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传记文”和“议论文”解题方略
2019-05-21刘腾辉
刘腾辉
一、传记文
从2015年到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人物传记。重点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古代文化知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的翻译等,题型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
1.文言语句的断句。
近几年文言断句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解答这类试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依据实词断句。首先要读懂全文,整体感知所要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找出相关的名词和动词,把能先准确断开的句子先断开。(2)依据虚词断句。虚词是文言文断句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在一些连词和语气词的前后,一般都应该断句。如果能准确地抓住它们,了解其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便可轻而易举。(3)依据句式断句。文言文句式,一般可分为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可以分为宾语前置、状语和定语后置等。准确把握这些句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断句。
[例1] (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同学而言有点难度。此题既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经验积累。只要我们通读一遍,凭借语感,就能正确断句。答案为:C。
2.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因此,平时我们应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命题设错点。
[例2] (2018高考新课标卷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作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同学们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掌握。解答本题,要建立在熟记古代文化常识的基础上。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命题易错点。C项中的“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表述有误,应为“踏上阼阶主位”。另外“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与原文不符。答案:C。
3.信息筛选与内容理解归纳题。
解答信息筛选类的题目:一是要读懂全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从而捕捉到重要信息;二是要读懂题目,明确答题方向和标准;三是要依据标准,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并与题干和选项相对照,做出正确的选择。
内容理解与归纳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二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解答时,我们可找出文段中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语句,一一对应。如果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就要重点分析文段中的议论性句子;如果要求整体把握文意,选项中的叙述或分析,其错误一般设置在“无中生有”“颠倒时空顺序”“张冠李戴”“曲解词义”等方面。因此,我们要认真审读选项内容,并与文章内容相对照,看看是不是完全一样。
[例3] (2018高考新课标卷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荐。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归纳能力。B项中“蜀地饱受侵扰”理解有误,原文意思是天水多被蜀國侵扰。答案:B。
4.文言文翻译。
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1)“补”。文言文成分的省略,一般是没有规律的,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测。(2)“删”。就是删去原文中不必译出的字词以及表语气、表停顿、表音节的词语。(3)“调”。古汉语的句式、用法在翻译时,必须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和用法,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4)“换”。文言文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置换词语的办法,将合成词替换单音节词。(5)“留”。文言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官名、器具名、朝代、国号、年号、字号等专有名词以及沿用至今的成语、熟语等,可以照原文直接抄录。(6)“并”。即重复的内容适当合并,使之简明扼要。
[例4] (2018高考新课标卷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答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驱。(2)武帝认为鲁芝为官清廉忠诚行为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拥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实战演练]
裴松之传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也。父珪,正员外郎。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年二十,拜殿中将军,此官直卫左右。晋孝武太元中,革选名家以参顾问,始用琅邪王茂之、会稽谢輶,皆南北之望。舅庾楷在江陵,欲得松之西上,除新野太守,以事难不行。义熙初,为吴兴故鄣令。在县有绩,入为尚书祠部郎。
高祖北伐,领司州刺史,以松之为州主簿,转治中从事史。既克洛阳,高祖敕之曰:“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尸边务,今召为世子洗马,与殷景仁同,可令知之。”于时议立五庙乐,松之以妃臧氏庙乐亦宜与四庙同。除零陵内史,征为国子博士。
松之反使,奏曰:“臣闻天道以下济光明,君德以广运为极。古先哲后,因心溥被。是以文思在躬,则时雍自洽,礼行江汉,而美化斯远。故能垂大哉之休咏,廓造周之盛则。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黜陟无序,搜扬寡闻,惭惧屏营,不知所措。奉二十四条,谨随事为牒。伏见癸卯诏书,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谨依事为书以系之后。”
上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为不朽矣。”出为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入补通直,为常侍,复领二州大中正,寻出为南琅邪太守。十四年,致仕,寻领国子博士,进大中大夫,博士如故。续何承天国史,未及撰述,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
(取材自《宋书·裴松之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南北之望 望:名望,声望
B.不宜久尸边务 尸:主持
C.猥以短乏 猥:谦辞,可译为“我”
D.复领二州大中正 领:兼任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B.“义熙初”,意思是“义熙”这个年号的第一年。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法之一,一般由皇帝发起,兼有祈福和改朝换代的含义。
C.“八荒”,古代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也指远古的洪荒时代,意思大致相当于“天下”。
D.“癸”,为十干之一,顺序排在第十;“卯”,为十二支之一,顺序排在第四。我国农历用干支配合来纪年,60年为一甲子。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为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裴松之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根据选文简要概括。(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望:有名望的人)
2.C(“八荒”是空间概念,不指时间)
3.(1)臣承蒙重任,忝列重要官员之列,我才能浅陋,思考纯正的天下大事,无法宣明畅达圣旨,整肃修明风化。(2)(他)出京担任永嘉太守,关心爱护百姓,官员和百姓(都)认为给他们带来了好处。
