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传播背景下的跨文化网络流行语论析

2019-05-20宋佳

出版广角 2019年8期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跨文化

【摘要】 微传播背景下,跨文化网络流行语迅速走红,对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对跨文化网络流行语展开全面论析,以期为正确引导微传播背景下跨文化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微时代;微传播;跨文化;网络流行语

【作者单位】宋佳,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8.025

一、微传播时代的到来及影响

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等自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微博、微信等作为媒介的微传播,通过多级传播模式来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社会认知、自我表达和交往需求。微传播核心的特征是“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比如微信朋友圈发布的视频时间限制在10秒之内等。第二,传播的体验是“微动作”,比如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按键操作就能完成信息传播、评价以及投票等。第三,传播的渠道是“微介质”,比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第四,传播的对象是“微受众”,也就是说把受众范围限制在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圈等小圈子内。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微传播集合了大众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在互联网平等、反权威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即时性、个人性、互动性,如今的微博、微信等就是这样的微平台。

微传播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是相对于大众传播而言的。大众传播是指在技术和体制基础上大量生产和分配符号、图像和信息的过程。可见,大众传播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及能够大量生产和分配信息的社会组织。 如今,微传播已推动大众进入新媒体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层面均取得突出成果。此外,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5G、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新领域也实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5G技术标准研发引领全球;超级计算机自主研发技术取得突破,已连续4年占据全球超算排行榜的最高席位;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进入发展快车道,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已经迈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区块链技术探索和研发正在起步。报告还提到,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3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7.5%,较2016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再创新高。这些数据足以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微传播已经成为主流传播方式。

二、微传播背景下跨文化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机制

1.微传播背景下跨文化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总体看来,跨文化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一为网民自创,其二为借鉴与模仿。在当前流行文化的冲击下,网络流行语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的影响,其往往是对以往语言的模仿与再创造。

(1)网络流行语来源于大众传媒

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网络流行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世纪,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助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流行文化和语言,并对其进行模仿、改写与再创造。

(2)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网络媒体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微信、微博、QQ等微聊天工具交流,传统面对面、电话、短信等交流方式被取代。这不仅节约了人们的交流时间和成本,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途径轻松地表达观点、传递信息,引发其他网友的共鸣,还催生了网络流行语。总的来说,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微传播发展的产物,跨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网络国际化的产物,有相当一部分跨文化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网络媒体语言。

2.微传播背景下跨文化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微传播背景下跨文化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初期的跨文化网络流行语在传播受众、传播范围、传播内容等方面受到平台的制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开发,跨文化网络流行语在传播受众、传播范围、传播内容、传播效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主流媒体逐渐意识到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性,为了更加接地气、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传统主流媒体开始接纳网络流行语,比如“给力”“点赞”等词开始出现在具有权威性的《人民日报》上。由此可见,微传播背景下的网络流行语不仅能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还可以引发社会文化现象。

三、微传播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的跨文化交际体现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甚至影响了社会传播和交流机制。网络流行语跨文化交际体现在很多方面,笔者就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解析。

1.数字类跨文化网络流行语

数字类网络流行语指以不同的数字代替汉字功能的网络语言,具体来说,跨文化的数字类网络语言中最典型的是“007”“1314”“520”“13579”等。其中,“007”取自外国谍战电影中的人物代号,目前这一代号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很高。“1314”和“520”取自数字的谐音“一生一世”和“我爱你”,这类数字流行语源于我国,如今已传播到世界各地。“13579”是5个奇数的组合,在网络言语交际中,为了达到新穎的语言效果,网民以这个数字排列来表达“此事真奇怪”的意思。“奇数的”与“奇怪的事物”翻译成英文都是 odd ,这种表达方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体会到网络世界语言的新奇。总的来说,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方式各有不同,但各国家流行语的含义大多是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因此,跨文化数字流行语的传播,有利于人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

2.字母类跨文化网络流行语

字母类的跨文化网络流行语包含英文字母的流行语,也包含中文拼音首字母的流行语。例如以“SP”“BTW”“BB”“BF”“Y”“Who r u”“IC”“CU”等为代表的英文字母网络流行语,具体的含义为:“SP”是“support”的简称,表示“支持”;“BTW”是“by the way”的缩写,表示“顺便说一下”;“BB”是“bye-bye” 的缩写,表示“拜拜”;“BF”是“boy friend”的缩写,表示“男朋友”;“Y?”是“Why ?”的缩写,表示“为什么?”;“Who r u?”是句子“Who are you ?”的缩写,表示“你是谁?”;“IC”是“I see”的缩写,表示“我明白了”;“CU”和“CUL”分别是“see you”和“see you later”的缩写,表示“再见”。这些字母的缩写简洁方便、与时俱进,在求变求新、释放个性的时代兴起和流行是必然的。

