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阅读之环境分析

2019-05-21陈玉驹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聋子邮差

陈玉驹

环境塑造人,表现人,彰显人性,正如古人所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也正如古人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一、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场景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先谈自然环境。

1.明白自然环境的含义。

自然环境指环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比如天上的日月星辰,天空的雾雨雷电,地上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地下的岩石矿物等。

2.概括自然环境的特点。

概括自然环境的特点,最好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有时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有时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特别注意“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答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3.赏析景物描写的技巧。

对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的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1)主观角度:抓住具有季节(时间)\地域特征(空间)的代表性事物,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理感受等)。(2)客观角度:①空间顺序(高低、上下、远近、内外等);②时间顺序(现在/过去、早晨/中午/黄昏/黑夜、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③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3)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4)语言表达角度:整句、散句相结合,长句、短句交错有致,运用叠音词,语言音韵和谐,铿锵有力等。

4.分析自然环境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人物活动的背景。

②渲染环境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或叙述基调,感染读者。

③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烘托人物的心理,揭示人物的性格、思想。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或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

⑤以景抒情,融情于景。

⑥象征、暗示社会环境。

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文章意蕴。

⑧景色本身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

附常见的答题方向:

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

③指向人物:烘托……心理/形象,侧面表现……性格,暗示……思想/命运。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一)用环境的美丽侧衬人性的美好

菱 荡

文/废名

①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的,所以决不能升天。(虚写“菱荡”——主人公陈聋子所生活的环境。以“菱荡”的神奇与美丽衬托陈聋子的质朴、直率。此段為文章的“启”,开启文章标题。)

②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的。

③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实写“菱荡”的美丽:有树,有水,有花草,有菜园。写“菱荡”之美,实是写“陈聋子”之美(人性之美)——“美景”衬“美人”。此段为文章的“承”,承接第一段对菱荡的介绍。)

④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而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班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干涸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被她们踏成了路。(用“洗衣的女人”喜欢、打趣陈聋子侧衬陈聋子的憨厚。)

⑤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要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交代“陈聋子”名字的由来,为下文陈聋子听女人谈话做铺垫。用陈聋子为东家种地、卖菜表现其诚实守信,用陈聋子给人大萝卜表现其善良。)

⑥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这划子一个人背得起),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

⑦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了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⑧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⑨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陈聋子说小姑娘好,而不批评二老爹的孙女儿,说明陈聋子与人为善,不计较,即使批评人,也是旁敲侧击。4~9段由写菱荡到写陈聋子,是为文章的“转”。)

⑩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的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11○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来吃。

12○衔了烟偏了头,听——

13○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14○烟杆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15○“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16○“来了人看怎么办?”

17○“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18○“嗳呀——”

19○“我道是谁——聋子”

20○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21○“聋子!”(照应第四段和第五段,用张大嫂的“打趣”和陈聋子的“悠然自得”,表现了在“菱荡”中生活的人们之间淳朴融洽的关系,揭示了人性美。⑩~21○段为文章的“合”。)

1927年10月

(暗示社会环境,并与文章所描绘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动荡的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对质朴和谐理想社会的向往。)

(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写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①衬托菱荡的神奇与美丽。②引出小说主人公并刻画主要人物形象。

2.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划线句的艺术效果。(4分)

①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人物悠然自得的心理。②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陈聋子自语“聋子”,与人们叫他“聋子”,以及他清楚听到女人对话,三者相映成趣,意味隽永。

3.简要分析聋子的性格特点。(6分)

①质朴、直率。他凭自己的性情用俗世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②善良、憨厚。陈聋子帮人卖菜无贪财之心;别人问他要萝卜吃,他挑最好的给;别人打趣他,他从不计较。③勤劳、知足。帮东家经营十几年的菜园,尽心尽力,并无怨言。

4.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的意蕴。(6分)

①通过片段式情节,再现了一幅过去南方水乡的世俗图,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表现了社会美。②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农村美丽的风光,表现了自然美。③通过人物描写,反映了农村人与人之间淳朴融洽的关系,揭示了人性美。

