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实体化”理念下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2019-05-20蒋志斌

出版广角 2019年8期
关键词:实体化媒介学术

【摘要】 “去实体化”理论中的移动式、智能化、可视性关键特征与当代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契合,主要体现在以学术创新缩减知识鸿沟、以知识普及塑造精英分子和以社会进步弱化刻板印象三大层面。相关研究发现,移动图书馆不仅是学术文化、受众塑造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更是当代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代表性形式,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关  键  词】“去实体化”;信息传播机制;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

【作者单位】蒋志斌,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8.010

2018年5月,关于“感知学术信息服务新趋势”卫星会议举行,会议就科技创新与大数据信息的移动信息服务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信息服务机构核心的图书馆,如何有效采取措施顺应信息时代的传播诉求成为关键问题。新媒体环境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双重革新赋予了传播媒介“去实体化”特征,这促使当代图书馆立足时代变化与技术革新,以移动化信息服务作为核心功能,在全民碎片化阅读时代不断提供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内容,促进传播功能发挥最大作用[1]。“去实体化”理念给当下移动图书馆的经营发展与文化传播提供了指导方向。一方面,重塑了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形式与受众阅读观念;另一方面,凭借智能化、可视化技术为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增值,这不仅是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新媒体时代社会信息服务机构文化传播功能衍变的普遍定律。“去实体化”是当代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但网络虚拟性与融媒体竞争的强化因素不断干扰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发挥,大部分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因遭受媒介运营利益的蚕食而混乱无序,在学术创新、知识普及以及社会发展层面的运用屡屡受限,以“替代”或“融合”为代表的媒介利益博弈观让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举步维艰。

一、“替代”与“融合”:“去实体化”与“实体化”图书馆之间的媒介博弈论

1.技术“替代”——“实体化”图书馆的媒介传播趋势

通信技术与新媒体环境的共相作用机制促进了“实体化”图书馆的媒介传播活动,将VR、视听觉组合一体的虚拟智能设备优化了传统图书馆的纸媒传播速率,因此新媒介技术的“替代”成为“实体化”图书馆信息传播活动优化的必然趋势。四川大学李晓蔚教授认为:“‘替代与‘融合之所以成为‘去实体化与‘实体化图书馆媒介博弈观点,实际上是由通信技术与新媒体环境的革新激发的媒介创新力差异所导致。” [2] “去实体化”与“实体化”图书馆之间的媒介博弈观,本质是以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与以纸媒为代表的旧的传播媒介之间的生存经营问题辨析。从整体上看,“去实体化”图书馆实际上是一种媒介技术创新,并非取代纸媒传播活动。这种博弈观仅仅从图书馆的媒介利益观角度进行浅层分析,忽略了智能技术与新媒体环境的时代标识,因此对“去实体化”图书馆存在误解。技术创新是媒介时代进步的重要体现,“去实体化”理念对传统图书馆的媒介传播形式予以技术替换,分流处于不同学术阶段的受众需求,以不同传播要素之间的重组搭配实现信息服务的“液化”,是一种开放式、多节点、动态化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其传播目的是优化信息服务机制,并非替代传统图书馆的媒介传播功能。

2.功能“融合”——“去实体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标识

满足以受众为核心的全民碎片化信息需求是“去实体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时代标识,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对图书馆信息传播功能的“融合”提出了多元化、立体式的要求。大数据时代背景催生了与众不同的信息需求机制,多媒体网络与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信息资源获取的渠道。對此,严春来学者认为:“媒介功能的‘融合并非传统图书馆经营发展的阻碍,而应整合传统图书馆信息传播资源渠道,开发与优化信息服务形式,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阅读需求,以顺应时代机制为前提创新发展自身经营理念。”[3]媒介博弈观念中的“去实体化”与“实体化”图书馆背离了时代机制,仅从主观主义层面考虑传统图书馆的生存经营问题,忽略了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机制的多元化需求,没有以科学化、智能化传播媒介功能扩大图书馆信息服务范畴,极大地削弱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而媒介功能的强势融合实现了传统实体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的蜕变,从实体化纸媒传播到去实体化数字媒介传播活动的开展不仅没有替代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而且开拓了媒介市场,以功能融合强化了图书馆的品牌价值,进而凭借强大的复合型传播功能形成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鲜明的信息服务标识。