3.语码混合类跨文化网络流行语

经过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英语语码进入了汉语系统中,许多跨文化网络流行语横空出世。语码混合类跨文化网络流行语是英汉网络用语的有机结合,二者的结合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和简洁的语法,方便交流和书写,并且具有时代感,是微传播背景下广大网民智慧和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例如“B4”是字母与数字的混合,是单词“Before”(以前)的网络语言变异;“u2”是“you too”(你也是)的缩写;“3Q”表示“thank you”(谢谢你);“3X”是“thanks”(谢谢)的缩写;“F2F”意为“face to face”(面对面)。又如“hold住”“打call”“I 服了 You”“思考 ing ……”等,妙趣横生。中英文结合创造出的网络流行语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体现,不仅为大众日常交流节约了时间,还增添了趣味性,使大众的聊天界面充满活力,体现了大众的心理状态,给社交赋予了新的色彩。

4.纯粹的外借词类跨文化网络流行语

日本动漫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深受动漫爱好者的喜欢。于是,日本动漫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比如“宅”“萌”等在网络上传播,进而发展成网络流行语。另外,英语中的奥特曼(outman,落伍之人)、VIP(very important person,重要人物和大人物)、酷(cool)、戲精(drama queen/king)、尬聊(small talk)、“扎心了,老铁”(hit close to home)、 “大吉大利,晚上吃鸡”(winner winner,chicken dinner)等也是网民常用的网络流行语。笔者查找相关资料发现,英语网络流行语是跨文化网络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方言。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以在校学生为主,也包括一些教师或者具有一定英语交际能力的中青年群体,他们用这种社会方言来表达个人情绪、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

英语网络流行语的构成除了一些英文单词或短语,还包括某些特定句型。例如:宝宝晕倒了,要抱抱才能起来(Baby has passed out,and baby cannot wake up / recover without a hug);宝宝心里苦,可还要保持微笑(Baby' s heart hurts, but baby has to keep smiling);吓死宝宝了( You scared me);我还是个宝宝(I am still an innocent baby);我走过最远的路,就是你的套路(The longest road I' ve taken is the tricky way you set me up);一言不合就斗舞(Whenever you disagree with each other,you solve it by dancing);你咋不上天呢(Who do you think you are)等。

四、微传播背景下跨文化网络流行语蕴含的社会心态

1.跨文化网络流行语中的“狂欢式”感受

跨文化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让我们看到网络造词力量的背后,是网络文化创造力和传播力的蓬勃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活力源头。作为一种流行的语言表达方式,跨文化网络流行语无疑会折射或反映使用者的社会心态。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强调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自由,主张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的束缚,让人的真性情得以彰显。狂欢的实质是灵魂脱离了自我之后的一种激情澎湃的状态。“犹如网络社会的本质特性在于狂欢性一样”,网络流行语其实也是一种狂欢的产物,只不过它是语言狂欢的产物。网民们随心所欲甚至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通过网络流行语尽情体验狂欢式的感受。

2.跨文化网络流行语中的戏谑与泄愤心态

网络世界也可以理解为是网民的亚文化世界。网民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传达戏谑或泄愤,或者两者交织的心态;网民戏谑或愤怒的对象通常是某些不良现象或事件。这种使用网络流行语时戏谑与泄愤的心态有时体现为对社会公德现象和社会责任的关注,有时也会发展为语言暴力和情绪暴力,从侧面反映了网民的社会处境和内心焦虑。

五、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反思

1.网络流行语丰富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汉语与英语的跨文化交流

上述跨文化网络流行语展示了微传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成果。语言是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同时语言又博大精深,通过改变排列顺序和发音规则等,会产生千万种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优秀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促进汉语知识体系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民族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2.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认知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重要渠道

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反映了社会实践,线上流行的网络用语反映了线下的实际生活。通过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相关部门可以了解网民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舆情的起伏变化,这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一些非理性的网络流行语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一些网络流行语以情绪性、非理性为特征,借助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快速扩散、广泛传播。这些负能量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发挥了舒缓网民的负面情绪和作为减压阀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网民发泄怒气、怨气的出口。这些网络流行语在大街小巷甚至大学校园可以经常听到,这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文化现象。因此,引导网民尤其是年轻的网民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是相关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然跨文化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网络语言冲击了我们原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我们患上“语言贫乏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一些非理性语言,教育和引导学生不要陷入流行的漩涡,不要践踏公共利益原则。一方面,网民使用跨文化网络流行语,应恪守公序良俗原则的底线,不能任非理性的网络流行语发展成为低俗化、腐朽化的语言毒瘤;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为大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引导网民学会在泥沙俱下的潮流中甄别网络流行语的优劣,只有这样,跨文化网络流行语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英]鲍勃·富兰克林等. 新闻学关键概念[M]. 诸葛蔚东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3.

[2]严励,邱理. 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的逻辑分析及话语转向[J]. 当代传播,2015:(1).

[3]杨雪梅. 人民网发布 2014 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监测报告: 网络热词来去匆匆[N]. 人民日报,2015-01-21.

[4]张韵. 微传播环境下的全民阅读推广策略研究[D]. 广州 :暨南大学,2014 :11.

[5][法]福柯.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 严锋,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28.

[6]徐志宏. 生活世界的碎片化及其本体论批判[J]. 教学与研究,2015(9).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跨文化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