(二)用环境的恶劣反衬人性的顽强

滩 上

文/路翎

①黎明的江岸上,纤夫们发出了一种甜美、柔和而宏阔的声音。在这个声音的每一个间歇里,有一个美丽、嘹亮的男子的声音在歌唱着。(“纤夫们的声音”为“次音”,“一个男子的声音”为“主音”:次要人物侧衬主要人物。)

②纤夫们出现在急流左边的石滩上,形成一个向前倾斜的肉色的整体,紧张地静止着不动,因为江流非常湍急。在急流里挣扎着的沉重的大木船上,敲起了鼓来。纤夫们那肉色的、向前倾斜的紧张的整体里面,发出了年青男子的嘹亮的歌唱声,而后就是那一声柔和而宏阔的应和,那个整体向前移动了一步。(“江流湍急”是写“纤夫们工作环境的恶劣”。年青男子发出“嘹亮的歌唱声”,纤夫们的“应和”,表现纤夫们工作时的精诚团结。)

③礁石滩连接着宽阔的沙滩,再里面就是绿色的、树木丰茂的山坡了。黎明的凉爽而活泼的风在江面上和沙滩上吹着,淡蓝的洁净的天上映着日出的红光。那个强壮的、赤膊的、浓眉大眼的美丽男子,肩上披着一块破烂了的白布,因了内心的悲伤而尽情地歌唱着,虽然那歌词是异常的单调。从四周发出来的匍伏在地上的兄弟们的那一声宏大的应接,使他的整个心都颤抖着。(“宽阔的沙滩”,“树木丰茂的山坡”,“凉爽而活泼的风”,“洁净的天”,“日出的红光”等,为美丽的自然环境,纤夫们在其中劳作,自有一种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此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④他结婚才半年,因了穷苦和不幸,他的女人病倒了——已经非常的严重。(写主人公赵青云人生的悲剧:日子穷苦和妻子重病。)

⑤天没有亮的时候,他就出门来了,没有人看顾她;然而他仍然出门了,因为他的兄弟们需要他。在这个江上,再没有人比他歌唱得更好了。(写赵青云的人生两难:无法照顾妻子,无法离开团队。)

⑥他站在黎明的江边,预见着什么重大的不幸,他确信他已经摆好了架势,准备迎接命运的打击。他的思想时而飞翔在他的不幸的女人身边,忏悔着他的罪孽;时而飞进了他的辛苦的兄弟们心里,内心充满甜蜜。他慢慢地移动着,沉醉地激情地歌唱着。(写赵青云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矛盾自责和隐忍坚强。“激情地歌唱”是赵青云的一种减压方式和生存智慧——忘我。)

⑦因而,这个早晨是如此的美丽和痛苦。(美丽和痛苦,是对赵青云生命状态的总结——注意“因而”一词。)

⑧太阳升了起来。一个褴褛的老女人在沙滩上出现了,困难地奔跑了过来,一直跑到纤夫们的身边。纤夫们发出了宏大的声音,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他激情地歌唱着,觉得是在无比美丽而舒适的波涛上飘浮着。(“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写出了纤夫们工作时声音洪大,脚步齐整,力量惊人的样子。“他激情地歌唱着”,是团队让赵青云有了存在感和歸属感——如此,人生困境又算得了什么?)

⑨“这不得了呀,赵青云!你那个女人她过去了!”老女人大声叫着,跑了过来,看着他。他的脸忽然地发抖了,他的歌唱声音破碎了,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但他感觉到,他的兄弟们发出了呼声,抬着他前进了一步。(照应第6段赵青云“预见着什么重大的不幸”。“发抖”,“歌唱声音破碎”,“一阵眩晕”等词语,写出了赵青云听到妻子去世后内心的痛苦。)

⑩他突然有燃烧的奇异的快乐,他用可怕的眼睛望着江面的远处,于是他用轻柔的、美丽的、动情的声音唱到:

江上的风波呀从古到如今哟!

人间的事情呀有多少问不得!

拉得牢呀依哟呀兄弟们啊的心疼!

