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语言的“四味”
2019-05-21邱建农
邱建农
议论文是考场中同学们选择比较普遍的一种文体,但在阅卷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同学只议不论,只论不述,特别是在论证过程中机械堆砌材料,以叙事代替说理,让人感到语言苍白无力,味同嚼蜡,缺少基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下面我们谈谈议论文语言出彩有味的几种方式。
著名画家华君武有一幅题为“加盐”的漫画,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个人问:“怎样把盐洒在报纸上?”另一个人说:“这篇文章淡而无味。”这幅漫画无疑是在讽刺报纸上有一些文章满口说教,淡而无味。其本质实际上是指文章的语言缺少文采。那么如何使议论文的语言有味呢?
一、味在形象
同学们写的议论文之所以空洞乏味,主要是因为抽象议论太多,不会巧妙地把议论包含在具体现象的叙述或描写之中。生活里的许多具体现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动,假如我们在说理的同时巧妙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叫绝,岂不是使文章更有味吗?
“可是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
(选自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在这里,“丧家之狗”而“皇皇然”,“小辫子盘在头顶上”使这篇议论文形象大为生动传神,也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特点:是“皇皇然”的大摇大摆。这些“丧家之狗”的神态与心理也就跃然纸上了。
二、味在修辞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修辞,语言的表达就会顿然失色。灵活运用修辞,既有助于阐明道理,又可增加文章的风趣和吸引力。如果比喻、比拟、反问、排比……源源不断从笔下涌出来,自然会使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不仅可阅,可诵,而且可品。
没有高山的巍峨,耸入云霄;但我们拥有丘陵的精致,绵延不绝。
没有鲜花的娇艳,芳香四溢;但我们拥有绿叶的朴实,苍翠欲滴。
莫要盲目地追逐别人的闪光点,我们亦有自己耀眼的光环,我们都有各自的精彩。
不可否认高山的俊朗和鲜花的妩媚。我们承认某些人士的优秀和无法企及的美丽,我们敬之、羨之,却不可完全效仿之。君不见,东施效颦,沦为千古笑谈;君不见,邯郸学步,迷失自我。切忌过度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选自考场佳作《我们都有自己的精彩》)
以上文字,观点很清楚,明了,谈不上眼光独到,也谈不上立意深刻,可是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语言表达很不错,文章可以得高分。具体说,上述文字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出彩的原因:一是运用对比手法,耐人寻味,“高山”与“丘陵”,“鲜花”与“绿叶”,让人于形象的对比中感受哲理,还有“闪光点”“耀眼的光环”等作为优点或长处的代指,既避免了用语重复,又丰富了语意。二是运用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的手法,激荡人心。“优点”或“长处”是虚,而“高山的巍峨,耸入云霄”“丘陵的精致,绵延不绝”“鲜花的娇艳,芳香四溢”“绿叶的朴实,苍翠欲滴”是实,一虚一实,于化虚为实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没有别人的优点,但“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处。三是用词形象生动,促人联想。“耸入云霄”“绵延不绝”“芳香四溢”“苍翠欲滴”这些词语都能给人实实在在的感受,让人联想到具体可感的形象。
三、味在新鲜
新鲜,才有味道。如果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甚至拾人牙慧,人们便会感到苍白无味。我们可以巧妙引用或活用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流行语等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在今天人生中并没有那 么多鲜血,生活也不惨淡。但我要说:敢于正视困难的人,也是真的猛士。朋友们,青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让我们挺起胸膛走自己的路吧!”
(选自考场佳作《走自己的路》)
这段文字,作者由于借用了鲁迅和但丁的话,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使自己的文章增添了新鲜感,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四、味在诙谐
议论文如果能做到庄谐并用,在诙谐幽默中鞭辟入里,那就是锦上添花。
例如下面几个语段:
(1)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讽刺少数干部以考察为由外出旅游观光的行为。)
(2)生活中,我们常常用真名说假话;网络中,我们常常用假名说真话。那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用真名说真话呢?(讽刺有些人言行不一。)
(3)你把身边的人看成草,你被草包围,你就是“草包”!你把身边的人看成宝,你被宝包围着,你就是“聚宝盆”!(谈为人处世的方法技巧。)
(4)忙碌的公仆在包厢里,重要的工作在宴会里,干部的任免在交易里,工程的发包在暗箱里,该抓的工作在口号里,须办的急事在会议里,妥善的计划在抽屉里,应煞的歪风在通知里,扶贫的干部在奥迪里,宝贵的人才在悼词里,优质的商品在广告里,辉煌的数字在总结里。(讽刺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
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相信同学们在考场里写就的文章的语言一定会文采飞扬,熠熠生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