二、“去实体化”理念下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1.学术创新——缩减知识鸿沟

(1)强化学术传播影响力

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之一是学术创新,这是基于文化层面缩减知识鸿沟的有效手段,首先体现在强化学术传播影响力层面。“去实体化”理念表明了移动图书馆的显著特征——移动式。毛勇兵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去实体化现象的发展趋势已不可挡,传统信息传播机制的狭隘性不仅影响了媒介经营活动,更削弱了媒介的信息服务能力,因此‘以动治动才是根本。”[4]“去实体化”理念的移动式特征与移动图书馆的契合表明:移动图书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代表;利用“三网融合”的趋势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构建的移动图书馆不仅具有极高的传播速率,还是优质的传播平台,为学术传播提供了充足动力,继而强化了学术传播的影响力。作为前沿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移动图书馆掌握了大量的学术信息资源,传统图书馆在面临大数据时代下数字技术的挑战机遇时若不能即时革新功能,容易削弱学术创新的价值与服务效力。移动图书馆的诞生弥补了传统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以多元化、立体式即时传播渠道促进了学术传播活动的全方位开展,以智能化、便捷性定向传播形式强化了学术影响力,在加速学术创新向实践创新转化的同时缩减了知识鸿沟。

(2)升华学术传播价值

作为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之一的学术创新还表现在升华学术传播价值层面。“去实体化”理念摒弃了传统图书馆的限制条件,以移动式网络布局为发展基点的移动图书馆更多的是与目标终端关联。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其将大众传播活动细化成精准化的人际传播活动,提高了传播的保真性与受众满意度,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以精准化传播定位优化了传播要素,促进传播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从图书馆职能来看,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传播内容是满足受众信息服务需求的唯一条件,移动图书馆与智能终端设备的一体化传播渠道对学术研究的保真性具有较大作用,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优化了传播效率。同时,移动图书馆根据受众碎片化阅读特征实施的科学化差异传播策略(移动检索服务)实现了“一对一”服务,通过议程设置功能定向推动学术成果传播,升华了学术传播价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指导实践操作”[5]。由此可见,“去实体化”理念下的移动图书馆精简了大众传播的要素环节,以多元化、立体式的动态传播方式将传播过程精准化分割,根据学术方向与受用人群进行定向智能传播,从而在缩减“知识鸿沟”的同时全面升华了学术传播价值,对学术的实践积累与移动图书馆核心品牌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2.知识普及——塑造精英分子

(1)打造意见领袖

移动图书馆具有知识普及的文化传播功能,这是基于受众层面塑造“精英分子”的高效手段。其首先表现为对新时代意见领袖的塑造。“去实体化”理念的智能化特征作为移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条件,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虚拟技术等应用,以智能媒介技术为传播工具,颠覆了人与媒体、人与知识的固有传播形态,知识普及速率日益提高,为塑造高级精英分子提供了必要前提[6]。从传播过程来看,以往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机制比较单一,受众要主动索取信息,而移动图书馆凭借强大的智能设备支持,将大众传播活动精简为“受众一移动终端一图书馆”模式。这种类似于两级传播活动的行为方式为受众提供了更好的信息服务,将受众稳定成核心受众,并凭借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分享传播学术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受众自然而然地成为移动图书馆的意见领袖代表,主动投身于信息服务活动,从而迅速实现了移动图书馆的智能化传播,以及多元化信息服务机制的发展目标。

(2)受众话语权回归

知识普及功能还包含对受众话语权回归的考量。“去实体化”理念充分肯定了移动图书馆的智能化发展目标。作为移动终端的使用者,受众的信息需求与移动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供给之间存在隐性的话语权互动。从媒介活动来看,移动图书馆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信息服务机制,以智能化、主动性强的两级传播网络向受众提供精准内容服务,这实际上是“受众即市场”观念的体现。在具体传播过程中,大部分移动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反馈机制,并及时利用获大数据支持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介针对受众兴趣爱好进行智能推荐,以主动迎合式服务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从而保证受众话语权的表达效力,实现受众对移动图书馆的接受与认可,增加核心受众群体。受众话语权回归还表现在移动图书馆公共领域空间的开发与使用上。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移动图书馆逐步投入使用。相对于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信息服务,移动式图书馆擅长制造话题,以自由表达为基础提升网络舆论空间的活跃度,这不仅激发了受众参与话题机制的热情,还体现了移动图书馆的智能化与人性化特征,为塑造知识型精英分子提供了广阔平台[7]。