11○“嗨——哟!”纤夫们唱着,于是他们沉重地前进了一步。这样地,赵青云就在那种奇异的激情里继续地歌唱。老女人恐怖地看着他,跟着走了两步,突然地替他觉得悲痛,哭了起来。(用老女人的“恐怖”和“替他觉得悲痛”侧衬赵青云的坚强。)

12○赵青云望着前面,他感觉到恐怖。纤绳松弛了,纤夫们从地上散乱地爬了起来——那个坚强的沉重的整体破碎了。他什么都不明了,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纤夫们围绕着赵青云,赵青云呆呆地站在他们的中间。(“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写出了赵青云丧妻后内心的痛苦、精神的崩溃——再坚强的人也是凡人啊!)

13○“可怜她死得惨啊!”老女人挤了进来,哭着说。

14○“婶娘,”赵青云疲乏地说,“没得啥子好哭的!”随后他剧烈地抽搐了一下,低下头去,沉默着。老女人也停止了她的哭声。辉煌的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这沉默的、静穆的、褴褛的一群。(不是“没得啥子好哭的”,而是哭了也没有用——真正的人间悲剧啊!“辉煌的太阳升起来了”,以景结情——纤夫们会有灿烂的前程吗?作为读者的我们,只能想象了!)

(有删改)

1.请根据前六段文意,分别阐释“美丽”和“痛苦”的内涵。(4分)

①美丽:天气晴好,歌声瞭亮宏阔,团队精诚合作。②痛苦:生活贫穷困苦,拉纤艰难辛苦,家庭遭遇不幸,赵青云内心矛盾自责。

2.文章第9段写老女人传告死讯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①与上文写妻子病重和赵青云预见有重大不幸相照应。②引出下文对赵青云内心悲痛而隐忍坚强的叙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渲染了小说的悲凉氛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4分)

(1)第一处:纤夫们声音洪大,脚步齐整,力量惊人。(2)第二处:赵青云丧妻后内心的痛苦、精神的崩溃。

4.作者多次描写滩上拉纤的场面,试探究这样写的表达效果。(6分)

①突出了纤夫们的艰辛、坚毅、默契。②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③揭示了旧时底层百姓生活的悲惨。④贯穿全篇,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浑然一体。

(三)环境有时只是一个象征

溜 索

文/阿城

①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用自然环境——闷雷——营造一种即将溜索的压抑氛围。用溜索前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描写自然环境——峡谷——险峻气势:一是以壁顶为观察点,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二是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变换视角,全方位展示峡谷险峻气势。)

③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动作描写领队:“稳稳”地坐在马上,直接表现其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④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动作描写领队:敲一敲溜索,直接表现他认真负责。)

⑤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语言描写领队,直接表现其关爱部下。)

⑥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用溜索时牛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⑦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覺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溜索时“我”“战战兢兢”,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鲜明的对比。)

⑧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领队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⑨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用溜索后牛想急切离开,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①以壁顶为观察点,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②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变换视角,全方位展示峡谷险峻气势。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溜索前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溜索时流泪发抖和溜索后急切离开: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③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④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1)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2)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二、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背景

再说社会环境。

1.明白社会环境的含义。

社会环境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2.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

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也最好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有时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有时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利用四条途径,分析概括社会环境特点:①寻找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概括其特点。②把握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如是否压抑或者愉悦等。③弄清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是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④从文本中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描写中理解环境的特别之处。

3.分析社会环境的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②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④制造悬念,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产生波澜。

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文章主题。

(一)社会环境决定人

邮差先生

文/师陀

①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写邮差先生工作的悠闲恬淡、认真负责。)

②“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写邮差先生的善良。)

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写邮差先生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据内容体谅到家长的辛劳,说明邮差先生的善良。)

⑤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描写邮差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友善,写邮差先生生活的自然环境:温暖温馨。)

⑥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⑦“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⑧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⑨“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⑩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11○老太太没有图章。

12○“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13○“有多少?”

