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儿童“四心”之形成与发展

2019-05-21张传涛

考试周刊 2019年36期
关键词:四心发展

摘 要:《孟子·告子上》中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一观点是基于其人性本善说而提出来的。我们姑且不论人性本善说的对错,单就孟子提出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四心,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是“本我”“自我”“超我”之三“我”的结合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力比多”。

关键词:四心;形成;发展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因此,人之“四心”的形成从儿童时期便已经开始了。也只有当人的“本我”力量处于最弱的时候,通过社会教育产生的“自我”与“本我”才能得到更好的形成与发展。于是,笔者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一下儿童“四心”的形成与发展。

一、 恻隐之心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这句话说的是有同情心那便是仁。“仁”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度,几乎是人在社会交往之中所必須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仁”的心理,彼此之间才能建立一种信任关系,才能构筑出个人的社会交际网络,他直接影响到人一生的发展。笔者认为,恻隐之心的形成,应该是源于儿童时期。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曾经说过,当她当上母亲后,才明白到底什么是真善美。她给观众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她的儿子看见保姆在杀鹅,儿子立刻冲过去制止了保姆,说这样太残忍了,儿子用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和表情求保姆不要杀鹅,当保姆笑笑继续要宰杀鹅的时候儿子的眼泪都掉下来了。

听到这个故事,也许我们会不禁笑起来,这孩子是多么的天真可爱,殊不知他平时吃的鸡鸭鹅肉最初也是活的,但是当他在吃已经做好的肉的时候,却是那么得顺其自然。这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无法把碗里吃的肉和那活生生的动物联系起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这时他吃肉时处于“本我”本能生存的需要,这样的需要是由于饥饿产生了紧张,进而希望得到满足,最后得到满足以维持一种平衡的紧张。

但是,孩童时期的需要与其“恻隐之心”常常是会产生矛盾的,比如杨澜所述的儿子的事件,吃肉是他的需要,但是他的“恻隐之心”却又发现这是残忍的,是不可以这样做的。于是才有了杨澜的儿子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吃鹅肉的事情。

笔者也有一个近三岁的儿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第一次带着儿子去公园,当儿子要去花园里的时候,妻子便指着花和草对他说花不可以摘,它会疼;草不可以踩,它会痛。于是当我们第二次去公园的时候,儿子指着花和草对我们说:“花不可以摘,草不可以踩。”从这一点看,儿子有了最初的“恻隐之心”。

或许在我们小的时候也经历过上述的事情。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长,孩童时期广袤的“恻隐之心”的范围便渐渐缩小,我们不再觉得摘一朵花花会痛,踩到草它会痛,而吃鸡鸭鹅等肉也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人的“恻隐之心”可归为有意识的心理,它是随着人的社会属性的增强而逐渐缩小其“同情”的范围的。孩童时期的“恻隐”之心理状态,便是在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之下形成并随着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的介入逐渐发展的。

二、 羞恶之心

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义也。”也就是说他认为有羞耻之心,是义的表现。虽然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不过这只是在文学上的观点不同而已,而本文所要阐述“羞恶”是发展心理学上所指的羞怯和疑虑。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也就是力比多理论主要分为五个阶段:0~1岁为口唇期;1~3岁为肛门期;3~6岁为前生殖器期;6~11岁为潜伏期;11岁或者13岁青春期便开始了。

从心理性欲角度的发展理论来看,儿童“羞恶”之心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性器官的逐渐朦胧认识。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1~3岁的孩童的性兴趣主要集中在肛门区,具体表现为:会不自主地玩弄自己排出的粪便等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笔者发现自己的孩子2岁时也有这样的行为,孩子的母亲见到后马上制止,在成人的眼里这样的行为很脏,可是当你跟一个3岁的孩子说脏的时候,他是无法理解的,而当孩子的母亲说“你再弄,再弄就把你的屁股削掉”,孩子听到后似乎被震住了,便停止了自己的行为。这跟弗洛伊德提出的孩童对阉割的恐惧心理的发端是很相似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当孩子随地小便时,大人们无一例外地会说“你再乱撒尿,就把它割掉”,如此便把孩子给唬住了。唬住的同时如若孩子的母亲在场,孩子会立刻投向母亲的怀抱,以求获得安全。这一阶段便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前生殖器阶段,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转换期和女孩恋父情结的转换期,也即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而真正使孩童产生“羞恶”之心的生活事件,在于当孩子无意识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的时候,大人会制止他“羞羞脸,脏”之类的话,当他们当众进行小便的时候,大人们会开玩笑地说“羞羞脸,在大庭广众之下便便”等话语,直接导致他们产生了“羞恶”之心。笔者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带着自己的儿子上街去玩,在回家的路上孩子说要小便,却又一时找不到公厕,就让孩子在路边上解决,可是孩子却告诉我说“羞羞”,硬是憋到家才解决。

三、 恭敬之心

中国的教育基点是儒家学派的宗旨,即儒家的核心思想“礼”,这个“礼”分为“五礼”:1. 吉礼:祭祀之礼;2. 凶礼:丧葬之礼;3.

宾礼:宾客之礼;4. 军礼:军旅之礼;5. 嘉礼:冠婚之礼。

孩童时期接触到的主要是宾礼,即长幼之礼。孩子最先知道尊敬的是妈妈,然后是爸爸,接着是各种各样的亲戚。做父母的最高兴的时候便是当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候碰到朋友或者长辈孩子会叫人,走的时候会说再见,这便是儿童心理中最初的“恭敬之心”。

四、 是非之心

孟子云:“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这段话主要是说:是非心就是智。(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有人(同别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不能充分表现他的天性的缘故。从人的社会属性及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这“我固有之也”的理论是无法得到认同的,否则儿童的教育就失去了其必要性和最根本的意义,也意味着发展心理学这门科学是毫无意义的。

五、 结语

无论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后天的教育能引导其积极向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就是一个“善”字,世界大同,也就在于一个“善”字而已,只是这个“善”包含了人之“四心”,即“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教育之根本,从孩子抓起。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儿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弄清楚“四心”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儿童教育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张传涛,贵州省铜仁市,铜仁市碧江区教育。

猜你喜欢

四心发展
平面向量与三角形的四心“大结盟”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践行讲话精神做“四心”新闻工作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四心”做好图片专题报道
浅谈幼儿教师家长工作之“四心”策略
“四心”促彩绘之花绽放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