4.(1)处世简朴。(2)恭谨自省。(3)体恤百姓。
参考译文: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父亲裴珪,做过正员外郎。松之八岁时就学习并通晓了《论语》、《毛诗》。他博览古书,立身处世简朴。二十岁时被授予殿中将军,此官是直接保护皇帝安全的。晋孝武帝在太元年间挑选名人来作参谋顾问,开始选用的琅邪人王茂之和会稽人谢輶都是南方和北方有名望的人。松之的舅舅庾楷在江陵,打算带着松之西行,作新野太守,因为事情难办而中止。义熙初年,松之作了吴兴故鄣县令。因为在县里政绩显著,于是被调入京城作尚书祠部郎。
宋高祖北伐,兼任司州刺史,让松之作了州主簿,后又调松之为治中从事史。攻克洛阳后,高祖下诏说:“裴松之是朝廷人才,不应该长久主持边务,现召他为世子洗马,与殷景仁相同,可派人去告诉他。”在商议建立五庙乐的时候,松之认为妃子臧氏的庙乐也应该与其他四庙相同。松之被任命为零陵内史,召为国子博士。
裴松之出使返回朝廷后,上奏说:“臣听说过上天之道用以增益世间的光明,君王的德行以广大深远为最高标准。古代圣明的帝王,凭借仁义之心,恩德覆盖整个天下(亲善仁爱之心,普遍覆盖天下)。因此帝王的功业和道德虽在自身,而太平的时世自然和谐;礼教虽然仅施行于长江汉水,而纯美的教化传播遥远。所以能够流传下“伟大啊”的美好赞咏,发扬光大《周礼》中规定的光辉准则。臣承蒙重任,忝列重要官员之列,我才能浅陋,思考纯正的天下大事,无法宣明畅达圣旨,整肃修明风化,罢免升迁未能恰当,举荐贤能也很少,因此心中惭愧恐惧,惶怕不已,不知如何措置。臣谨奉二十四条考绩圣命,恭敬地按照事实写成文牒。臣敬伏地见到癸卯年下的诏书,一切礼仪教化的得失都以周代的典章制度为准,并要求各地写成文书,回来后分条陈述上奏。臣恭谨地依据事实,写成文书附在后面。”
皇上叫他注解陈寿的《三国志》,松之把传记聚集一起,增加了許多新奇的内容,完成后奉给皇上。皇上很高兴,说:“这是不朽之作啊。”松之出京任永嘉太守,他勤勉体恤百姓,官吏和百姓认为给他们带来了好处。后又入补通直,并做了常侍,仍兼任司、冀两州的大中正。不久又出京任南琅邪太守。元嘉十四年,松之辞去琅邪太守一职,不久任国子博士,又提升为太中大夫,国子博士如旧。接替何承天撰写国史,还没有来得及写,在元嘉二十八年,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岁。
二、议论文
近几年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议论类文言文材料也频频出现。比如2017年和2018年的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均是议论文。重点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等。其题型,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
1.理解词语。
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既考查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考查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把握。
(1)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既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识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及偏义复词等,而且还要掌握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和技巧。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即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错误)的一项”。例如2018年北京卷:
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辨析。理解文言实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据形推义、依境推义、联想推义、语法推义、引申推义等。结合选项看,D项中的“行”是“品行”的意思,而不是“行为”。答案:D。
(2)关于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
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高考考试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对此考纲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1)“常见”一词明确了考查的范围,一般情况下,常见虚词有18个:何、乃、以、而、其、且、乎、焉、也、与、则、者、之、因、为、若、于、所。(2)“在文中的用法”,指要求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不能单纯记忆。比如2018年北京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进行。从上述四个选项看,A项中的“日”为“日常事务管理”,B项中的“胜”为“尽、全”,D项中的“其”为代词。利用排除法,我们就可以得知答案为C。答案:C。
2.分析和综合。
这主要包括筛选文章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以及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解答时,最主要的是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本内容进行认真的理解和分析。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筛选、归纳和分析。例如2018年北京卷:
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1)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2)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选文为议论文,解答时,排除文章列举事例和论证的内容,找出其核心论点。这样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2)在全面理解文意、找出核心论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合,从而拟定文章标题。答案:(1)第一则: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2)第一篇:积微。理由:本文通过对三种人“善日者”“善时者”“大荒者”的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积微。理由: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的区别是非常细微的,又通过管叔、蔡叔等历史事迹说明:只有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不犯错。
[实战演练]
争臣论
(唐) 韩愈
或曰:“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謨嘉猷,则如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謨斯猷,惟我后之德。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兹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宜,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
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不得而知焉。 使:让
B.若阳子之用心如此,兹所谓惑者矣。 若:像
C.主上嘉其行宜,擢在此位。 擢:提拔
D.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 直:直率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B.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
C.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
D.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宜,擢在此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古圣人贤士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这一观点的?请联系第四段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B(“若”是“如果”的意思,而不是“像”。)
6.D(“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中的“以”,是介词,凭借。A项和B项中的“以”都是介词,把;C项中的“以”,与“所”连用,表示结果。而D项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7.(1)阳先生本来以百姓的身份隐居在蒿草棚之下,皇上奖赏他的行为适宜,提拔他到这个职位。(2)为当时的不平而忧患、为民众不得治理而忧患,按照他们的原则,是不敢独善其身,而一定要普救天下啊。
8.作者先列举了“禹过家门不入”、孔子“席不暇暖”及“墨突不得黔”三位圣人贤士的事例进行论证,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