14○“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15○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写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说明邮差先生的仁厚。)

16○“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17○“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写邮差先生与小伙子开玩笑,表现邮差先生的和善。)

18○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19○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自然环境概写内涵丰富:一是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二是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三是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一九四二年二月

(暗示社会环境:中华大地正处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民不聊生。这与小城安逸恬淡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生活的厌恶,对小城生活的礼赞。)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①平静。②恬淡。③人际关系友善。④生活节奏舒缓。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4分)

①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②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③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6分)

(1)含意:①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②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2)作用: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①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②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③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二)家庭环境影响人

小哥儿俩

文/凌叔华

①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不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感,营造了一种轻松惬意的环境氛围,为下文写小哥儿俩嬉戏八哥做铺垫。)

②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写小哥儿俩嬉戏八哥,突显童真、童趣。)

③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写小哥儿俩迷恋八哥,为下文写八哥被野猫偷吃这一情节突转蓄势。)

④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听戏,是精神生活,侧面表现小哥儿俩的家庭经济富裕,同时也说明家风好,尊重孩子,注重教育等。)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写小哥儿俩听戏,暂时忘记八哥,宕开一笔,为下文写小哥儿俩为八哥被野猫偷吃而愤怒蓄势。)

⑤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⑥“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⑦“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⑧“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⑨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家有书房,说明其文化氛围浓厚)。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汉!”妈听了二乖的話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小哥儿俩要为八哥报仇打野猫,童心、童真味十足,不是所谓的残忍、残暴。家有厨子,说明其家庭经济富裕。)

⑩“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妈低声吩咐厨子”,母爱意味十足。)

11○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哪里明白一个母亲的心意!)

12○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13○这时,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草”代表植物,“麻雀”代表动物,“花”代表一种“美”,在这么个充满生机的美丽环境里,孩子们还会做出像打猫那样残忍的事情吗?此处是在为小哥儿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家有花园,说明其家庭经济富裕。)

14○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哪里是什么“忽然”?此为小说家笔法,上文“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分明就是为二乖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15○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上文是“氣呼呼”,这儿是“高兴得要叫起来”:孩子的脸像六月里的天说变就变,童趣十足!)

16○“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17○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18○“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它们多么可怜”,人之初性本善啊!)

19○“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突出了孩子的善,与上文要打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深的回味。)

1.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

①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②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③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2.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①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②“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3.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①外貌憨态可掬。②言行稚拙,爱模仿。③情感表达率真。④注意力易转移。⑤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4.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②对儿童成长的关注。③对母爱的颂扬。④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⑤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三)社会大环境下的家庭小环境

1.家庭小环境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老 马

(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①“我们只能把它卖了,食量太大。”我记得母亲不容置辩地说道,“六个孩子,哪个都需要吃饭。”十一月某个星期六,冷风灰雨。我们在厨房里,母亲说话时,很精神地在捅着炉子里的木柴和煤块。刚从二百里码头上回来的父亲则背对我们站着,从窗口看着大海冲击着峭壁。他的两只手在他身后握着,肯定握得很紧,因为皮肤都泛白了。“再留它一个冬天吧,也没什么损失。”这时父亲说道,眼睛还是望向窗外。(文章开篇介绍我们家的家庭环境:一是父亲工作苦:在外从事苦力活。二是家庭负担重:六个孩子要吃饭,无力继续饲养老马。三是父母有矛盾:母亲想卖老马,父亲想留下老马。)

②他们说的是那匹老马——斯科特。父亲在地下挖矿时,骑着它度过了两个冬天。第二年春天,父亲就买下那匹马,为的就是能和马一起见到太阳,能一起踏踏芳草。那时它黑亮强健,额有白星。后来父亲帮人运煤。二月份昼短夜长,他喝酒谈天、一醉不醒,全然将酒店外的冰雪世界抛诸脑后。直到翌日早晨,走到门口,看到马和雪橇还在他昨晚走开时的位置。雪花如细粉,那匹马,则在凌晨的冥暗中站成一个黑影。黑色毛皮的外面,昨天的汗液已成灰白的冰霜,鼻下悬着微小的冰凌。父亲无法相信如此酷寒之下,这匹没有拴住的马,毫无必要地等了他一夜。此刻,马蹄把地上的雪踏得嘎吱作响,结冰的马具下看得到它肌肉的颤动。那晚之前,父亲从未被世上另一个活物守候过。他把脸埋在马鬃和白霜中,伫立良久。厚重的黑色马毛覆盖着他的脸,颊上凝起冰珠。这故事他讲过多遍,母亲早已听厌。有一次弟弟大卫坐在他大腿上听完,说他也一样会等的,不管天有多冷、要等多久。(此段交代父亲想留下老马的原因:老马寒夜坚守父亲到天明,其忠贞不渝的品质感动了父亲。)