3.社会进步——弱化刻板印象

(1)激发舆论正能量

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可以促进社会进步,这是基于社会层面弱化刻板印象的先进手段,首先表现在弘扬舆论正能量方面。移动图书馆数据的可视化目标加深了移动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趋势。从社会传播角度来看,移动图书馆的作用相当于社交媒介。随着VR可视化技术的成熟,移动图书馆以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现学术、知识体系,利用精简化、轻量化方法对移动图书馆进行舆论分析可以帮助图书馆了解与掌握受众阅读习惯和个性化需求,从受众观点、意见、态度与情绪等言论形态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实现对舆论的管控与监督,更好地进行话题聚类与学术知识普及,弱化传统图书馆的刻板印象,实现“两微一端”的社会舆情实时呈现目标[8]。作为学术文化的交流阵地,移动图书馆有效削弱了时空差异性,利用全面立体的可视化技术,创造性转化信息服务的形式、内容,同时利用智能设备为受众提供全面、精简且富有层次的信息服务,在传播学术价值的同时优化社会舆情机制,确保移动图书馆的可视性与实现以正能量为代表的社会价值目标。

(2)弘扬时代最强音

移动图书馆促进社会进步功能还体现在对时代最强音的集结与弘扬方面。作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专业阵地,移动图书馆在兼顾传统学术传播权威性的同时还要发挥主流媒介的社会引导作用,为打造知识型社会发出时代最强音。图书馆的权威性还体现在学术知识的专业层面。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代表,移动图书馆不仅立体化地打造了学术知识输出平台,还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颠覆了信息呈现固有方式,以视觉、听觉传播形式不断完善与丰富信息内容,增强传播娱乐性的同时坚守原则底线,避免沦为娱乐的附庸[9]。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较低,传播影响力有限,基本上围绕经营展开,忽略了图书馆的权威性职能。“去实体化”理念下的移动图书馆具有多元化传播媒介与信息服务形式,产生的社会影响较大,同时肩负着舆情监控、学术打假以至知识传播等使命。这种社会责任不仅是当下移动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机制外需要承担的义务,更是摆脱愚昧、弘扬时代最强音的有力保障。刻板印象源于无知与盲目,作为社会文化氛围的塑造者与权威知识的传播者,移动图书馆只有顺应“去实体化”的时代趋势,利用把关功能科学合理地开展信息服务,才能在全民碎片化阅读时代找准传播定位,以时代最强音突破传统刻板印象,实现文化传播的价值目标。

三、结语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移动图书馆的实质是传播媒介的创新与蜕变,包括媒介态势、渠道、传播方式甚至是信息内容表现形式的创新等,这种“液化”的浸入式传播加速了传统图书馆的嬗变,在与大数据、通信技术革新的作用下打造了以移动终端为传播载体的移动图书馆。多元化媒介环境的革新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促使“去实体化”成为必然趋势,围绕“实体化”图书馆与“去实体化”图书馆的媒介博弈体现了时代变化对信息服务机制的深度影响。笔者深入研究发现,移动图书馆作为当代信息服务机构的代表,并非以“替代”或“融合”形式取代传统图书馆,而是在通信技术与媒介功能层面创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机制,优化传统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1]冯佳. 当代图书馆重要实践问题的理论探索——公共图书馆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的思考[J]. 图书馆,2017(12).

[2]李晓蔚,张盛强. 是“替代”了还是“融合”了?——高校图书馆“虚实之争”的实证分析[J]. 图书馆论坛,2018(12).

[3]严春来. 大数据时代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1).

[4]毛勇兵. 新媒体“去实体化”现象的表征及其隐忧[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

[5] 毕丽菊. 指尖上的图书馆: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J]. 出版广角,2017(3).

[6]徐向东,何丹丹. 图书馆移动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信息安全感知和移动性等变量的技术接受模型[J]. 图书馆,2019(2).

[7]陈小平. 基于区块链理念的图书馆移动用户行为大数据挖掘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2) .

[8]安结. 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评价的新思考——基于用户视角和网络层次分析法[J]. 情报资料工作,2018(9).

[9]范璐. 论“娱樂至死”时代的新闻品格[N]. 山西经济日报,2018-04-24.

猜你喜欢

实体化媒介学术
宿迁宿城区推进乡镇安委办(消委办)实体化运作 落实基层监管责任
徐州市推进网格“实体化”布密风险“感应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SEG沙特公司正式实体化运行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