵美美
赵美美
[摘要]赋权型性教育一直主张将反校园欺凌、反性别暴力、反家庭暴力等反暴力理念渗透在教学环节及家庭教育中。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学校教师如何对被家暴学生做辅导,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现实参考。
[关键词]赋权型性教育;增能赋权;被家暴学生;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6-0021-02
赋权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增能赋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类社会中一切与性和亲密关系有关的内容,都应该纳入赋权型性教育的范畴。防范性和性别暴力包括家庭暴力,一直是赋权型性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版块。
下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赋权型性教育在被家暴学生辅导中的具体应用。
一、家暴的定义及相关立法
家暴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家暴的类型有肢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行为控制、经济控制。家暴既会以单一的形式出现,也会以组合形式出现。例如,语言暴力就属于精神暴力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关小黑屋”则既属于精神暴力,又属于行为控制。
在国际上,有两个倡导反家暴的节日。“4·30国际不打小孩日”和“11·25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目前,大家往往有一种刻板印象,就是欧美发达国家不允许打小孩,但中国可以随便打小孩。而事实是,国内已经颁布并实施保护未成年人、制裁家暴的法律及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第260条虐待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以及于2019年1月1日实施的地方条款——《广州市监护困境儿童安全保护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些法律的实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家暴是犯罪,虐待是犯罪。不过由于我国的一些教育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还根深蒂固,所以法律的执行力度尚不够,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包括在校教师。2018年12月23日,深圳宝安区父母虐待亲生女儿一案中,宝安区人民法院的执法就非常到位:迅速签发对受虐女童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并送达至施暴父母。同时,对受虐女童的心理辅导也一并到位。
广州实施的《指引》中,有一条“强制报告条款”,即本市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居)委会、街(镇)社工服务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含各区救助管理站)、儿童福利机构(含社会福利机构儿童部)、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果在工作中发现困境儿童的,均负有强制报告責任,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未履行报告义务的,其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追责。广州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防止儿童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问题,是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指引》中的强制报告条款,也正是《反家暴法》的第三十五条。两者都涉及剥夺监护权及送养的内容,但“寄养家庭制度”的出台尚需时日。
二、如何预防学生被家暴
1.帮助学生建立身体权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维护自己的身体权。
2.学校要多开展普法教育,多宣传家暴等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知道家暴是犯罪,了解家暴不仅包括身体家暴,也包括精神家暴等。
3.教师对身上有伤的学生要格外关注。语气要温和,询问要详细。比如学生如果说是摔跤或者被猫狗挠了,一定要追问具体细节。既要表达关怀,也要验证学生回答的真实性。一旦发现学生是因家暴受伤,在给学生做“家暴辅导”的同时,立即上报,有效预防再次被家暴。
三、对被家暴学生辅导的八步
家暴发生后,第一步,明确告知学生:家暴是犯罪。
第二步,学生遭遇家暴,无论是目击者还是被家暴者,都容易陷入“无力感”和“自责”。他们往往容易因为自己无法阻止家暴而陷入“无力感”,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家暴是因为自己而发生,从而自罪自责。尤其是被家暴学生,其身体和精神更是受到严重伤害。施暴者为了掩饰自己的犯罪行为,常给被施暴者洗脑“一切都是你的错”。所以,需要将“你没有错”“你是有力量的”“你是有价值的”等观念传达给学生。
第三步,给学生提供后续安全保障。让学生家长知道教师对家暴有强制报告义务,用法律威慑和惩罚家暴者。对学生的身心状况保持积极关注,杜绝后续家暴行为的发生。
第四步,重建学生的安全感。看到最亲近的家人家暴另一个最亲近的家人,甚至是学生自己被生命中本应该最亲近的人家暴。这是一种什么感觉?未成年人还无法独立生存,他们必须依靠亲人才能够生存下去,但同时他们的生存又受到施暴者的威胁。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会摧毁学生的安全感。所以,在保障学生身心安全的同时,重复告知他“现在及以后都是安全的”很有必要。
第五步,不带指责地倾听。与被家暴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告诉他有什么话可以告诉老师,老师愿意做他的倾听者。如果学生不愿意聊不强求,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如果学生主动找老师聊天,要做一个不带指责的倾诉者。
第六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告诉他要相信自己。经历家暴是一件坏事,但不足以毁掉人生,磨难会令人更坚强。
第七步,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树立目标,例如,制订当前的小目标:好好学习,摆脱困境;人生大目标:从事与家暴相关的法律、心理、写作等工作。并帮助学生制订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案。
第八步,如果条件允许,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及法律辅导,纾解学生的恐惧、不安、愤怒等情绪,告知应对家暴的具体法律条款。或者给学生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例如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一些公益机构、公益热线的心理咨询师和律师。
这方面的求助热线有:儿童保护热线(12338)、青少年心理与法律服务热线(12355)、青少年法律援助热线(010-63835845,63813995)。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拨打热线,也可以把电话号码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拨打。
四、教师需要建立心理界限
有的教师可能本身就是曾经的家暴目击者或者被家暴者,甚至有可能是正在进行时的家暴目击者或者被家暴者。那么教师在做学生的“家暴辅导”时,可能会带出一些自己的情绪。所以,教师需要保持一份清醒的自我觉察,不时地问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切忌把“保护学生”变成“改变家长”,切忌因为辅导学生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教师以身作则,做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才是学生的榜样。
未成年人生活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场合——家庭和学校。当他们遭受家暴时,家庭已经成为他们的威胁。这时候,学校就是学生最后的希望,教师就是学生最后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