③“行了,我给麦克雷打过电话了,他今天就会来牵它走。詹姆斯,给我拎着桶,”她跟我说,“过来帮我一起喂鸡,至少喂喂鸡还有点意义。”父亲从窗口猛地转过身来,我看到他这个装卸工的手已经握成了两个拳头,关节又白又冷。就在他转身的时候,我们拎着桶溜走了。(对父亲手的细节描写,揭示父亲与母亲在卖马事情上有矛盾。)

④我们正在局促的鸡棚里喂食,忽然门“砰”地打开,我们眼见大卫几乎是被风雨吹打进来的。“有个男人开着辆卡车,上面有头老牛,”他说,“他刚才进咱们家了。”(借弟弟大卫的话,照应第四段,写牛贩子麦克雷将来买马。)

⑤麦克雷这个牛贩子今年五十多了,矮小敦实,一张通红脸孔,嘴角叼着根雪茄,进了牲口棚:“来瞧瞧,看是个什么玩意儿。”他用背顶着斯科特,几乎是把斯科特背了起来,然后走到父亲站的地方。“二十元,这笔买卖就算数了。”父亲接过钱,还是一句话不说,打开了牲口棚的大门,头也不回地冒雨朝家里走去。我不知道我还留在那里干嘛,便也跟了上去。(用父亲沉默接钱,写老马被麦克雷买走时父亲的无可奈何。)

⑥屋子里几乎没有一丝声音。母亲去炉灶那里开始洗她的茶壶,而后又把水壶移到这儿移到那儿的。水已经开了,应该有个人去把水壶从火上端开;但谁也没有动。(渲染一种悲伤的家庭氛围:老马被卖,谁人不伤心?)

⑦屋外,卡车不出意料地倒上了山坡,斯科特静静站在那里,看麦克雷放下卡车的后挡板。挡板放下之后,就在山坡和车厢间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坡道,麦克雷抓着笼头的牵绳先登了上去,等不及似的拽了几下。斯科特的一个马蹄踏上了挡板,或许是臆想,但我觉得我听得到马蹄砸在那块湿板子上的空洞的声音。就在那一刻,它迟疑了,收回它的腿,定在了那里。麦克雷用力拉了一下绳子,毫无作用。他走下来,站在挡板的中间,伸手撤住笼头往上拽。我们看到他的嘴唇在动,要么是哄斯科特,要么是在骂人,或许两者都有。他此时正对着风向,雨水顺着他的脸汩汩淌下。斯科特还是一动不动。(写老马上车时的警惕与反抗,让人情何以堪啊!)

⑧一切都發生得太快,窗后的我们其实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想到我们正在干的事情后又莫名有些难堪,好比是逮住自己做了什么可耻的事。是大卫唤回了不知该作何想的我们。“它不会走的,”他说,又几乎要吼起来,“它就是不会走的,永远不会。它是好样的。现在那男人抽了它,它铁定不走了。它永远不会走的,留下它吧。”他冲向父亲,一把抱住他的双腿。(用弟弟大卫的不舍,表明了父亲重情重义的美好品质的继承后继有人!)

