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到“获取”
2019-05-20陈群
陈群
一、从生活中来,明确写作目的
实用文,顾名思义,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何谓实用价值?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用文写作教学,必须杜绝教材、教师“给”题目,学生“写作文”的“假作文”现象。怎么从生活中来?实践证明,按照这样的顺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明确习作目的,激发习作动机:了解学情——创设情境——合作讨论——提出问题——明确目的。
比如学写《调查报告》,如何确立一个真正出自小学生生活,为解决来自他们身边的问题,适合他们研究的选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际操作中,一些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往往会直接要求学生从教材提供的几个问题中去选择。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你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或者近期受到哪些问题的困扰?(2)围绕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3)还有哪些内容是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所必须了解的?列下来,再与同学、父母、师长讨论推敲。
有人或许会认为后两个问题在选题时没必要提出来,事实上,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同学探讨、父母咨询和师长垂直指导,像这样几轮探究之后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进而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激发其习作兴趣。
在明确调查目的的基础之上,围绕选题展开周密的初期调查,才能为成文奠定坚实的基础。何谓“周密”?很多真正作文时需要用到的数据是小学生等初学者所难以预料的,而这正是体现教者“主导”地位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展开:(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注意相关历史数据的调查搜集(如一年前、三年前、五年前相应情况的数据)。(2)小组讨论交流:调查问卷内容设计是否合理?能否由这些答案解惑?(3)展开调查,然后填写导语部分,并且尝试计算百分比,完成调查图表。
是的,“源于生活现象——产生问题——尝试解决”“观察生活——明确写作目的——写作,或者以写作为手段去思考乃至解决问题”,前一条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不正对应着后面的实用文的写作基本模式吗?
二、供范例、“支架”,构建基本結构
相对于留言条等“小型”实用文,调查报告这样“大型”的文章更加需要范文等“支架”,以降低习作难度,帮助初次接触这类文章的孩子们构建基本的文章框架。虽然调查报告写无“定法”,但还是可以粗分为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四个部分。不过,把文章分成几部分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学得简单轻松,从而降低习作难度。
但是,光把文章分成几部分还是不能让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小学生理解各部分内容的指向,或者说是要求。此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文章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以填空的方式完成,这种小学生熟悉的学习方式显然更接近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期待区。
当然,表格只能勉强搭起文章的“大架子”,让小学生对于这么一篇大文章的基本结构一目了然。但是,具体各部分如何填写还是需要指导。比如,标题的拟定可以提供这样的范式:“××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并且要求点明调查的范围,避免“什么”“怎么样”等字眼,把调查目的表述具体。于是,“关于我校食堂伙食受欢迎程度的调查报告”“关于我班‘二孩家庭氛围的调查报告”“我班同学观影受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等真实、独特而具有现实意义的标题层出不穷。它们昭示着学生关于身边问题的关注与深入思考,体现了实用文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导语部分的填写由于五年级科学课程中实验报告的填写,学生已经驾轻就熟,在预习时就能够轻松完成。但是此时,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的点拨却因其不可或缺而尤显重要:这些关于调查的时、地、人、事的记录,客观地反映了这次调查报告的基本经过,增强了它的真实性,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是最重要的一条,是这个调查报告的出发点。当学生把它落实到了笔头,则意味着调查目的的进一步明确。
像这样一个以 “范文”或者“支架”辅助小学生进行实用文习作的环节,对于降低学生关于宏大结构把握的难度,极具推广意义。比如:通讯稿、实验报告等等。
三、教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为何诸多学生,乃至学习多年的成年人的实用文写作,始终让人感觉“隔靴搔痒”?究其原因,恐怕不外乎不能“看透”事情本质,或者无法将“事实真相”条分缕析地呈现给读者,不能“说服”读者。造成这个现象的诸多原因,肯定包含一条:初学实用文写作时,未能培养其科学性思维。
像调查报告这样的实用文的习作过程,不仅仅是其结构的模仿习得过程,更是隐含其中的科学性思维的训练过程。对于已经完成了选题、设计问卷、展开调查等一系列事情的小学生来说,恐怕万万想不到此次习作与以往任何一次作文都不同——调查得来的结果才是他们所以为的“习作”的开始,必须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描述、分析、综合,乃至讨论、推断,才能形成一份真正的调查报告。而这些思维乃至表达的方法,是此前他们所陌生的。如何解决?
通过数学课二、五、六年级有关统计学的学习,学生会发现统计图表也是一种描述调查结果的方法。从这点上说,此次习作是学生数学统计知识的一次“实战”。通过“实战”演练,学生融会了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提高了运用的能力,了解到统计图表标题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明晰了饼图、折线图和柱状图分别擅长体现的占比量、数据趋势和数据间的区别。但是图表始终无法全面代替语言,此时,以语言表述图表的隐晦乃至不足,已经是刻不容缓。只有到了这个地步,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表达的欲望,以及学习相关表达方法的兴趣。
那么,如何用语言描述调查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加准确、完备?可以从调查人群的特征、调查事物的特征,或者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三方面入手展开描述。对于刚刚接触调查报告的小学生来说,采取前两个视角描述的可能性更大。由于小学生对于概念性名词无法理解,应首先采取枚举法阐释“调查人群的特征”:可以抓住调查人群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收入等与本次调查密切相关的特征展开描述。这时候,再举例说明即可轻松突破概念理解的难点。比如对小学生写错别字原因展开调查时,关于易写错别字孩子的年龄、年级特点进行的描述。
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习作中关于调查事物特征,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校门口小卖部的零食主要分成几类:煎炸类、薯片类等。有五毛的和一元的,其中五毛的最多。但十分不卫生,尤其是油辣棒,抓一包在手上都有许多油渗透出来。再仔细看,每根油辣棒上都有许多细盐和其他不知名的香料。
此时,语数两门学科的知识、能力的增长可谓相得益彰,有效地體现了核心素养的全方位渗透提升。
科学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表现在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解决小学生不会有章法地描述调查结果的问题,还体现在学习以分析、推断的方法直接使思维指向习作目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一步科学地展开分析、推断?其中,分析可以指导他们运用对比、推断、讨论等方法,而对比可以通过历史对比、他人研究对比、对比本调查中不同特征人群等展开。至于推断,尤其要注意必须建立在之前的对比和统计结果的基础之上,这也是避免一些学生调查报告“天马行空”的有效途径。
至此,学生通过本次习作,学会了运用统计图表,乃至于语言描述的方法;习得了对比、推断等分析及讨论的科学性思维的方法。可以想见,长久经历这样系统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定可以取得长足的进步。
四、到生活中去,实现实用文写作目的
实用文从生活中来,当然要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比如:请假条、留言条因其即时性而被普遍运用。但是,类似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之类的“大文章”,则需要教者的进一步点拨。
还是以调查报告为例,通过对比推断出了结果,还要紧紧围绕结果,以及可能有争议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最终得出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进而最终实现习作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讨论”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口头议论,而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即分几种情况,推演出不同的结论。小学生也由此习得思辨,并将受益终身。至于最终产生的看法及建议,不仅实现了本次习作的目的,体现了实用文的价值,还增加了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成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意识到习作有着沟通,乃至深度思考这一重要作用。对此,笔者不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且把文章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成功例子,诸如《给市长的一封信》《给校长的建议》等等,本文不再赘叙。
综上所述,实用文写作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明确写作目的,提供范例、“支架”,构建基本结构,教给思维方法,层层推进思考深度,培养科学思维,再到生活中去,实现写作目的,才能让学生最终体验到习作的成就感。