⑨迎着凌厉的风雨,父亲径直走向斯科特。后者有些彷徨之态,背对着风,任牵绳在脸前晃着。它见到父亲,竖起耳朵,用马嘶表示认出了来者。父亲的湿衣服贴在身上,显得格外纤弱。他拿过牵绳,大步走开,那匹马就急切地跟了上来。他们的动作让人觉得是一条小拖船领着巨大的航海货轮入港,区别就在于,父亲和斯科特不论是分开看,还是作为一个整体,都不容置辩地活着!走到挡板处时,这次轮到父亲犹豫和畏缩了,他的脚碰到挡板似乎就收了回来。可斯科特全然没有犹豫畏缩,马蹄和湿的硬木板接触,传来充满坚定和信心的声音;马头几乎要顶到父亲的腰背间,他是如此急切地要跟着父亲,全然不在意他们的下一步是落在什么地方。自我记事起,斯科特就是跟着父亲的,而在我的想象中,他们应该向来如此。

⑩父亲还在系马的时候,麦克雷就急步走上去,砰地甩上车厢后挡板,插上插销。父亲从车厢侧边翻下来,麦克雷已经蹬着踏板进了驾驶室。引擎一吼,卡车向前一窜。草上留下两道粗湿的车辙和空中翻卷的尾气。(父亲用老马对父亲的依偎,把老马卖了,但有谁能真切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都是贫穷惹的祸!)

11○道路在最低处有个拐角,卡车转弯的时候,斯科特想回头看,但绳子系得太短,它转不过来。大雨如同无数被风吹斜的珠帘,整片整片地泼下。(故事结束在大雨中,此为以景结情之表现手法也。“大雨如同无数被风吹斜的珠帘,整片整片地泼下”,增强了故事悲剧性。)

(有删改)

1.“我”和弟弟大卫生活的家庭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①父母工作苦:父亲在外从事苦力活,母亲在家里养鸡挣钱。②家庭负担重:六个孩子要吃饭,无力继续饲养老马。③生活有矛盾:面对贫穷生活,母亲有怨气怨言。

2.作者对父亲的手有两处描写,这表现出父亲心理有什么变化?(4分)

由舍不得老马而坚持不卖的自我强调,到因妻子卖出老马的实际行动而感到愤怒,因家庭现状而又无可奈何、心灰意冷的转变。

3.分析文中的弟弟大卫与父亲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6分)

①父子关系,弟弟大卫是父亲的儿子。②映衬关系,卖马前后,借助大卫的警惕、阻拦与反抗来映衬父亲复杂的心理状态。③前后相继,弟弟身上体现了父亲勤劳忠诚的美好品质,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4.小说叙述了关于“马”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①通过对老马寒夜坚守到天明的叙述和老马紧跟父亲步伐走进车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忠贞不渝品质的肯定。②对老马被卖时警惕与反抗以及最后回头看主人等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③借老马的命运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人患难与共、重情重义的人文精神的赞颂,对无用即被抛弃的功利思想的批评。

2.家庭小环境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素 姑

文/师陀

①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此段写了素姑的“神”:温柔、妩媚、文静、勤劳,并用其母亲孟林太太的懒倦反衬素姑的勤劳。)

②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注意“静止”一词,这是用环境暗示素姑的悲剧命运。)

③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少女也出嫁了。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注意“连……也”一词,写尽了素姑的悲剧命运。)

④时光无声地过去。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⑤“妈,几点钟啦?”

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地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时光无声”,但少女青春的心岂能永远静止如水?)

⑦“瞧瞧看。”这是她照例的回答。

⑧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始终只是个“摆设”——没有时间上的意义!)

⑨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地望着永远是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过去如此美好,现实如此让人不堪,是为反衬也。)

⑩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11○“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

12○“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13○“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14○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有谁懂得一个少女的心事?)

15○“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16○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

17○“还不该烧饭吗,刘嫂?”素姑抬起头来问。

18○刘嫂——孟林太太家的女仆,这天下午到河上洗衣裳去了,也许正在大门口和果园城的兴致永远很好的娘儿们闲谈。那个老座钟,我们说过它早就停了。

19○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个卖绒线的。她走进来的时候并不曾呼喊,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以前她是每天都来的。(里面的世界如此的封闭、死寂、刻板,是该用一个外面的世界来搅动搅动了!此为小说家笔法:从另外一个角度写人物的悲剧命运。)

20○“买点什么吧,小姐?”

21○素姑并不要买什么,然而她仍旧想看看。于是在天井里,就在泥地上,卖绒线的坐下去,随后打开篮子,一些红的绿的绫绢露出来。素姑拣块杏红绫子,接着她又看中一种羽毛辫条。忽然间,仅仅是忽然间,当她想到这些东西该配到哪里最合适时——

22○“不要了。”她说。她什么都不要了。她把卖绒线的货篮推开。

23○“你明天出嫁时候用得着的,小姐。”卖绒线的发慌的喊。(人家嫁不出去,你偏要提出嫁的事情,莫非是你有心来刺激我的?此为小说家笔法:激起故事的波澜。)

24○素姑感到受了一下更重的打击。她站起来,不,她什么都不要了,卖绒线的从后面望着她走进寂静的又深又大的上房。

25○“外面是什么人?”孟林太太大声问。这时候她已经起来,在床上坐着,她的耳朵近几年有点聋。

26○素姑没有回答就走进自己的闺房。她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一本展开着的不知几时忘记收起来的“漱玉词”:

2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8○接着,她的手又废然垂下去,她的眼睛移到面前的镜子上去了。在镜子里,一个长长的鹅蛋形脸蛋儿;一绺散乱的头发从额上挂下来;一双浅浅的眉在上面画了两条弧线;眼的周围有一道淡黄的灰晕;她的嘴唇仍旧是好看的有韵致的,却是褪了色的。

29○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在窗外,雁嘹唳着从将晚的果园城上空飞过,晚风萧索地在庭院里凋零的丝瓜棚上发出轻微的响声。于是书从她手里落下去,渐渐的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我的悲伤可有谁知?是南飞雁,还是那萧索的晚风?此为以景结情法也。)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1939年,中华大地正处于抗日战争中,战火纷飞。社会的动荡竟然没有对小城封闭的生活产生丝毫影响。可见,果园城是多么的闭塞,生活在其中的人能有什么好的命运呢?)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

①表现素姑对过去温馨恬静、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②反衬今天小城封闭、死寂、刻板的生活状态。③表明素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2.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素姑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说明。(4分)

(1)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

①表现素姑心中忽然有点不安于刻板、重复、沉寂的生活。②有一点青春的骚动、一点生活的期盼。

(2)“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①表现素姑由“卸光的果子”想到自己凋谢的青春而产生的伤感、失落、无可奈何。②“早”体现上述情感程度之深。

3.请简要分析小说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①写“雁嘹唳”“晚风萧索的响声”,以动衬静,写出“果园城”的沉寂、萧索。②以沉寂、萧索、凋零之景衬托素姑悲伤、寂寞的心情。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4.文中两处写到早就停摆的“老座钟”,请探究这一细节的深刻意蕴。(6分)

①早就停摆的老座钟,失去了“活力”,完全静止。②徒留形式的老座钟,成了纯粹的摆设,象征素姑的悲剧人生。③老座钟早就停摆,果园城的日子一成不变,暗示了果园城人生活的因循守旧。④寓示社会的动荡没有对小城封闭的生活产生丝毫影响。

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映衬

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

“这是你的战争!”

文/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用自然环境“雪”的天寒地冻象征社会环境战争时的恶劣艰苦,同时营造一种紧张的战争环境氛围。)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此段写学校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愛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传递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活动:一是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二是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间的忘形与契合。三是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⑤雪越下越大了(推动情节发展:越下越大,孟弗之与蒋姓学生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景物描写,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此段再现孟弗之与蒋姓学生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的对话场景,揭示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臘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景物描写,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景物描写: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此段再现萧子蔚与澹台玮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的对话场景,揭示三年级学生澹台玮高尚的家国情怀,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3.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依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2)对话场景: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

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1)深刻意蕴: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张,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的作用: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猜你喜欢

聋子邮差
老邮差帕哩的故事
不扯芭茅不上坎
邮差H4
邮差H2
邮差
赐我以名,又立我以誉的那个人
意大利邮差偷懒 400公斤信件藏家中
聋 子 放 炮
聋子证人
聋子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